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星网拓界·泰坦寻脉
2056年春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带着暖意掠过灵脉教育基地,“四宇灵脉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第五条淡金色的能量曲线正缓慢跳动——这是“灵脉十号”泰坦任务的模拟信号,与地球的绿、火星的红、月球的蓝、欧罗巴的紫交织在一起,像一张正在向外延展的星网。乐乐穿着深蓝色的“星际探测服”,手指在操控台上轻滑,将泰坦的大气数据与地球的进行对比:“泰坦的大气压是地球的1.5倍,主要成分是氮气和甲烷,表面温度-179℃,比欧罗巴还低——‘冰脉共生体’的抗冻基因恐怕不够用。”
阿木尔站在旁边,手里的全息投影仪展示着泰坦表面的模拟影像:橙色的天空下,液态甲烷湖泛着暗纹,岸边是冻结的甲烷冰原,远处的山峦覆盖着厚厚的固态氮。“我们计划在‘冰脉共生体’的基础上,再导入泰坦大气微生物的‘耐甲烷基因’。”他指着影像里的甲烷湖,“实验室已经培育出能在甲烷环境下存活的火星菌丝变种,和水脉焰果共生后,能将甲烷转化为灵脉能量,供果实生长。”
两人正讨论着,古丽推着载有“甲烷模拟培养舱”的推车走进指挥中心,舱体里淡橙色的气体正缓缓流动,里面的“泰坦焰果”幼苗已长出两片淡紫色的叶片。“这是初代‘泰坦焰果’,刚在甲烷环境下培育了10天。”古丽打开舱体的监测面板,“灵脉能量6.8赫兹,叶片活性92%,虽然比地球的低,但在-170℃的模拟温度下,还能保持生长——只要再强化抗冻基因,就能适应泰坦的环境。”
乐乐凑到培养舱前,看到幼苗的根系缠绕着银色的菌丝:“这是改良后的火星菌丝?能在甲烷里分解矿物质吗?”古丽点点头,调出菌丝的代谢数据:“它们能分解甲烷冰里的氮元素,释放出氨态氮,供水焰果吸收。实验室测试显示,这种‘甲烷-菌丝共生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比欧罗巴的水生系统高15%。”
这时,苏瑶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指挥中心中央,她身后是刚果盆地的“雨林灵脉实验室”,背景里的陆生焰果树枝上挂着橙红色的果实。“紧急消息!‘水陆双脉循环’系统在甲烷环境下测试成功了!”苏瑶手里拿着一份报告,“我们将陆生焰果的根系与甲烷菌丝连接,菌丝分解甲烷后,能量通过根系传给果树,果实的灵脉元素含量提高了20%——这对泰坦的生态改造太重要了,未来可以在甲烷湖边搭建‘水陆共生带’!”
乐乐立刻调出泰坦的甲烷湖分布图:“泰坦最大的甲烷湖‘克拉肯 Mare’,面积有40万平方公里,足够搭建大规模的培育区。”她指着屏幕上的湖岸线,“如果在湖边先建立小型生态舱,用改良后的菌丝分解甲烷冰,再逐步扩展到湖心,不出10年,就能形成一片‘泰坦焰果林’。”
林羽这时走进指挥中心,手里拿着“灵脉十号”的最终任务方案。“‘灵脉十号’的核心载荷确定了——30颗‘泰坦焰果’种子、50克改良火星菌丝,还有一套‘甲烷-灵脉能量转换器’。”他指着方案里的生态舱模型,“生态舱分为‘甲烷分解区’‘幼苗培育区’和‘能量中继区’,能自主钻探泰坦的甲烷冰,提取液态甲烷供菌丝代谢,产生的能量再通过星网传回地球。”
阿哲调出“灵脉十号”的飞行轨迹图:“探测器预计需要7年时间抵达泰坦,期间会借助木星的引力加速,还会在土星轨道部署一颗‘泰坦中继星’,确保能量信号能实时传回四脉星网。”他指着轨迹上的一个红点,“这里是木星引力弹弓的最佳切入点,能让探测器的飞行时间缩短1年,还能顺便采集木星的大气样本,研究气态行星的灵脉能量。”
接下来的半年,基地里所有人都投入到“泰坦焰果”的强化培育和“灵脉十号”的发射准备中。乐乐和阿木尔每天泡在“泰坦环境模拟实验室”,记录幼苗在不同甲烷浓度、温度下的生长数据——他们看着幼苗在-175℃的低温下调整叶片角度,在高浓度甲烷中加快菌丝代谢,监测日志上的曲线越来越接近泰坦的实际环境参数。
2056年夏至,“泰坦焰果”的培育迎来关键节点——初代幼苗在甲烷环境下结出了第一颗淡紫色的果实。乐乐小心地将果实取出,放在检测仪上,屏幕显示:“灵脉能量7.0赫兹,抗冻基因表达量94%,甲烷转化效率18%,完全符合泰坦的种植要求。”“成功了!”乐乐兴奋地大喊,立刻将数据同步到“全球少年灵脉数据库”,“现在可以确定‘灵脉十号’的种子载荷了!”
同年10月,“灵脉十号”探测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乐乐和阿木尔站在观测区,看着火箭拖着橘红色的火焰刺破长空,手里挥舞着画有泰坦甲烷湖与焰果林的旗帜。当火箭进入地球轨道时,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五条能量曲线突然同时向上波动——地球、火星、月球、欧罗巴的灵脉能量,正通过四脉星网,为“灵脉十号”送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