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礼台高聚群僚
秦王政十五年三月廿八的封禅台,朝阳初升时已聚满了围观的人群。这座依托中岳灵脉支脉修建的高台,此刻被三层观礼台环绕:内层是秦国文武百官,按爵位高低排列,青铜鼎炉中燃烧的“灵檀香”散发着凝神静气的灵气;中层是各国驻秦使节,营帐连绵如星,旗帜上的图腾纹与封禅台的灵脉产生微妙共鸣;外层是寒门修士与关中百姓,他们占据了山脚的“望岳坡”,虽距核心战场最远,却人声鼎沸,灵气中充满躁动与期待。
观礼台的布置暗藏玄机。嬴政命人以“奇门遁甲·景门阵”划分区域,各区域间以“灵脉屏障”相隔,既能防止灵气冲突,又能确保观战安全。屏障上的符文会随战场灵气波动变换颜色:遇秦法金光则显青,逢百家灵光则泛紫,让远处的围观者也能大致判断战局走向。
“李客卿,你看那西侧营帐,韩魏使者的旗帜都快碰到一起了。”蒙毅站在内层观礼台,低声对李斯道,目光扫过中层的使节区。李斯顺着他的视线望去,韩国的“玄龟旗”与魏国的“大梁纹”营帐确实紧挨着,旗面的灵气流动异常,显然在频繁接触。“此二国与吕党勾连未断,今日来看决战,怕是盼着吕不韦能胜。”李斯指尖的法家符文微亮,“不过他们也留了后手,营帐后都藏着‘遁灵符’,见势不妙便会跑路。”
内层观礼台的百官早已按立场分成几派。前排的法家官员——廷尉姚贾、内史腾等人,身着绣有“法纹”的朝服,腰间悬挂“秦法灵佩”,神情肃穆,时不时用“望气术”观察封禅台的困龙阵,眼中充满对嬴政的信心。他们身后的儒家学者——淳于越的门生、博士仆射等人,则面色复杂,袖中的儒家竹简泛着微光,既希望吕不韦能打破秦法桎梏,又忌惮其私养修士的僭越之举。
军功贵族的态度最为鲜明。王翦、王贲父子身披铠甲,手按剑柄,玄甲上的“破军纹”与封禅台的军阵灵脉共鸣。“吕党乱政多年,今日必遭清算!”王翦低声对儿子道,“咱们手中的军功灵田,可不能落回士族手里。”王贲点头:“父亲放心,蒙将军的玄甲锐士已布好阵,吕不韦插翅难飞。”
宗室代表昌平君站在角落,与几位宗室长老低语。他们的“宗室灵佩”散发着淡淡的龙气,既支持嬴政巩固王权,又担心“法家独大”挤压宗室空间。“若嬴政胜,需提请陛下恢复‘宗室灵脉共祭’制度;若吕不韦胜……”昌平君眼中闪过忧虑,“便需立刻退回雍城,依托旧都灵脉自保。”长老们纷纷点头,手中的龟甲占卜符闪烁不定。
二、列国使节各怀谋
中层观礼台的使节区,气氛比内层更显微妙。韩国使者韩腾站在营帐前,望着封禅台的困龙阵,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玄龟灵甲”碎片——这是韩王交给的信物,若吕不韦获胜,便可凭此碎片索要函谷关以西的灵田。“秦法若崩,韩国便可收回河洛灵脉。”他对副使道,“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主张‘灵脉共享’,总比嬴政的‘法家独占’好。”
魏国使者魏遫的营帐中,正举行着小型密议。“大梁锁灵阵的残图已给吕不韦,他若能破困龙阵,咱们便可趁机收回河西灵脉。”魏遫低声道,手中的“灵脉沙盘”上,魏国边境的灵渠路线被红笔圈出,“但需做好两手准备,若嬴政胜,立刻献上‘灵谷贡品’,称‘从未与吕党往来’。”帐内的魏国修士纷纷应和,开始调试“传讯灵鸟符”,随时准备向大梁报信。
赵国使者赵葱的态度则更为谨慎。他的营帐远离韩魏,靠近东侧的“生门”位,便于撤退。“秦赵接壤,无论谁胜,都需维持灵脉互通。”赵葱对随从道,“嬴政的法家军阵虽强,却耗灵脉过甚;吕不韦的百家术法虽柔,却难控人心。咱们只需看清结果,不必站队。”他命修士记录双方的灵气特征,准备带回邯郸研究。
燕国使者燕丹年轻气盛,站在高处远眺,眼中充满对“百家术法”的好奇。他的老师是儒家学者,常叹“秦法严苛失人心”,因此燕丹私下更倾向吕不韦。“若《吕氏春秋》能胜,或可劝父王引入燕国,调和胡汉灵脉。”他对亲信道,手中的“寒煞符”却悄悄激活——这是防备不测的保命符。
齐国与楚国的使者最为超脱。齐国使者田建在营帐中烹煮灵茶,茶盏的“东海灵纹”与封禅台的灵气若即若离。“秦国内乱,正好让咱们的‘稷下灵脉学宫’招揽人才。”他对幕僚道,“无论谁胜,都需齐国的灵盐与灵稻,咱们的地位稳如泰山。”楚国使者则带着“云梦泽灵龟”,龟甲上的纹路随战局灵气变化,他们信奉“天道自有定数”,只待结果揭晓再定国策。
使节区的角落,还藏着几位特殊的“观察员”——百越、巴蜀的部落代表。他们穿着绣有图腾的兽皮袍,用原始的“骨卜术”预测战局。“秦法若兴,咱们的灵脉恐被纳入九环锁灵阵;百家若胜,或可保留部落灵脉习俗。”巴蜀代表低声交流,手中的“灵骨杖”指向吕不韦的方向,杖头的符文微微发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