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武懿拉着叶展颜的手,恳请他说人话。
这一举动让他感觉又惊又喜!
惊的是,太后竟然骂他不说人话。
喜的是,太后好像对他的话很重视。
于是,叶展颜连忙告罪,然后收敛了一些跳跃思维。
起码,后面不敢再提什么现代理论了。
不然的话,太后真该觉得他不是“人”了。
随后,叶展颜又列举出了掌控家眷稳军心方法。
比如,他提议太后可效法“质子”古意而更隐晦柔和。
以体恤将士、优抚眷属为由,在京城设立环境优良的“将校眷属聚居区”或“功臣子弟学堂”,提供优渥生活与教育机会。
此举表面是浩荡皇恩,实则是将重要将领家眷置于京畿“善意关照”之下,形成无形而强大的心理牵制。
此为成本最低、效力最长远的保险栓。
第三步,他又提议太后借势正名,行水到渠成之事,即以法统与事功收束兵符。
这个策略的重点是法理为盾固根基。
太后日后一切行动,务必高举“祖宗成法”、“维护幼主”、“安定社稷”之大旗。
任何触及军权的举措,皆需精心包装于合乎礼法、冠冕堂皇的行政命令或制度微调之下,如“厘清军饷旧弊”、“整饬京营操练废弛”。
只有占据道德与法理制高点,才能使反对者难以公开指摘。
听到这些,武懿频繁点头,甚是展开奏章认真阅读起来。
同时,她示意叶展颜继续,不要停下。
于是,他只好整理一下思绪继续说。
叶展颜建议太后在危局时尽显擎天手段,静待或“引导”适当时机。
如遇局部叛乱、严重边患或重大天灾引发的社会动荡,此乃天赐良机。
届时太后当挺身而出,以“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为由,果断运用已培植的力量和掌控的情报后勤,亲自协调平乱或赈灾中的军事部署,直接将领兵实权授予核心亲信将领,并在事成后以“护国有功”为由,使其名正言顺地掌控更大地盘或更精锐部队。
此乃“危机领导力”的极致运用,化危为机,积小胜为大权。
对于类似秦王这种势力,太后需要明升暗降削强藩,对尾大不掉、难以直接掌控的实力派老将,运用“彼得原理”的反向思维。
说到这里,叶展颜轻轻打了下嘴,连续“呸”了几声。
武懿见状忍不住莞尔一笑,此时她却已经习惯了对方的“胡言”。
不过,叶展颜还是换了一种说法解释。
他说,太后当知秦王之众的长处,在于战场而非庙堂。
所以,他建议太后可以“入枢参赞军机”、“加封太保荣衔”等明升之策,尊其位而夺其实权,将其调离直属部队。
空出之关键位置,则由太后已精心培养、羽翼渐丰的少壮亲信循序补入。
温水煮蛙,其力自消。
最后一步,也就是第四步,乃是居安思危,绸缪深远。
这个策略的核心之核心,务求至忠!
他建议,情报头目、禁军统领、后勤总管等绝密要害职位,人选务必是经过长期考验、身家性命与太后完全绑定的“死士”,宁缺毋滥。
忠诚度永远高于能力值。
他还提出狡兔三窟备退路策略,即密设数条互不知晓的紧急联络通道和预设安全地点。
核心机密信息,分由绝对可靠的少数几人各自保管片段,非太后亲临,无人能窥全豹。
此为“冗余备份”与“分权制密”原则!
最后,叶展颜总结说道。
“此非一日之谋,更非匹夫之勇。”
“太后欲执军权,须如静水流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以法统正名为旗,以情报后勤为网,以恩信亲兵为刃,以制衡离间为策,步步为营,徐图缓进。”
“借势而起,顺势而为,终将涓涓细流汇成洪涛,令那虎符兵权,如百川归海,于无声无息间,归于凤座帷幄之中。”
听到这里,武懿忍不住拍案叫了声好。
她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个“新郎官”,竟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
只是非常可惜,他只是一个太监……
不然的话,今天她便要特招其为阁内参事。
不过,谁说太监就不堪大用的?
“小叶子,你方才所言,当真都是你自己所想?”
武懿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带着不容亵渎的威严。
叶展颜额头触地,声音却异常清晰:“回太后的话,奴才所言句句属实,字字出自肺腑。”
武懿闻言微微眯起眼睛。
这个入宫不过三年的太监,年纪轻轻却已显露出过人的才智。
“抬起头来。”
叶展颜缓缓直起身子,却仍保持着恭谨的姿态。
他面容清秀,眉目如画,若非那一身太监服饰,几乎让人误以为是哪家的翩翩公子。
唯有那双眼睛,漆黑如墨,深不见底。
武懿再次拿起他的奏章,随手翻阅几页,眼中再次闪过一丝讶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