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脉映星河·永续共生
2029年的第一缕星光落在灵脉教育基地的“全球灵脉指挥中心”时,林羽正站在全息地球模型前,看着模型表面缓缓流动的绿色光网——这张光网已覆盖全球95%的核心生态区,剩余5%的极地边缘与深海区域,也在“灵脉深海监测仪”与“极地无人科考站”的助力下,逐步纳入监测体系。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他掌心泛起柔和的星光色光晕,灵气纯度稳定在60%,能量波动与地球自转频率形成完美共振,仿佛地球的每一次呼吸,都在与宇宙星河对话。
“极地无人科考站传回最新数据,南极冰盖的融化速率较2025年下降了40%,阿蒙森海的帝企鹅繁殖群已扩展到12个,幼崽存活率突破80%。”苏瑶拿着平板走进指挥中心,屏幕上的极地影像中,仿生冰原旁的海冰厚度恢复到2.5米,磷虾群的分布范围扩大了30%,连多年未见的南极毛皮海狮,也在科考站周边出现了繁殖迹象,“更惊喜的是,北极科考站监测到白鲸群的迁徙路线延长了2000公里,重新覆盖了格陵兰岛附近的海域——这是北极灵脉与北大西洋灵脉贯通后,首次实现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的‘全海域迁徙’。”她调出一组深海监测数据,“‘灵脉深海监测仪’在马里亚纳海沟米处,发现了新的深海生物种群,它们的活动轨迹与深海灵脉能量带高度重合,证明即使在极端环境下,灵脉依然是生命的‘滋养纽带’。”
阿哲正坐在控制台前,调试“灵脉星河互联系统”——这是在原有数字孪生系统基础上,新增了宇宙射线与地球灵脉互动的监测模块。屏幕上的三维模型中,蓝色的宇宙射线与绿色的地球灵脉交织,在大气层外形成一道淡淡的能量屏障。“系统刚捕捉到一次太阳活动高峰,发现太阳风带来的高能粒子,会通过灵脉能量带传递到地球表层,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提升5%。”他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对应的植被监测数据,“亚马逊雨林的植被生长速率较去年提高了12%,塞伦盖蒂草原的牧草产量增加了15%,这与太阳活动-灵脉能量的联动效应完全吻合。”阿哲转动模型,将视角对准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三江源的灵脉能量已与喜马拉雅山脉的灵脉完全贯通,藏羚羊的迁徙范围覆盖了整个青藏高原,今年春天,科研团队还在珠峰大本营附近,发现了藏羚羊的新繁殖点——这是人类首次在海拔5000米以上区域,观测到大型有蹄类动物的繁殖活动。”
“林叔叔!‘少年监测站’的‘星河灵脉观测计划’有新发现啦!”乐乐的声音从指挥中心门口传来,她穿着印有“灵脉星河守护者”字样的深蓝色外套,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观测日记,身后跟着来自全球15个“少年监测站”的代表。日记上画着详细的星图与灵脉能量对应图,旁边标注着“2029年3月21日,云南普洱,观测到猎户座流星雨与雨林灵脉能量共振,植被灵脉值短暂提升0.3赫兹”。“这是我们跟着天文老师学的‘星河灵脉观测法’,通过记录流星雨、月相等天文现象,对比当地植被的灵脉能量变化。”乐乐指着日记里的数据曲线,“你看,每次月圆的时候,我们村茶园的灵脉能量都会提升0.2赫兹,茶叶的氨基酸含量也会增加——天文老师说,这是月球引力与地球灵脉的‘潮汐联动’!”
来自挪威的少年艾拉接过话茬,举起手中的极地观测仪:“我们在北极‘少年监测站’,发现极光出现时,冰藻的光合作用效率会提高8%,磷虾的活跃度也会增加——这说明宇宙星河的能量,真的能通过灵脉传递给地球上的生命!”巴西的卢卡斯则拿出雨林监测照片:“亚马逊雨林的‘少年监测站’,在流星雨期间记录到猴子的活动范围扩大了10%,它们会主动靠近灵脉能量高的区域觅食——动物比我们更先感知到星河与灵脉的联动!”
林羽接过孩子们的观测日记,指尖划过那些带着星光印记的记录——有手绘的星图,有标注着能量值的折线图,还有用彩笔涂画的“星河灵脉互动想象图”。其中最让他动容的,是来自马里亚纳海沟周边岛屿的少年记录:一个叫阿加的男孩,通过“灵脉深海监测仪”的远程终端,记录了深海生物的活动轨迹,并在日记里写道“即使在看不见星星的深海,灵脉也能把星河的光芒带给它们”。
“你们的发现,比我们的科研数据更有温度。”林羽蹲下身,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我们总说灵脉是地球的血脉,却忽略了它也是地球与宇宙对话的‘桥梁’——你们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才真正读懂了‘脉映星河’的意义。”
当天下午,林羽团队带着“少年监测站”的代表,前往位于基地东侧的“灵脉星河馆”。展馆内,巨大的环形屏幕播放着星河与地球灵脉互动的模拟影像——从太阳风掠过地球磁场,到流星雨与灵脉能量共振,再到月球引力引发的灵脉“潮汐”,每一个画面都让孩子们发出惊叹。“这是我们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发的‘星河灵脉模拟器’,能实时还原宇宙现象对地球灵脉的影响。”展馆负责人张老师指着模拟器的操作屏,“你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流星雨,观察它们对不同生态区灵脉能量的影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