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巅的风带着上古灵脉的清冽,吹得嬴政玄色帝袍猎猎作响。这位刚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此刻正站在中天门的石阶前,望着通往南天门的“十八盘”——那蜿蜒如银链的石阶上,每隔三丈便立着一尊法家修士雕像,雕像手持“法剑”,剑尖凝聚的金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正是按奇门遁甲“八门金锁阵”布设的“护禅阵”,守护着封禅大典的必经之路。
“陛下,泰山七十二处灵脉节点已全部激活。”李斯躬身呈上一卷鎏金阵图,图上以朱砂标注着泰山的灵脉走向,从山脚的“岱庙”到山顶的“玉皇顶”,密密麻麻的法家符文将灵脉串联成网,“法道学院的三百名符文修士已在每个节点埋下‘镇灵玉’,玉中融入九鼎灵气,可确保封禅时天地灵气顺法而行。”嬴政接过阵图,指尖划过“玉皇顶”的位置,那里标注着一个金色的“阵眼”符号——这是今日封禅的核心所在,也是他将人皇法印与九鼎灵气融合的关键。
封禅大典的筹备已持续三月。自临淄城破、齐国灭亡的消息传回咸阳,嬴政便下令启动“泰山封禅策”:李斯率法道学院修士勘测泰山灵脉,以《山海经》中“泰山,万物之始,交代之处”的记载为依据,确定封禅台位置;蒙恬调遣三万锐士修士清理山道,在沿途布设“法盾阵”,防止残余仙门势力或六国遗民干扰;王贲则从咸阳护送九鼎至泰山,将九鼎按“九州方位”埋入山腰,形成“九鼎聚灵阵”,为封禅积蓄灵气。
此刻的泰山脚下,已聚集了来自天下三十六郡的修士代表。他们身着统一的玄色法袍,袍角绣着各自郡的灵脉图腾——关中郡的“龙纹”、齐郡的“淄水纹”、楚郡的“云梦泽纹”……这些曾分属不同国度的修士,如今在秦法的旗帜下齐聚一堂,腰间的“法统令牌”同时闪烁着金光,昭示着“天下修士皆归秦法”的新格局。
“启禀陛下,九鼎灵气已汇聚至巅峰。”负责看守九鼎的修士匆匆来报,手中的“测灵镜”映出山腰的九道光柱,光柱在云雾中交织成一个巨大的“九州鼎灵”虚影,正是大禹铸九鼎时封印的上古灵气显化,“按《封禅仪》,吉时将至,请陛下登坛。”嬴政点头,转身对身后的亲卫道:“携人皇法印,随朕登顶。”亲卫双手捧着一枚四寸见方的玉印上前,玉印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印钮雕刻着祖巫图腾,正是当年秦惠王融合卫鞅残魂、秦昭王完善的“人皇法印”,印内封存着秦国六代君主的龙气与法家修士的精血。
登山的队伍沿着十八盘缓缓上行。护禅阵的法家雕像在灵气催动下,法剑齐指天空,将山间的云雾劈开一条通路,露出湛蓝的天空。沿途不时能看到《山海经》中记载的灵禽异兽——青鸾在云间盘旋,白泽在道旁驻足,这些上古神兽因九鼎灵气的汇聚而现身,却在嬴政周身的祖巫血脉威压下不敢靠近,只是远远观望,仿佛在见证一场划时代的盛典。
行至升仙坊时,云雾突然变浓,隐约有仙门修士的虚影在雾中穿梭。“是昆仑派和崆峒派的残余!”蒙恬厉声喝道,手中的焚天剑瞬间出鞘,火焰符文在剑身上流转,“他们还不死心,想干扰封禅!”嬴政却抬手制止:“不必理会。秦法已统天下灵脉,他们不过是些无根的残魂,翻不起风浪。”话音刚落,人皇法印突然迸发金光,印内的法家符文飞出,如利剑般穿透云雾,雾中的仙门虚影发出凄厉的惨叫,瞬间溃散——这是法统对道统的绝对压制,也是秦法“以法破幻”的威力显现。
午后时分,队伍终于抵达玉皇顶。封禅台已按奇门遁甲“九宫”方位搭建完毕:中央为“太极坛”,供奉人皇法印;四方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布设四尊青铜鼎,鼎中燃烧着“离火符”与“地火髓”混合的圣火;外围则是“八卦阵”,由八名法家长老镇守,阵纹中流淌着九鼎灵气与泰山地脉龙气,形成一道金色的结界。坛前的石碑上,李斯亲笔书写的《封禅文》已刻毕,文字间融入法家符文,每一个字都散发着“法统天授”的威严。
“请陛下登坛!”李斯高声唱喏,三百名符文修士同时掐诀,封禅台的阵纹瞬间亮起,九宫方位的灵气如潮水般涌向中央的太极坛。嬴政拾级而上,每踏上一级台阶,台阶上的祖巫符文便亮起一道金光,与他体内的祖巫血脉产生共鸣。当他站上太极坛时,整座泰山的灵脉突然剧烈震颤,山腰的九鼎同时喷出光柱,光柱在坛顶汇聚成一道七彩灵桥,桥的另一端连接着天际——这是天地灵气认可封禅的征兆,也是“人神相通”的异象。
嬴政举起人皇法印,印面正对天空的灵桥。他深吸一口气,将体内的祖巫血脉与法家灵力同时注入印中,印上的“受命于天”四字突然飞出,化作四道金龙,分别缠绕住东、西、南、北四方的青铜鼎。圣火在金龙的牵引下暴涨,火焰中浮现出秦国历代君主的虚影——秦襄公举祖巫残血立秦,秦孝公与卫鞅论道变法,秦惠王合纵连横破合纵,秦昭王远交近攻灭六国……这些虚影将各自的龙气注入人皇法印,使印身的金光愈发炽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