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培育舱封·星舰待发
2089年夏至,月球基地的“灵脉十四号”总装车间内,淡蓝色的防护光罩笼罩着星舰主体。银白色的舰身如一柄出鞘的长刀,舰尾的核聚变推进器喷口泛着冷金属光泽,而位于舰体中部的培育舱,正迎来最后一次密封测试——这是“灵脉十四号”启航前的关键节点,也是柯伊伯带种植计划的核心保障。
乐乐穿着白色防护服,站在培育舱外的监测平台上,指尖划过透明舱壁。舱内,六组环形培育架整齐排列,每组架体上固定着36个冰壤培育罐,罐中“海卫一七号”幼苗的根系已长至12厘米,淡紫色的菌网紧紧缠绕着根系,将冰壤中的氮元素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能量,叶片上的荧光传感器实时传输着“8.2赫兹”的灵脉能量数据。“确认培育舱的恒温系统参数,”她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透过防护服内置的麦克风传至控制台,“目标温度-235℃,波动误差需控制在±0.5℃内,这是幼苗和菌株共生的最佳区间。”
阿木尔坐在总装车间的导航控制台前,面前的星图上标注着“灵脉十四号”的预设航线——从月球基地出发,经火星引力加速,再借助木星轨道的“引力弹弓”效应,最终切入柯伊伯带的预定坐标。“刚刚收到中继星网的最新数据,”他调出冥王星周边的空间环境报告,屏幕上红色的甲烷喷流预警区域比上月缩小了12%,“中继三号监测到冥王星南极的喷流活动减弱,我们可以优化航线,将星际航行时间缩短3天,同时避开90%的高风险冰颗粒区。”他指尖在屏幕上拖动航线节点,星图上的蓝色轨迹随之微调,与中继星网的信号覆盖带完美重合。
此时,古丽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培育舱旁的显示屏上,她身后的月球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将一管管淡绿色的“菌脉储备液”装入特制保温箱。“‘抗辐射三生菌’的活性检测完成了!”古丽举起一份电子报告,屏幕上的显微镜图像显示,菌株在模拟宇宙射线照射72小时后,活性仍保持在98%,“我们在储备液中加入了从木星微生物中提取的‘低温激活因子’,就算培育舱出现短暂温度波动,菌株也能在10分钟内恢复代谢——这是为柯伊伯带的极端环境加的‘双保险’。”
乐乐立刻让助手将菌液活性数据与培育舱的环境参数进行匹配。屏幕上,两条曲线逐渐重叠,在-235℃的温度节点形成稳定的交叉点。“可以启动菌液注入程序了,”她对古丽说,“每个培育罐注入5毫升储备液,确保菌网能与幼苗根系持续共生,直到抵达柯伊伯带。”
小宇抱着便携式检测仪跑上监测平台,防护服的头盔上还沾着少许冰壤粉末。“培育舱的氧气循环系统测试通过了!”他将检测仪屏幕转向乐乐,跳动的绿色数值显示“氧气生成效率100%”,“我们接入了巴西少年团队提供的木星微生物模块,这些微生物在分解二氧化碳时,还能产生微量的甲烷——正好可以作为培育舱的备用能源补充,一举两得!”
林羽拄着拐杖走到培育舱下方,目光落在舱壁上的压力传感器上。淡蓝色的光带在传感器旁闪烁,显示舱内压力稳定在0.9个标准大气压。“培育舱的合金舱壁经过了三次陨石撞击模拟测试,”他指着舱壁上的强化纹路,“就算被直径10厘米的冰颗粒撞击,也不会出现泄漏——不过我们还是要依赖中继星网的预警,提前避开高密度尘流,毕竟预防永远比修复更重要。”
当天下午,培育舱密封测试进入最后阶段。总装车间内,工作人员启动“真空灌注”程序,透明舱壁外的防护光罩逐渐收缩,将舱内的空气抽出,同时注入特制的惰性气体。监测屏上,舱内压力数值从0.9atm逐渐降至0.1atm,温度稳定在-235℃,幼苗的灵脉能量频率始终保持在8.1-8.2赫兹之间,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波动。
“密封测试合格!”负责测试的工程师对着通讯器大喊,总装车间内瞬间响起掌声。乐乐看着培育舱内静静生长的幼苗,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冥王星轨道传回的影像——淡蓝色的星球表面,红色的甲烷喷流直冲天际,而现在,人类培育的生命即将朝着那里出发,在冰冷的宇宙中寻找新的可能。
傍晚时分,“灵脉十四号”的核聚变推进器迎来首次点火测试。月球基地的发射场上,淡蓝色的等离子体从喷口喷涌而出,在月球的真空环境中形成一道耀眼的光带,推进器的推力数值达到预设标准的105%。阿木尔调出推进器的核心参数,对着屏幕上的团队成员说:“推进系统完全正常,只要中继星网完成最终调试,我们就能确定具体的发射日期。”
与此同时,地球指挥中心收到中继星网传回的柯伊伯带最新影像——在冥王星外侧100万公里处,发现了一片直径约500公里的“冰尘云”,其中包含大量直径1-5厘米的冰颗粒。“这片冰尘云正在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向冥王星移动,”负责数据分析的研究员指着影像中的白色区域,“如果‘灵脉十四号’按原计划启航,可能会与冰尘云相遇,需要提前调整航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