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42章 综合航电架构,突破!

我为国家献科技 第42章 综合航电架构,突破!

作者:笔绘世间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20:59:55

几分钟后,两人一前一后走进综合航电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内灯光昏黄,几十台终端正在运算,墙上密密麻麻贴着通信波形图、处理器逻辑图和数据总线拓扑架构。

工程师们围在白板前,三三两两地展开激烈讨论,声音此起彼伏。气氛并不算紧张,却处处透着一股难以突破的压抑感。

“还是不行。”一位中年工程师摇头长叹,他叫褚正涛,是综合航电架构的骨干成员,语气中透着无奈,“模块间干扰依旧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导航-通信协同处理区域,处理器延迟在关键节点高达21毫秒。”

“21毫秒?”另一人皱起眉,翻着测试数据,“你确定不是数据缓存的问题?我们前几天刚刚优化过传感器冗余逻辑。”

“看的是这一组。”褚正涛指着屏幕,“你看这段频率抖动,一旦航姿应急切换,就会和惯导模块脱节,传感器融合直接飘了。”

“还有这个,”另一名年轻工程师拍了拍终端屏幕,脸色微沉,“我们尝试了四种架构方案,每次系统应急切换都存在数据漂移。尤其在航电主核接入备份信道时,始终无法做到毫秒级精度对接。”

“无法保证可靠性。”他说完这句,像是终于泄了气,整个人靠在椅背上,眼神中满是疲惫与倦意。

他们说话时,根本没注意到门口站了人。

伍思辰静静站在一旁,没插话,也没有立刻出声。他的眼神从白板划过,又落在操作台上的终端屏幕,最后移向堆叠在一旁的技术文件和草图草稿。

他缓步走近研究桌,手指在一张张图纸上轻点几下,指腹拂过参数备注和调试记录,像是漫不经心,又像是早已在脑中拼接出某种完整结构。

终于,他的步伐停在一张贴在终端边缘的系统架构流程图前。那是一张手绘的航电系统互联逻辑图,密密麻麻标着各类数据节点、资源分配通道和容错冗余逻辑——可在伍思辰眼中,这图就像没拼完的拼图,边缘松散、中心错位。

“你们的总线调度逻辑,是不是用了动态优先级排序?”伍思辰忽然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满。

几位正围在控制台前讨论的工程师闻声回头,目光一瞬间落在这个不请自来的年轻人身上。

“你是?”为首的一位中年工程师微微皱眉,显然对突如其来的插话感到不悦。

还未等伍思辰开口,赵书宇便上前一步,语气淡然地介绍道:“这是上面请来的专家,伍思辰。”

“专家?”那位工程师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变为本能的怀疑与审视,“你也是搞航电的?”

他用的是“也是”,语气带着隐隐的排斥和圈子感,显然并不认为面前这个年轻人真能在他们这个资深技术团队面前说出点什么。

伍思辰并未与他争论什么,只是径直走到主控台前,扫了一眼开放的架构调度视图,然后指着屏幕开口:“你们目前用的模块化集控架构,确实在灵活性上做得不错,但你们的总线逻辑太依赖主控排序,每一次资源调配都要通过主核调度中心。中转节点太多,只要其中一个环节稍微响应慢一点,全系统响应时间就飙升。”

他顿了顿,语气更冷了一分:“简单来说,就是你们现在这套系统,在任务高并发时就是一台卡壳工厂。”

“你凭什么这么说?”后排一位年轻工程师皱眉反驳,“这套结构是我们团队一起设计的,反复评估过稳定性问题,怎么会你一来就全盘否定?”

“那你们的评估,有没有在高密度信号干扰环境下做过模拟?”伍思辰反问,随后指向一处接口,“看这里,你们调度优先级用的是时间戳-权值叠加法,一旦多个子模块同时发送高频请求,主核会因资源锁判断失败而陷入短暂冷却。这段代码,出问题最多。”

几人对视了一眼,其中一人本能地打开那段代码,随着几行高亮跳出,神色顿变。

“确实……我们前几天调试时碰到过莫名延迟,但一直以为是带宽占用。”

伍思辰继续:“你们这种做法根本不适合战斗机这种对响应有极高要求的应用环境。现在我建议的是——打散这部分逻辑。”

“那你说怎么办?”为首的工程师终于开口了,语气仍有几分不善,却已从轻视转向挑战。

“很简单。”伍思辰语气平静,目光却如刀锋般锐利。他没有理会刚才那声带刺的反问,只是走向白板,随手拿起一支蓝色记号笔。

他背对众人,流畅地在白板上划出一个框图结构:“你们现在的控制框架,是层级式串联调度,主核过载、指令阻塞——这些我不说你们也知道。我建议,打碎它,重构。”

刷刷两笔,他画出一个新的中央调控单元:“核心,是这个——‘异步镜像调控核心’。”

“什么意思?”有人低声嘀咕。

伍思辰头也不回:“所有任务处理请求,不再依赖主核做动态排序。改为为每个子模块配置时间戳标识,按节点时间并行调度,提前分配运算资源。”

他继续落笔,一条弯曲的数据流线与多个子系统连接:“如果主核出错,系统可以迅速判断节点状态,由备用芯片——我称它‘低功耗应急校准芯片’——接管部分或全部调控任务,确保子模块互联不崩。”

“那你主控模块的通信缓冲怎么解决的?”一位架构工程师试图打断,“我们之前做过异步尝试,结果频繁出现读写冲突。”

“你们之前没有把同步信号和时间戳逻辑融合,”伍思辰平静回答,画下一组编码表格,“我引入了一个‘动态纠错镜像缓存’,每条数据都附带镜像映射标识,确保数据并行时依旧有可追踪的校正基线。”

一阵沉默过后,白板上的图开始变得立体起来。层次分明的数据流线、递归结构的调用框架、预警反馈机制的逻辑链路,全都如同拼图般严丝合缝。

“这不是我们去年在军科院推翻的那个并行容错设想吗……”一位老工程师终于反应过来,声音微颤,“你怎么把它补全了?连我们自己都觉得不现实。”

伍思辰没理会他们的反应,直接从桌边拿起一支笔,走向白板:“导航模块必须设独立备份对时通道,我建议增设三级缓冲接口,并引入一次性指令快照机制——”

他说着,已经在白板上勾勒出新的数据同步流程。

伍思辰将笔放回托槽,双手插兜:“你们放弃,是因为没找到‘补丁算法’的边界收敛模型。我之前做九天无人机和军方对接时,顺手研究了下通用通讯框架,正好发现这个空位……补了。”

现场沉默一秒,下一刻整个实验室炸了锅。

“这……这个结构能解我们目前的大部分故障耦合。”年轻工程师喃喃道。

“还有这个快照机制,我们原来试过,但没成功——他居然绕过了那个同步死区?”另一人不敢置信地瞪着白板。

“把我们那套模块逻辑图调出来!”“快,把镜像缓存仿真模型加载进主机!”“我去找我们通讯接口的参数原档,他刚才那个接口编号是啥来着?”

有人已小跑着冲向主终端,另一边甚至有工程师干脆蹲在白板下开始草稿建模。

而伍思辰站在原地,语气淡然:“我只是把你们落下的那一块,捡了回来。”

赵书宇在一旁嘴角轻扬,轻声自语:“又是一群被摁在技术地板上的人。”

实验室的气氛已经彻底不同了。

“宇哥从哪找的牛人?”一名工程师压低声音,却难掩激动,“我们预定三年才能突破的系统架构瓶颈,他刚来一个小时,就直接给我们打开了窗户,还把通风管修好了!”

“是啊是啊。”另一位技术员立刻附和,“这不止是熟练,这是真懂。”

研究员们纷纷围在白板前,不断拍照、笔记,甚至开始激烈地补充设计与模拟脚本,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技术上的地震。

而一旁的赵书宇,也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目光望向伍思辰,眼底透出复杂的感慨与欣慰。

这个年轻人,不但没让他失望,甚至已经远远超出所有人的期待。

就在这时,一道突兀的蜂鸣声划破气氛。一名军官快步走进来,神情凝重地递上一封红头文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