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铜钟在深秋的寒风中低沉鸣响,九环锁灵阵的金色光晕虽仍笼罩都城,却因灵脉源头的稳定而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沉凝。嬴政立于求仙台的观星阁,手中紧攥着一卷泛黄的《山海经·海外东经》,书页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在渤海中,诸仙常游其上”的记载被指尖摩挲得发亮。泰山封禅的荣光尚未散尽,天地共鸣的祥瑞余韵仍在灵脉中流转,但帝王心中的执念已悄然转向——功业已告天地,而生命的限度,成了他统御万世的最后障碍。“朕统**,镇灵脉,法统永昌,然人寿不过百年,何以护这万世基业?”嬴政的声音透过灵力传向夜空,人皇法印在掌心泛着幽光,“东海有神山,仙药可长生,朕必求得之!”
台下的法道学院博士们躬身待命,案上罗列着各地送来的“仙缘线索”:琅邪郡守呈报的“海市蜃楼图”,图中神山隐约可见;齐地方士献上的“灵龟甲”,甲纹被解读为“仙药在东”;炼气士黄石公注解的《穆天子传》,详述周穆王见西王母得长生术的传说。“陛下,东海三神山之说,古籍多有记载,非虚妄之言。”李斯上前奏道,“臣闻齐地有徐福者,精通奇门遁甲、航海之术,曾遍历渤海诸岛,或知神山所在。”嬴政眼中闪过光亮:“传徐福入宫!”
一、长生执念:泰山封禅后的帝王心
泰山封禅的辉煌,如潮水般退去后,留给嬴政的是更深沉的权力焦虑。当“**之内,皇帝之土”的石刻在泰山之巅凝定成永恒,当十二金人镇护的灵脉在全国范围内平稳流转,当驰道上的车马如龙般贯通南北,这位千古一帝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功业的边界可以无穷远,而生命的边界却近在眼前。
帝王的生命焦虑在日常起居中日益显露。嬴政的金丹修为虽已达化神期巅峰,灵力浑厚如渊,但岁月的痕迹仍悄然爬上鬓角,偶感灵力运转滞涩时,泰山封禅时天地共鸣的畅快感便成了遥远的记忆。他开始频繁召见炼气士,询问“驻颜术”“固丹法”,命人遍寻天下灵草,炼制“延寿丹”,但丹药只能暂缓衰老,无法逆转天命。
在一次朝会中,嬴政望着阶下群臣鬓边的白发,突然发问:“诸卿追随朕多年,灭六国,定天下,功不可没。然百年之后,谁能继朕护这秦法、守这灵脉?”群臣面面相觑,李斯斗胆回道:“陛下子嗣可承基业,秦法可传万世。”嬴政却摇头:“子嗣虽在,非朕亲掌;法统虽存,非朕亲护——朕要的,是亲眼见这大秦江山传至千代、万代。”
古籍中的长生诱惑成了救命稻草。嬴政命博士们广搜天下典籍,凡与“长生”“仙药”“神山”相关的记载,皆汇编成册,日夜研读。《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被他融入日常修炼;《山海经》中“开明北有不死树,食之长寿”“昆仑之虚有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的记载,让他坚信仙药真的存在;《韩非子·说林》中“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的故事,更让他认定“不死之术,古已有之”。
他对徐福的召见,并非偶然。徐福是齐地着名方士,祖上世代航海,精通“观星定航术”(以奇门遁甲九星定位)、“灵舟御浪术”(以灵力驱动船只),更曾在渤海中发现疑似神山的岛屿,带回“瀛洲灵草”(一种能短暂提升灵力的海草)。在嬴政面前,徐福侃侃而谈:“渤海之东,三神山隐于云雾,山中有不死泉,饮之可祛老;有长生树,食果可增寿;更有仙人居之,掌握返老还童之术。然神山随潮汐隐现,非奇门遁甲不能定位,非灵舟不能抵达。”
徐福的描述与古籍记载完美契合,嬴政龙颜大悦:“若先生能为朕求得仙药,朕必封先生为‘仙师’,食邑万户,灵脉千亩!”徐福躬身:“求仙药非易事,需备三物:一要童男童女各三千,禀气纯净,可引仙山灵气;二要工匠、炼气士千人,携五谷种子、灵材法器,以备途中之用;三要巨舟百艘,以灵犀木打造,刻‘避水符’‘定风纹’,方能抵御海上风浪。”
这些要求耗费巨大,李斯暗中劝谏:“陛下,童男童女、巨舟灵材,皆需劳民伤财,恐引发民怨。”嬴政却挥手打断:“仙药得,则万世基业固,些许民力,何足惜哉?准徐福所请,凡所需之物,郡县全力供应,不得延误!”一场席卷齐地、耗费巨万的东渡筹备,就此拉开序幕。
二、徐福其人:方士之能与东渡之备
徐福能获得嬴政的信任,绝非仅凭空谈。这位出身齐地琅琊的方士,不仅精通航海与方术,更深谙帝王心理,他的筹备过程严谨周密,将奇门遁甲、灵脉知识与航海技术完美结合,让嬴政看到了求仙药的可行性。
徐福的方术根基深厚驳杂。他自幼随祖父学习《奇门遁甲》,能以“九星八门”定位航海方向,预测潮汐变化;精通“灵草辨识术”,曾在渤海诸岛发现多种《山海经》记载的灵草,如“祝余草”(食之不饥)、“迷谷草”(佩之不迷);擅长“驱兽符”,能驱赶海中低阶妖兽,保障航行安全。在咸阳宫的演示中,徐福以奇门遁甲推算“神山方位”,罗盘指针竟与琅邪海市蜃楼的方向完全一致;以灵草炼制“醒神丹”,让嬴政服用后瞬间驱散疲惫,灵力运转顺畅——这些“真本事”,成了他获取资源的关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