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为国家献科技 > 第12章 实战演习,重装坦克团对新型合成营

(实际的演习,我毕竟没见过,后续情节里面的一切涉及爆炸之类的效果,只是书里的描绘。)

------

朱日和战区,烈风席卷黄沙,干裂的地表上隐约可见履带碾过的痕迹。

“锐锋演习”的号角在晨光中吹响,这不仅是一场红蓝对抗,更是一次决定未来编制走向的实兵验证。

蓝军方面,由戚凌云率领的新型合成营,首次作为主战单元登场。

不同于传统建制,该营打破兵种壁垒,将装甲部队、轻步兵、无人机系统、电磁干扰组和临时指挥模块整合为一体,具备侦察、打击、干扰、诱导四位一体能力。

而红军方面,则由西部战区某野战旅旅长郑昆亲自挂帅,指挥旅内王牌单位——第一重装团,作为“拳头部队”担纲进攻先锋。

该团由团长庄永歌率领,素以“铁打强突、寸土不退”着称,是全旅历次演习中成绩最为优异的重装单位。

该团下辖三个坦克营、一个机步营,以及炮兵、通信、工兵、修理、卫生等多种辅助连队,组成了典型的重装突击编制。总兵力约800人,装备96式与99式主战坦克共99辆,另有15辆装甲运兵车和数门牵引火炮,构成压迫式钢铁打击阵列。

每个坦克营编制完整,营部统一调度,下辖三个坦克连及后勤、维修、通信三个作战保障排。坦克连为标准三排配置,每排3至4辆坦克,全营战斗序列为33辆主战坦克,配属160余人。

之所以全团并未全面列装99式主战坦克,是因为大夏军方在装备建设上始终坚持“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梯次推进战略。

回望立国战争之后,大夏曾为迅速武装新生政权,大规模投产59式坦克与歼-6战斗机,一度迅速构建起强大的初级战斗序列。

但这种“先装后研”的策略也导致后期升级困难、通用化不足、保障体系落后等诸多隐患。

吸取教训后,大夏军工系统决定:在确保现役装备战斗力的同时,始终保留研发余地,避免一条路走到底的“装备极限化”陷阱。因而即便99式已正式服役,也并未立即全面替代96式,而是采取“重点列装、梯队推进”的方式进行调配。

这批99式坦克之所以能率先列装第一重装团,正是因为该团被列为野战旅下属的“英雄单位”。凡属高强度对抗演习、海外联训或战备前置任务,均优先由此类单位承担。

郑昆所统领的野战旅,长期承担“战役级打击”任务模拟,标准定位即为:以钢铁洪流突穿敌主防线,制造战线缺口,为后续部队纵深推进开路。

在如此战略级定义之下,第一重装团被赋予“打穿型先头力量”使命,列装新式装备,投入精干兵员,实行高强度实兵轮训,构建起攻守兼备的立体重装体系。

全团内部有一套广为流传的口号:“若非主攻不出营,一出营便不留敌。”这种精神也让整个重装团,在旅内外的对抗中有着极高声誉与实战压制力。

放在二十年前,这样一支配备完善、火力充沛、协同严密的重装团,无疑是王牌中的王牌。无论是机动推进、火力突击,还是阵地攻防,其战术构型都代表着当时陆军作战体系的最高水准。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1950年的高丽半岛,那时鹰酱陆军虽战法成熟、装备先进,但面对这样一支全团坦克数量近百、配属完善后勤与炮兵保障的重装团,其纵深防御必将崩塌。

无论是装甲突破,还是后勤线打击,该团都足以形成单独压制,哪怕对上鹰酱一个整建制王牌师,也有实打实的胜算。

然而,战场的逻辑已经改变。重装集群突袭那种“炮火开路、钢铁碾压”的大陆军战法,在新战术环境中日益显得笨重迟滞。

尤其在面对无人侦察、分布打击、电子干扰、高速协同等多维体系作战时,这种依赖厚重编制和前推火线的打法,开始失去先机。

信息即战力,速度即生命。

当蜂群无人机穿过雷达盲区,空地感知体系完成重构,重装集群的体量和响应迟滞,反而成为被锁定的目标。

火力不再靠密度堆砌,而靠精准计算与智能联动完成突击。

这就意味着,再强的坦克营,如果缺少信息支援与战场透明度,也会在尚未形成阵型之前,被敌人“看穿、定点、斩首”。

旧时代的王者,正在被新时代的战场逻辑缓缓边缘化。

导演部的指挥室内灯光通明,战术沙盘与虚拟光屏交错铺展。郑昆旅长身着笔挺军服,神情轻松,却不失凌厉。

他带着团长庄永歌前来,亲自会见这次演习的两位“对手”——蓝军旅长楚宁逸,以及另一位关键人物,戚凌云。

“老楚,”郑昆爽朗一笑,话语中却藏着锋芒,“这次可别说我欺负你,用我一整个团打你一个营,可是导演部安排好的剧本。”

从传统兵力配比来看,一个正团对一个普通营,确实像是“上压下”的不对等交锋。

毕竟庄永歌带来的,是野战旅的装甲拳头——一支装备精良、作战意志顽强的重装一团。

但在场的几人都知道,眼前这位戚凌云,并非等闲之辈。

他所带领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营”,而是大夏军改后的合成化编制试点营。

这个“营”,从表面上看或许只是一个常规单位,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支浓缩版的小型合成团,背负着验证新时代作战体系的任务。

其架构紧凑而高效,所有战斗与支援模块以最优配置压缩进有限编制。两个步兵连为推进核心,具备城市巷战与野外推进双重战斗力;坦克连列装主战坦克与模块化装甲车辆,负责正面冲击与突入穿插。

火力支援连则如“空中打击延长臂”,集迫击炮、多管火箭与导引弹于一体,既可点穴打击,也可区域火力覆盖;反坦克排部署最新“红隼”中程导弹,具备远距反装、反碉堡打击能力,在对抗重装部队时,是一柄刺破钢铁洪流的利刃。

而最具特色的是侦察\/无人机排与电子战分队的融合部署。

每一组无人机不仅用于侦测敌情,更可搭载电子干扰、诱导模块,在战场前线构建信息迷雾,引导敌方错判。电子战分队则负责“软摧毁”——通过信号扰断、通讯欺骗等方式,从根本上切断敌军战场感知链。

为了将战场感知普及到底层,全营还首次实现四轴无人机下放到班排一级。

每个班组配发微型侦查无人机,具备热成像、低光夜视与基础信号转发功能,操作简单,士兵受训后可快速部署。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无人机可接入营级指挥系统,形成一张多节点联动的战术网络。

每个班不仅具备“自身眼睛”,更可第一时间将情报回传指挥部,压缩传统情报汇总路径,实现“秒级反应”。

整支部队,虽仅五百人,却构建出一个涵盖“打击、侦察、指挥、干扰、后勤”五位一体的完整闭环,具备高度灵活性与信息主导能力,被誉为“半自主作战节点部队”。

楚宁逸轻轻一笑,眼神如炬:“别高兴太早。你那个团老底我清楚得很,我这营可是中部战区刚刚整编调来的合成样板。你说是营?那编制和战力,至少得按团来算。可别真打输了,到时候回头连脸都没地方搁。”

“谁输谁赢,还早着呢。”郑昆嘴角一挑,看向戚凌云,“不过我倒挺想见识见识,这个‘未来样板营’,到底能走几步。”

几人寒暄完毕,便各自返程回部。

风沙未歇,夜色低垂,朱日和大地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旧制重装”与“新制蜂群”之间的较量,已在悄然酝酿。

本次演习的设定并不复杂——双方于某中立平原地带相遇,无预设防线,正面展开战术对抗。

模拟真实战场突发遭遇,以检验重装集群对抗合成化蜂群作战的适应能力。

一场不同世代、不同逻辑、不同战争观的较量,就此拉开帷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