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皓轩休整期间,神剑基地并未放松片刻。J-20工程组对机体进行了连续72小时的系统级维护与精调,重点针对传感器阵列、弹仓舱门结构以及等离子边缘管理程序进行了三次升级校准。
而后,第二场验证演习——“暗域之牙”,正式列入作战日程。
执行编队为五架J-20,临时编队代号“夜隼小组”。
席皓轩担任1号机长机与任务指挥官,冷峻沉稳,习惯以最短语句指令引导整个作战节奏。
他身边是四名早已经过高强度选拔、在不同战术类型中均展现卓越能力的骨干飞行员:
2号机江照,电子战专家,擅长干扰规避与频谱扰乱;
3号机唐澜,女性飞行员,对复杂气象与非线性机动有极强适应;
4号机邱震,前模拟教官,战略部署与引导能力极强;
5号机刘成鸣,以“精确打击”闻名,曾连续八次导弹训练中零偏差命中靶标。
五人整编完毕,进入作战指挥厅进行最终简报。
会议室中,巨大战术投影亮起,一名作战参谋以沉稳语气说明演习核心背景:
“本次演习模拟‘红军高原空域防御网遭遇隐形突防’,你们将作为蓝军精锐,任务有三。”
他在图示上依次标出三个目标区块——
“其一,摧毁红军主防空体系核心——HQ-9雷达指挥节点。它们位于高原东南坡,设有三重信号掩护,一旦未能在首轮打击中瘫痪,将立即召唤地空拦截。”
众人神色凝重,席皓轩点头:“明白。”
“其二,空中防区已有三十架现役战机待命,其中以歼-11B与苏-30为主,战斗力不容小觑。你们的任务是局部压制对空优势,确保雷达打击窗口不被封锁。”
唐澜低声笑了一声:“我们打的不是飞机,是时间。”
“第三,完成前两项任务后,全员必须隐蔽脱离战区,任何一次被雷达捕捉都视作演习失败。”
刘成鸣摸了摸下巴:“也就是说——打一刀就跑。”
“更准确说,是不让敌人知道我们来了。”江照接口。
“蜂巢态数据链将全程伴随你们,”参谋将一张加密芯片卡片递给席皓轩,“它不是辅助,是你们的第二神经系统。”
席皓轩收下卡片,淡声回应:“从今天开始,它也是我们的第五副眼睛。”
简报完毕,作战命令随即生效。机库的战灯一盏盏亮起,五架喷涂消光涂层的J-20,缓缓推出战位。
夜隼小组,整装待发。
傍晚,五机起飞,分别升入不同层级的空中走廊,从6000米至米形成“空域剖面编队”。
“进入敌防区前五公里,全静默模式启动。”江照低声提示。
随即,五架J-20相继关闭主雷达与主动发射装置,转而全程依赖被动侦测、红外追踪与AI实时分析。
蜂巢态数据链静默中流转,每个飞行员座舱中出现的,是多架战机共同交织出的“空中态势图像”
“各单位注意,暗域之牙作战程序启动,T-15分钟进入空域。”
控制塔的指令声在耳机中响起,席皓轩坐在1号机的座舱中,缓缓戴上头盔,面罩后是冷静如刀锋的目光。他看了一眼侧舷玻璃外并列滑行的四架J-20,嘴角微扬。
“老规矩,我开路。遇事不慌,见光就斩。”
“明白!”邱震应声,声音里带着浓重的兴奋。
“好了,专心任务。”江照低沉出声,压住频道里逐渐升温的情绪。
五机编队以V字形排列,高速滑出跑道,随后一一起飞。升空后进入电磁静默,雷达主动波束收敛,红外引导与AI识别系统切换为主导航模式。
“即将进入敌雷达波束外围。”战术AI提示。
“编队高度分层,三号下沉200,四号上浮150,五号随我。”席皓轩语调沉稳。
队伍开始如音符般在夜空中错落展开,不同高度与倾角在空中编织出一个立体突防网。此时雷达波束如无形之墙铺向空域,然而在J-20涂层与等离子边缘扰流的作用下,它们如幽灵一般穿梭其中。
“HQ-9主雷达波源锁定。”江照报告,“前方距离60公里,开始热源模拟。”
“二号、四号开始诱敌,执行虚拟锁定。”席皓轩下令。
“收到——模拟热源弹投放。”邱震的语调带着压抑的战意。
刹那间,两架J-20拉高抛洒热诱弹与假信号源,同时释放“假雷达波纹”,红军空优编队迅速响应,苏-30与歼-11B组成三层防线,以雷达锁定加空中拦截阵型扑向前线空域。
“目标引出。”唐澜简短通报。
“全体注意,1、3、5号包围轴心,导弹挂载打开。”席皓轩声音冷冽,“猎杀开始。”
1号与3号机几乎同时完成180°横滚后拉升,穿越边线雷达死角,抓住HQ-9暴露雷达信号的刹那,双双发射PL-15导弹。弹体如两道隐形的黑光疾射而出,跨越40公里后精准命中目标核心模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