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铜钟在初秋的晴空下鸣响,九环锁灵阵的金色光晕顺着渭水蔓延,与岭南新纳入版图的灵脉产生微妙共鸣。嬴政立于丹陛之上,手中展开的《百越灵脉全图》上,湘水与漓水如两条碧绿的丝带,被越城岭的崇山峻岭阻隔,丝带末端的灵气波动微弱而散乱——这是南征百越后最棘手的难题:粮草运输需绕行千里,损耗过半;南北灵脉隔绝,岭南的充沛灵气无法北上,中原的法家术法难以在南疆完全施展。“水不通则运滞,脉不通则法阻。”嬴政的声音透过灵力传遍朝堂,人皇法印在掌心流转着沉稳的光芒,“朕决定开凿灵渠,连通湘水、漓水,既运粮草,又通灵气——让岭南的灵脉与中原的龙气融为一体,此乃南疆长治之根本。”
李斯出列奏请:“灵渠开凿,需懂水利、通阵法、识灵脉者主持。臣举荐史禄——此人曾参与北境长城的灵脉沟渠设计,精通‘奇门遁甲·水文阵’,更在南征时勘察过百越水系,是不二人选。”嬴政颔首:“准奏。封史禄为‘灵渠监’,赐‘开渠斧’,调动三十万民夫、五万锐士修士,所需灵材、丹药由国库全力供应。记住,灵渠不仅是河渠,是秦法贯通南北的脉,是灵气流淌的道——务必如期完工。”
三日后,史禄的出征仪式在咸阳城外举行。他身着玄色监工法袍,手持开渠斧——斧身刻满“开山符”与“导灵纹”,是嬴政以人皇龙气加持的法器。三十万民夫推着测量工具、玄铁器械列队待发,五万锐士修士则组成“护渠营”,他们袖口的等级纹路(法师三品以上者占四成)在阳光下发亮。史禄高举开渠斧:“灵渠通,南北通;灵气畅,天下昌!今日南行,必以法家术法凿山开河,让秦法之光照彻岭南!”
一、勘察定线:山水险阻与灵脉迷局
史禄的勘察队抵达越城岭时,岭南的瘴气虽经破瘴丹净化,但崇山峻岭间仍弥漫着潮湿的雾气。与北境的平原不同,这里的山脉如巨龙盘绕,湘水、漓水的源头隐藏在密林深处,水下灵脉交错复杂——以“照灵镜”探测,两条水系的灵气流向截然相反:湘水灵气向北汇入长江,漓水灵气向南注入珠江,分水岭处的“海阳山”如一道巨闸,将南北灵脉死死阻隔。
“灵渠的关键,在海阳山的‘灵脉节点’。”史禄在临时营地支起沙盘,指着山脉中段的一处低谷,“此处两山相距最窄,湘水支流‘海洋河’与漓水支流‘始安河’仅隔五里,是打通两河的最佳位置。但问题在于,节点下的灵脉在争斗——湘水的‘阳灵脉’与漓水的‘阴灵脉’在此碰撞,形成‘灵脉漩涡’,强行开凿恐引发灵脉暴走。”
勘察队的首要任务,是摸清灵脉漩涡的规律。史禄带着灵脉监修士与熟悉地形的百越降卒,深入海阳山腹地。越往深处,灵气波动越剧烈:树木呈现奇异的阴阳双色,一侧叶绿如翠(阳灵脉滋养),一侧叶紫如墨(阴灵脉浸染);溪流中的水时而温热(阳灵脉),时而冰寒(阴灵脉),水中的灵鱼竟长着双首,分别朝向南北。
“这是《山海经·中山经》记载的‘阴阳灵脉交汇地’。”史禄对照随身的上古典籍,“阳灵脉属火,主升腾;阴灵脉属水,主沉降。两者相克,故灵气紊乱。若要导灵,需先以‘调和阵’平衡阴阳,再开渠引流——硬凿只会激化冲突。”
勘察途中,他们遭遇了灵脉漩涡引发的“地脉震颤”。海阳山的岩石突然松动,巨石从山坡滚落,幸好护渠营修士及时以“法网阵”拦截,才未造成伤亡。更危险的是,漩涡中偶尔会浮现“夫诸”虚影——这是《山海经》中“状如白鹿,有四角,见则大水”的瑞兽,却因灵脉紊乱而躁动,虚影踏过的地方,地面立刻渗出积水,险些淹没勘察队的营地。
“夫诸现,主灵脉不安。”史禄望着虚影,对修士们道,“这是灵脉在警示我们:强行施工会引发水灾。我们需找到‘阴阳调和点’——即阳灵脉与阴灵脉力量均衡之处,以此为渠首,才能让灵脉顺渠流淌,而非对抗。”
经过半月探测,史禄终于在海阳山低谷找到调和点:此处有一株千年“阴阳树”,树干左侧生阳叶,右侧长阴花,树下的岩石刻着天然的“太极纹”,正是灵脉漩涡的中心。以照灵镜照射,可见阳灵脉与阴灵脉在此形成短暂的平衡漩涡,灵气如太极图般流转。“就是这里!”史禄激动地在地上标记,“渠首设于此,南接始安河,北连海洋河,以‘奇门遁甲·休生二门’为走向:休门通阴灵脉入漓水,生门通阳灵脉入湘水,再以阵法引导,可保灵脉顺渠而行。”
他当即绘制《灵渠施工图》,图中详细标注:
-渠首工程:在阴阳树旁筑“分水塘”,设“铧嘴”(形似犁铧的分水堤),将海洋河水分成三七:三成入南渠(通漓水),七成入北渠(通湘水);
-灵脉阵法:塘底埋“阴阳调和碑”,碑刻太极纹与法家导灵符,平衡南北灵脉;渠岸每隔百丈设“镇灵柱”,柱顶嵌“聚灵珠”,防止灵气外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