咸阳宫的“法道殿”内,青铜烛台的火焰跳跃着,映照着嬴政手中的“方升鼎”。这尊由商鞅监造的青铜鼎,器身刻着“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的铭文,此刻正散发着柔和的金色灵光——经过法家修士以精血滋养,它已不仅是计量粮食的容器,更成为秦法“规矩度量”的灵物化象征。嬴政指尖抚过鼎沿的纹路,对李斯道:“六国既灭,灵脉已统,然灵器无序,如网漏目,何以固法统?”
李斯躬身呈上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灵器的尺寸差异:“陛下所见极是。臣派灵脉监普查天下,发现齐郡丹炉多宽三尺六寸,楚郡法器常窄一尺二寸,辽东冰器符文间距参差,导致灵气传导损耗过半。更有甚者,临淄修士陈铁私铸大鼎,比标准大出两尺,引灵脉暴走,烧坏灵田三亩——此等乱象不除,军功丹道难行,法阵威力难显。”他指着竹简上的“灵器乱象图”,图中不同郡的法器如散沙般排列,毫无章法。
嬴政将方升鼎置于案上,鼎身的灵光突然暴涨,与殿外九鼎的灵气产生共鸣:“商鞅立方升以统度量,今日朕便以此鼎为基,定灵器之规。传朕诏令:颁布《灵器度量令》,凡天下法器、丹炉、符盘,皆以咸阳方升鼎为标准,尺寸、符文间距、灵力通道宽度,悉按秦法刻度铸造。李斯,你牵头法道学院与灵脉监,三个月内制定《灵器标准》,分发三十六郡。”
《灵器度量令》的核心,是将方升鼎的“秦尺”(一尺约合23.1厘米)定为灵器基准:法器长度以“尺”计,短则灵脉接入不足,长则灵力传导滞涩;丹炉容积以“升”算,过大则灵气涣散,过小则药力郁结;符文凹槽深度统一为“三分”(约0.7厘米),确保不同修士灌注灵力时效果一致。法道学院的修士们以方升鼎为原型,铸造出“量器三宝”——测长尺(刻有法家符文,可校准长度)、量容斛(内置灵脉感应器,监测容积与灵气适配度)、度深规(探针可测符文凹槽深度),作为各地校准灵器的标准工具。
诏令传至齐郡临淄时,灵脉监张苍正围着陈铁私铸的大鼎发愁。这尊青铜鼎高近一丈,比秦法规定的“五尺鼎”高出近一倍,鼎身的巫蛊符文与淄水灵脉产生冲突,导致周边灵气紊乱。“按《灵器度量令》,此鼎超标两尺三寸,属‘乱法灵器’。”张苍手持测长尺,尺身符文亮起红光,精准标记出超标部位,“陈铁,你可知罪?私铸不合规灵器,引灵脉暴走,按律当废去修为,鼎器没收熔炼。”
陈铁跪在鼎前,额头冒汗:“小人不知灵器尺寸关乎灵脉!只想着鼎大些能多炼丹药……”他望着鼎内残留的丹药残渣,那些丹药因灵气紊乱而色泽发黑,与标准丹炉炼出的莹白丹药天差地别。张苍叹道:“秦法早有明训:‘器不合度,则灵不顺法’。你这鼎太大,灵力注入后无法形成闭环,反而会撕裂灵脉——看看那三亩烧坏的灵田,便是教训。”最终,陈铁被废去半成修为,大鼎被熔铸成三十口标准丹炉,鼎身上的巫蛊符文在熔炼中被法家符文取代。
此事很快传遍天下,成为《灵器度量令》的鲜活注脚。在楚郡云梦泽,灵脉监李冰正用“量容斛”校准丹炉。当地修士惯用的“楚式丹炉”容积偏小,炼出的丹药灵气不足,李冰按标准将炉口拓宽五寸,又在炉底增设“聚灵纹”(按秦法标准间距刻制),试炼时丹药灵气浓度立刻提升三成。“以前总怪云梦泽灵气散,原来问题在炉子。”一位老修士捧着新炼的“聚气丹”感慨,丹丸上均匀的金色纹路,正是标准灵器的灵力显化。
辽东郡的整改则充满冰原特色。灵脉监阿冰带着“度深规”检查冰器符文,发现当地修士为增强冰系法术,常将符文凹槽刻得过深,导致灵力注入过猛,冰器易崩裂。“按标准三分深就够了。”阿冰用规尺修正凹槽,又在符文间添加“缓冲符”,“冰脉本就脆,深槽如猛水冲石,浅槽加缓冲才如溪流润田。”整改后的冰器在军阵演练中表现惊人,冰箭射程增加,冰封法术更持久——标准带来的不仅是合规,更是效能的跃升。
法道学院的修士们则在钻研“灵器与灵脉的适配原理”。他们发现,方升鼎的尺寸蕴含奇门遁甲“生门”玄机:一尺对应“坎水”灵脉波长,三寸对应“艮土”符文频率,这种天然的灵脉共振,正是标准的科学依据。据此编写的《灵器灵脉适配经》指出:“器合其度,如钥匙配锁,灵脉之力方能畅行无阻;器不合度,如钝刀割肉,徒耗灵气而无功。”
为确保法令推行,嬴政下令在三十六郡设“灵器监造坊”,由法道学院毕业的修士掌坊,所有新造灵器需刻“监造符”,符内记录尺寸、工匠、监造者信息,一旦出现问题可追溯追责。坊内的“校准阵”更是精妙:将待检灵器置于阵中,阵纹亮起绿色则合格,红色则超标,黄色则不足,修士只需按阵纹提示打磨,无需高深术法也能确保合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