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夜色如浓稠的墨砚,将巍峨的宫阙晕染得只剩模糊轮廓。九环锁灵阵的金色光晕被刻意调至最淡,仅在宫墙垛口留下细碎的流光,如同蛰伏的灵蛇收敛了锋芒。更深夜阑,除了玄甲锐士巡逻时甲叶摩擦的轻响,与九龙脉在地底流动的细微嗡鸣,整座宫城近乎死寂——这种死寂并非安宁,而是风暴来临前的屏息。
东宫法道阁的窗棂透出孤灯,如暗夜中凝视的眼。嬴政端坐案前,指尖悬在《商君法篆》的“权制独断于君则威”字句上方,目光却未聚焦于竹简。他周身的龙气与宫城灵脉隐隐共鸣,任何细微的灵力异动都逃不过感知:西南白虎门方向的灵脉流速异常,宗室府邸传来断续的术法波动,甚至吕不韦府中护典卫的灵力运转频率,都清晰地印在他的感知中。
“陛下,廷尉李斯求见,言有机密要事,需面禀天听。”内侍的声音压得极低,打破了阁内的寂静。
嬴政指尖微顿,眼底掠过一丝了然。他未抬头,只淡淡颔首:“宣。”
片刻后,一身素色布袍的李斯躬身而入,袍角还沾着夜露与灵脉暗渠的潮湿气息。这位平日里总是身着玄色朝服、一丝不苟的法家重臣,此刻发髻微散,眼神中带着压抑的急切。他反手阖上阁门,双膝跪地,动作利落得不带半分迟疑。
“臣李斯,参见陛下。”他的声音裹着灵力,仅嬴政能闻,“臣幸得密信,事关亲政大典安危,事关大秦法统,不敢延误。”说罢,从怀中取出一卷用油纸层层包裹的竹简,双手高举过顶。
内侍接过竹简呈上,嬴政展开的瞬间,朱砂书写的字迹在灯火下刺目——那是吕不韦亲信道人蔡泽写给宗室长老嬴傒的密信,字里行间藏着足以颠覆朝局的阴谋。嬴政的指尖缓缓划过竹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阁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
一、暗夜潜行:李斯的抉择与情报由来
李斯的深夜入宫,是法家与杂家理念之争的必然爆发。自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主张“兼儒墨,合名法”以来,李斯便深知双方终有一战——他信奉商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革理念,视严苛法治为强国根基;而吕不韦则将《吕氏春秋》奉为圭臬,试图以“德法并行”架空王权。这种理念的鸿沟,在嬴政亲政的临界点,终于裂变为**裸的权力交锋。
情报的来源藏着三年隐忍。李斯在吕不韦府中安插的眼线“墨影”,原是墨家修士,因不满吕不韦将墨家“兼爱”理念曲解为结党工具而投诚。墨影精通“潜行术”与“灵脉匿踪法”,能在吕不韦府的“聚灵阵”中自由穿梭而不被察觉。亲政大典前夜,他趁蔡泽与嬴傒密谈之际,以“仿声符”模拟烛火噼啪声掩盖动静,悄无声息地从蔡泽案上盗走密信,沿灵脉暗渠连夜送达李斯府邸。
收到密信的李斯,在书房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抉择。信中内容足以让他与吕不韦彻底决裂,甚至可能招来灭门之祸——吕不韦党羽遍布朝野,仅护典卫便有五千修士,更遑论宗室的支持。但当他看到“逼嬴政尊《吕氏春秋》为治国根本”的字句时,法家信徒的执念压倒了恐惧:“法不容私,君不容欺!若坐视吕党得逞,商君之法将毁于一旦,大秦危矣!”
为避开吕不韦在宫城的耳目,李斯选择了最隐秘的路径。他从府邸后院的“地龙出口”潜入地下暗渠——这条暗渠始建于秦孝公时期,与咸阳宫“死门”相连,渠壁刻满“隔音符”与“迷踪纹”,除秦王与传召重臣外,无人知晓具体走向。暗渠中弥漫着灵脉水汽与玄铁锈味,李斯凭借手中的“暗渠令牌”,一路避开巡逻锐士与灵脉监测阵,指尖划过渠壁的符文确认方位,耗时一个时辰才抵达宫城腹地。
此时的咸阳宫,表面寂静,实则暗流如织。法道阁外,蒙毅已按嬴政密令布下“内卫阵”,玄甲锐士以五行方位列阵,阵眼的“隔音符”让任何灵力波动都无法外泄;灵脉殿内,修士们紧盯着九龙脉全息图,西南白虎门的灵气曲线如将断的弦,不时剧烈震颤;宫外,吕不韦府的聚贤堂灯火通明,护典卫正分发“引煞符”与“惑心阵盘”,蔡泽的声音透过灵脉传声术隐约传来:“明日午时,看我等如何借天变定乾坤!”
李斯跪在法道阁中,感受着嬴政周身渐凝的寒气,补充道:“墨影回报,吕不韦已与嬴傒约定,明日大典上由嬴傒率宗室发难,蔡泽以‘天变示警’呼应,护典卫则控制宫门,步步紧逼。”
嬴政将竹简在指尖轻转,朱砂字迹在灯火下仿佛活了过来。良久,他抬眼看向李斯,目光锐利如法家法剑:“吕不韦筹谋三年,终究还是要在朕的亲政大典上,演这出‘天变戏码’。”
二、密信内容:天变阴谋与吕党布局
李斯呈上的密信虽仅短短三卷,却字字如惊雷,详尽披露了吕不韦联合宗室的核心计划——借亲政大典的“天变示警”逼迫嬴政让步,将《吕氏春秋》确立为治国根本,实则架空王权。这封密信如剥洋葱的利刃,一层层揭开吕党精心包裹的阴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