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内,风势渐歇,这股狂暴的大风呜咽化为低沉的余响,最终归于平静。
山坡上,赵昺迎风而立,衣袍微动,他目光紧紧盯着下方的战局上。
两座探马赤军大营的大规模火拼已然止息,唯有零星的、不甘的搏杀声,不时迸发,旋即又迅速湮灭。
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将视线从那片逐渐沉寂的战场移开。
然而,当他凝眸望向怯薛营那边时,眉头不禁锁紧,那里的情况好像并没有结束的迹象,反而喊杀声竟有越演越烈的情况……
引发这股声浪的源头,是此刻在怯薛大营那边,也儿吉尼手提着那颗血淋淋的千户头颅,策马驰入战阵中心。
他将其高悬示众,声如闷雷,喝令怯薛残军投降,本以为主将授首,怯薛军会心胆俱裂,抵抗顷刻便会瓦解。
然而,他低估了这支蒙古精锐的骄傲与凶悍……
回应他的,并非溃散和乞降,而是更加疯狂、更加绝望的反扑,残存的怯薛士卒竟爆发出惊人的战力。
他们放弃了结阵,而是凭借个人精湛的武艺,利用营帐、辎重车、栅栏一切障碍物,灵巧地规避骑兵的冲击锋芒。
他们的弯刀不再追求大开大阖,而是专攻下盘,凶狠地劈砍马腿,战马悲鸣着轰然倒地,将背上的骑兵狠狠摔下。
一旦骑兵落地,立刻便有数名怯薛兵卒合身扑上,以命换命,进行最残酷的贴身肉搏。
这股骤然提升的顽抗强度,让原本以为胜券在握的闽军骑兵一时措手不及,竟被逼得脚乱微乱,伤亡陡增。
也儿吉尼见状,心中又惊又怒,方才斩杀敌酋的快意化为焦灼。
幸而,此时另外两处探马赤军营的战事已彻底平息,大批闽军骑兵陆续蜂拥而至。
生力军的加入,立刻扭转了这股逆流。
人数和体力上的绝对优势,终于将这股不屈的抵抗之火,一寸一寸地、血腥地强行压灭。
当最后一名怯薛士兵身中数箭,仍拄着折断的长矛咆哮着倒下后,整座大营陷入一种死寂。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得化不开的血腥和一种令人窒息的肃穆。
营内,再无一个活着的蒙古怯薛士卒。
也儿吉尼驻马尸山血海之中,环视这片惨烈的战场,看着闽军汉子们疲惫的面容和地上的伤亡。
心中涌起的非是对怯薛军勇武的敬佩,而是一股强烈的懊恼与自责。
他还是大意了。
低估了这支天下强军绝境中的凶悍,竟用骑兵冲锋与其进行最不利的烂战,早该下令骑兵结阵弓弩齐射,规避无谓的伤亡。
当此之时,已于山坡上目睹全程、知晓战局已定的赵昺,正策马缓缓行入怯薛军营。
风彻底歇了,血腥与焦糊的气味却愈发浓重,马蹄不时踏过凝固的暗红和散落的残骸。
他目光所及,尽是倒伏的战马与士卒,伤者的呻吟与胜利后的死寂交织,形成一种令人心悸的反差。
他心中默算,为拿下这座最硬的蒙古营盘,付出的代价恐怕高达三四百闽军儿郎的性命,剩余的几乎人人带伤,代价惨重。
然而,环顾四周,那些受伤的闽军汉子们脸上却少见哀戚,更多的是浴血搏杀后的疲惫与一种难以言喻的骄傲。
他们正面击溃并全歼了蒙古最强的怯薛军,这股悍勇之气,冲淡了伤亡带来的沉重。
赵昺驱马行至也儿吉尼身侧,党项汉子甲胄上添了几道新痕,鲜血浸染了袍袖,但仅是皮肉之伤,精神依旧悍厉。
见其无碍,赵昺心下稍安,面上却无半分缓和,冷静下达命令:“收敛阵亡弟兄遗骸,轻伤者尽快包扎。立刻分派人手,将这三座营寨控扼的所有下山通道尽数堵死、设障,不得有误!”
也儿吉尼抱拳领命,毫不拖沓,转身便高声呼喝,调动尚能行动的士卒执行命令。
恰在此时,营外传来纷杂的马蹄与人声,另外两处探马赤军营的闽军都头,率部押解着黑压压一大群俘虏,陆续汇集到怯薛营之前。
一名都头策马至赵昺近前,利落抱拳,沉声禀报:“启禀官家!两处探马赤军营寨均已肃清!负隅顽抗之蒙古、色目战兵已尽数歼灭,依令只留汉人辅兵,共得俘虏二千余众!如何处置,请官家示下!”
赵昺并未立刻回应,而是将目光越过禀报的军官,锁定在那位缩在其身后的降卒张问。
“你,过来。”赵昺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
张问闻声,浑身一颤。
方才在战场上,他凭借一股血勇和对地形的熟悉左冲右突,活跃异常。
此刻面对这位少年天子的问话,那点战场上的胆气消散无踪,只剩下源自心底的敬畏与一丝说不上的恐惧。
他不敢有丝毫迟疑,慌忙催马上前,来到赵昺马前,姿态谦卑无比,声音都带上了几分微不可察的颤抖:“官…官家,小人在。有…有何吩咐您尽管说,小人定…定当办得妥妥当当!”
赵昺端坐马上,见他方才在战场上的那点机灵劲儿全化作了眼前的畏缩,不由斥道:“方才指点江山的胆气去哪了?此刻倒像个受了惊的鹌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