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44章 气动布局调整

我为国家献科技 第44章 气动布局调整

作者:笔绘世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20:59:55

这一周,神剑基地的技术研发楼里,节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凑。

几个研究室的走廊口,常能看到几个工程师围着一张便签图纸激烈讨论。会议室里三天两头灯不熄,调试区那头甚至连夜通电测试。相比于一个月前的焦灼与迷茫,如今各组仿佛突然被点亮了脉络,从失速的牛车瞬间拉升成涡轮引擎,直线推进。

“伍工在不?”某日,隐身材料组的副组长匆匆推开门,手里还抱着一沓数据表,“我们在第四批碳纳米试验样本上出现结构失稳,您看这个多层涂层厚度分布,是不是该按您上次说的那种‘内聚-外吸式’算法调参?”

“这边也请他过来看看!”飞控组的人也找来,“新模型进入高加速度状态下,俯仰角传感器和中央处理芯片反馈延迟不一致。”

“抱歉啊各位,我这边也要加急请教。”发动机部负责人也现身了,手中是一段高温下的热流仿真图,“我们在第五级压气机叶片边缘,出现疲劳裂纹集中问题。”

而伍思辰,只是披着白实验服,在这栋楼里安静游走,像一台永不疲倦的答题机。每到一处,他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出问题要害,并提供清晰、准确、前所未见的解决路径,仿佛对整架歼-20的每一颗螺丝、每一道流线都了如指掌。

他从不高声讲话,也不在白板上画复杂的箭头图;他只是轻轻几句话,便能令数十位行业老兵顿悟。

久而久之,各组内部悄悄流传开一句话:

“遇到死局,找伍工。”

与此同时,那名隐身涂层项目组的神秘员工也在四处出击,似乎在记录着什么。

……

就在这一天的下午,气动外形实验组终于将改进版的缩比模型送入测试塔。

基地西北角风洞控制室,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

玻璃后,那架漆黑细长的模型已被稳稳固定于高压动流风洞平台上。旁边的投影屏上,正缓缓流动着气压曲线、温度感应、涡流趋势等数据参数,工程师们不断输入指令,调整准备工况。

伍思辰站在控制台后方,手扶栏杆,一言不发。他的目光沿着模型的机头滑到主翼,再至后部双垂尾,最后停在进气道下方的一条微小折线。

“你觉得有问题?”风洞组负责人江铮走过来,语气带着不易察觉的防备,“这可是我们参考数百组演算结果得出的最佳构型。”

伍思辰看着图纸:“你们这个进气道的前缘压缩比太高了,仿真模型没有考虑到临近马赫数时的涡流吸附,会导致边界层堆积,进而引发机体局部不稳震荡。你们还采用了等宽鸭翼?这对超音速高攻角下的操控简直是灾难。”

“我们试过了。”江铮皱眉,“这种方案在模拟数据上表现很好。”

“可你们还没真正做全马赫测试。”伍思辰淡淡道,“风洞模拟毕竟有局限。”

江铮还想争辩,正好实验开启。风洞逐级升速,推力激增,模型身上开始浮现微小震颤,直到高速段时,突然一阵金属共鸣尖啸,现场警报随之响起!

“切断推力源!”“检测!检测模型结构!”“有人受伤没有?”

一名距离最近的实验员在震动瞬间被波动气浪冲得后退,险些撞倒在地。警报灯一闪一闪,全场气氛骤然紧张。

伍思辰没说话,只是静静看着玻璃后的气动模型,像是早有预料。

江铮面色沉沉,眼神从试验模型移回,死死盯着那几行被汗水打湿的数据显示。他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钢笔,指节发白,却还是问出那句不愿承认的问题:“你刚刚说……该怎么改?”

伍思辰没有急着答,只是淡淡看了他一眼,然后走到控制台边,从一叠技术文件里抽出一张空白工程记录纸,顺手拎起旁边那支已经用秃的自动铅笔,姿势从容却利落。

“改变鸭翼布局,采用渐缩异曲率。”他边说边落笔,那是一种明显区别于传统工程师的笔触,线条既有力又带着某种艺术的流畅,几乎是像写一首字严谨的诗。

“进气道改为双斜压复合结构。”他笔锋一转,画出两道交错的进气导线,“这样可以在亚音速与跨音速之间获得更平滑的气流过渡。”

“下腹导流面做无缝延展设计,调整波瓣切线角度,避免剪切涡反复撞击舱体,减少高马赫时的结构疲劳共振。”

话音未落,纸张上的图线已呈现出一组三视图雏形,侧视、俯视、正视交相呼应,每一笔都带着对整个飞行结构逻辑的深度预判。而江铮则像是忘了呼吸,定定看着那张图。

“这些结构,”伍思辰补上一句,语气不紧不慢,“不是为了更快,而是为了更稳——尤其是在你们要求同时兼顾隐身、机动和超音速巡航的前提下。”

江铮怔住了,他多年从事气动设计,见识过无数论文、模型和实验,但此刻,一份简陋草图上呈现出的那种“整体性”,却让他有种被当头棒喝的错觉。

那不是单纯的修正,不是某处零件的优化,而是像有人用一把标尺,重新在他们几十人苦苦摸索的迷宫中,划出了一条笔直通向终点的路径。

“你……”他试图说点什么,喉咙却干涩,“你是怎么在几分钟内……画出这些的?”

“我在你们还没封锁那台风洞前,就已经看过你们上一次测试的数据了。”伍思辰淡淡地说,眼神望向试验模型那闪着微光的机鼻,“你们想要完美平衡三个目标,却把气动设计当成了拼图,忽视了整体的协同曲率和结构响应时间——所以才会一直卡在震动峰。”

江铮沉默了,长达十秒。

然后,他没有再问,而是将那张草图轻轻折起,小心地放入胸前口袋。

“……你画的,我们全组照做。”

伍思辰点了点头,没有说感谢,也没有多讲,只是淡淡道:“重新建模之前,先通知你们的模拟小组,把热流数据和弹性响应曲线也加载进来。”

“好。”江铮郑重回答,然后第一时间转身离开,投入一场意义被彻底重写的改造之战。

几日后,新的构型模型迅速按照伍思辰建议完成,并送入第二轮风洞测试。

这一次,实验推力逐步拉升,气流稳定,测控终端数据图一帧帧跳跃——过渡平稳,震幅极低,升力曲线优化近12%,气动效率提升了足足8%。

“这不是改进,是进化。”一名实验员喃喃地说着,声音中是难以掩饰的钦佩与震撼。

从那天起,气动外形组也和其他系统研究组一样,把“伍工”的名字挂在了组室门口的“技术顾问栏”里——那一排写满了老牌专家教授的铜制铭牌中,最年轻的那一块,就属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