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秋风飒飒掠过庭院,激荡起几分肃杀之意。
“哈哈哈……”院中蓦地响起一阵清朗笑声。
却是赵昺闻言放声而笑,声线清亮,豪气中自带三分清贵。
他望向眼前这位面容清秀的青年侧脸,朗声说道:“蒲公子此言,可谓过谦了。”
“赵某不才,虽在南洋僻壤行商,却也听闻公子不仅学识渊博,更是蒲参政的左膀右臂。”
“剿匪这等军国要务,想必公子心中早有成算。”
文天祥见状立马会意,他当即从容接话,声调平和却字字清晰:“蒲公子年少有为,文武兼备,他日必助蒲家在大元王朝更上一层楼。”
世人皆爱听赞誉之词,更何况出自这般气度不凡之人口中。
蒲师文本就刻意维持的文雅姿态,此刻也不禁流露出几分年少得志的轻狂。
“二位过誉了。”他唇角微扬,折扇轻摇,“在下不过是借家父荫庇,略尽绵薄之力罢了。”
说到此处,他下颌轻抬,扇面摇动间自带几分惬意:“不瞒二位,吾之所以断定这股蛮族不成气候,也不过是借势研判而已。”
赵昺眸中笑意一闪,却将话锋陡然一转,“蒲公子何必自谦?陈先生在保定府时,曾与张珪将军会面,期间盛赞蒲家日后必由公子这等俊杰执掌大权。”
他语气稍作停顿,笃定道:“更言八闽大地,将来必是蒲家世代为尊。”
“张珪将军?”蒲师文闻言,神色一凛。
方才的轻佻之态尽收,他试探着问道:“赵公子所说的,可是北地第一汉人世侯家的张将军?”
“自然是他。”文天祥见鱼已上钩,当即接话,语气平和却暗藏机锋:“陈先生的商行在保定府全仗张家照应,方能通行无阻,更在大都站稳脚跟。”
“哈哈哈,蒲某失态了,二位莫怪。”蒲师文轻笑掩饰,眼底却掠过一丝精光。
他心下暗自权衡:昔日无意间结交的陈乙,竟成了连通北方权贵的重要纽带。
蒲家虽在南边称雄一方,然而在大都元廷中枢那些真正掌权者眼中,终究不过是化外之地的豪商。
纵然在此地风光无限,家中积累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到了大都却无人真正看重。
父亲没少打点大都那群蒙古色目勋贵之辈,换来的却多是敷衍轻视。
正因如此,此次元军讨伐陈吊眼,蒲家才半分力气都不愿出。
思绪至此,蒲师文收起先前的轻慢之心,为显诚意,刻意说出有份量的话。
“不瞒二位,在下也是从军中听得一些风声。既然二位担忧行程安危,透露一二也无妨。”
“哦?”赵昺故作讶异,当即正色道,“蒲公子真是手眼通天,连军中机要都能略知一二,赵某佩服。”
蒲师文目光扫过面前面露好奇的二人神态,他故作轻描淡写地说道:“赵公子过誉,算不上什么机密,不过是大军既定的部署之策,早非新鲜事。”
文天祥眼梢微挑,瞥了一眼故作高深的蒲师文,淡然接话:“蒲公子此言,倒让文某有一番见解……莫非陈吊眼部众之中,早有弃暗投明之人,暗中协助大军剿匪?”
此言一出,蒲师文瞳孔骤然一缩,心道这中年文士果然非等闲之辈,见识非凡。
他不再卖关子,立马道出原委:“文先生果然高见。正如所言,陈吊眼一伙蛮族不知天高地厚,竟敢自称‘镇闽开国’,私建‘元泰’年号,可谓猖狂至极。”
他冷笑一声,续道:“却不知那十几万随他造反的乱民,要如何养活?连温饱尚不能自保,又有几人能与他同心?”
“蒲公子审时度势,真是一针见血。”赵昺立即接过话头,语带追捧说道:“却不知是哪位义士择明主而事,助大军剿灭这群占山为王的匪类?”
“说来可笑……”蒲师文唇边泛起一丝讥诮,“背后下手之人,正是他的亲叔父陈桂龙。”
“征蛮都大帅完者都不过许他一个‘征蛮副元帅’的虚职,再经由降将黄华暗中劝诱,那陈桂龙竟就罔顾血缘、背信弃义——不出几日,便要对他亲侄下手了。”
此言既出,赵昺与文天祥目光一触。
在蒲师文视线之外,他微微摆手,示意彼此镇定。
他旋即朗声打趣道:“听蒲公子一席话,那陈桂龙倒算识时务。如今天下初定,妄图煽动饥民成就大业,实属不自量力。”
“却不知公子方才所提的黄华,此人又是何等人物,竟有这般眼界懂得早早归顺?”
提及黄华此人,蒲师文顿时面露不悦之色。
“啪”的一声合起手中折扇,他语气森然道:“二位有所不知,此獠不过见风使舵之辈,何谈眼界?当年他与陈吊眼那逆贼曾合兵进犯刺桐城,哼……”
他鼻孔冷哼一声,显然对这位昔年攻打自己大本营之人,仍心怀芥蒂。
“此人早年聚众三万,自称头陀军,那帮乱民还给他按了个‘群盗之最悍者’的名号,简直可笑至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