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信载星芒·舱育新生
2033年冬至前夕,灵脉教育基地的实验室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却掩不住空气中的兴奋——“灵脉三号”探测器的微生物实验舱,正进行最后一次密封性测试。透明的舱体呈圆柱形,内壁布满了细如发丝的能量传导丝,舱底铺着一层暗红色的火星蒙脱石模拟样本,中间放置着三个微型培养皿,分别装着杂交菌丝、沙漠沙棘种子的休眠胚,还有从阿尔卑斯冰川采集的六芒星冰晶碎片。
阿哲戴着无菌手套,正用镊子调整培养皿的位置,他的额头上渗着细汗,目光紧紧盯着舱体旁的监测屏:“密封压力1.2标准大气压,氧气浓度18%,温度稳定在-5℃,完全模拟火星银色区域的环境参数。”他轻轻按下启动键,舱体周围的蓝色指示灯依次亮起,屏幕上跳出“能量传导正常”“微生物活性监测启动”的提示,“杂交菌丝的初始能量波动1.3赫兹,和实验室模拟时一致,冰晶碎片的反射率也达标了。”
苏瑶站在监控台前,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测试清单,逐一核对参数:“通讯系统没问题,能实时传回舱内的影像和数据;应急温控装置也正常,一旦温度低于-15℃,会自动启动加热模块;最重要的是,‘地球书信盒’的固定装置很牢固,里面的画稿和日志都做了防潮防辐射处理。”她抬头看向实验室门口,林羽正陪着一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孩子走进来,为首的正是乐乐和阿木尔,“孩子们来得正好,刚好能看到实验舱的最后一次预演。”
乐乐抱着她的“火星问题集”,凑到实验舱前,眼睛瞪得圆圆的:“阿哲哥哥,这里面的菌丝真的能在火星上生长吗?它们会不会害怕火星的寒冷呀?”阿哲笑着指了指监测屏上的菌丝画面:“你看,它们现在的活性很好,而且我们给它们加了‘保护罩’——杂交菌丝里有冰川孢子的抗冻基因,还有暗河菌丝的保护膜,就算温度降到-15℃,也能保持活性。”
阿木尔则盯着舱底的沙棘种子胚:“林叔叔,这些种子什么时候才能发芽呀?我还等着看火星上的沙棘苗呢!”林羽摸了摸他的头,指着培养皿旁的小型传感器:“现在还不行哦,种子需要足够的氧气和温度才能发芽。这个实验舱主要是测试种子在火星环境下的休眠状态,等未来我们在火星建立了封闭生态舱,给种子提供合适的条件,它们就能发芽了。”
孩子们围着实验舱叽叽喳喳地提问,阿哲和苏瑶耐心地一一解答。这时,实验室的门又被推开,艾拉从阿尔卑斯冰川赶了过来,她的脸上还带着旅途的疲惫,手里却紧紧抱着一个保温箱:“我带来了最新的冰川冰晶样本,里面含有更高浓度的灵脉元素,能提高能量反射率。”艾拉打开保温箱,里面装着几块泛着淡蓝光的冰晶,“我们在冰川核心处发现的,这些冰晶能把灵脉能量的反射率提高到90%,比之前的样本高了10%,如果放进实验舱,能给杂交菌丝提供更多的能量。”
阿哲立刻对实验舱进行泄压处理,小心翼翼地换上新的冰晶样本。当冰晶被放入舱内后,监测屏上的能量曲线立刻向上波动——杂交菌丝的能量值从1.3赫兹升到了1.4赫兹,蒙脱石样本的能量波动也同步提高了0.1赫兹。“效果很明显!”阿哲兴奋地说,“有了这些冰晶,菌丝在火星上能获得更多的能量,生长速度会更快。”
当天下午,“灵脉三号”探测器的研发团队来到基地,对实验舱进行最终验收。研发团队的负责人李教授绕着实验舱走了一圈,仔细检查了每个接口和传感器:“舱体的抗辐射能力、数据传输稳定性、应急系统的响应速度,都达到了火星探测的标准。特别是这个‘地球书信盒’的设计很有意义,能让这次探测任务更有温度。”他转头对林羽说,“探测器预计在明年3月发射,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你们可以再优化一下微生物的培养参数,我们会根据你们的需求,调整探测器的搭载方案。”
林羽点点头,将一份新的参数优化方案递给李教授:“我们计划在实验舱里增加一个‘能量反馈模块’,让杂交菌丝的能量数据能实时调整冰晶的反射角度,这样就能根据火星灵脉的实际波动,给菌丝提供最适合的能量。另外,我们还想在‘地球书信盒’里加一个小型的灵脉能量储存芯片,把地球的灵脉能量数据存进去,让火星能‘感受到’地球的灵脉跳动。”
李教授接过方案,快速浏览后表示同意:“这些优化都很合理,我们会尽快安排技术团队对接。对了,探测器发射前,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一次全系统演练,你们可以带孩子们去现场看看,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这场跨星球的探索。”
乐乐听到“去发射中心”,立刻跳了起来:“真的吗?我们能亲眼看到‘灵脉三号’吗?”李教授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到时候你们还能在探测器上贴一张自己的画,让它带着你们的祝福飞向火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