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香江,已经进入夏季,平均温度已经达到30度左右。
加上香江空气湿度较大,相对湿度经常处于70%-90%之间。
这种高湿度的环境,会让人会感觉闷热出汗,浑身难受。
这种环境下,香江各大报摊生意最好时间,都集中在早晚温度下降时期。
6月13日,天微亮。
大唐文化物流送报员,就将印刷好漫画杂志,今天即将发行的新报《香江新报》,送到香江各大报摊上。
“杜叔,这是您昨天订购的大唐文化漫画和报纸,漫画20本、报纸30份,您清点一下,看数目对不对?”
一位看起来二十五六岁的青年,说着将两摞捆打好的漫画、报纸放到报摊上。
“小张,今天怎么不送东方日报,该送大唐文化的漫画和杂志啦?”老杜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小张。
“我昨天已经跳槽到大唐文化工作,今天第一天来送货。”小张有些不好意思的抓了抓头发:
“杜叔,后面有什么需要,可以联系我,我还要送货就先走一步。”
“行,就不耽误你继续送货。”老杜边说边将报纸和漫画提起,放到地上。
没有理会已经转身离去的小张,拿出剪刀拆开漫画和报纸。
拿起一份《香江新报》自顾自的看了起来。
香江有大大小小数百家报社,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报社成立,同样也有大量的报社倒闭。
只不过倒闭的,基本都是那些小报社。
香江报社始终屹立不倒的,始终是星岛日报、明报、东方日报、大公报这些大报纸。
这些报纸要么是成立时间更长,背后有大资本支持,要么是有政治势力支持。
普通的小报纸,从小做大的有,可能保持长期运营不衰弱的,基本没有出现过。
《香江新报》以前也算能卖出五六万份的中型报纸,后面为什么没落。
除了后辈不争气,更大的原因是资本不足。
《香江新报》被林潮宗收购,这些报摊老板们,早就已经得到他老爸林瑞祥的招呼。
林潮宗的漫画杂志,这段时间让报摊老板们小挣一笔,加上林瑞祥的关系,他们即便是不看好这份新报纸,也乐意帮这忙推荐。
林潮宗也会做人,给他们这些出叔伯阿姨让利。
还承诺没有卖出去的报纸全部回收,不强求他们要订多少报纸。
这种承诺只有大报社才有,香江众多小报社,可不会回收没有卖完的报纸。
这让这些报摊主们更加放心。
老杜看了一会儿新报纸,整个版面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也没有那些小报纸那种乱七八糟的广告。
这让他暗自点了点。
香江要说最会审美报纸的人群,非得属这些报摊主不可。
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报纸,长期积累下来,见识过太多各种各样的报纸版面。
但这些他并没有在意,这种和国际流行的报纸反面有些相似,早就有报社尝试过。
可为什么没有流行起来?
主要原因就是报纸内容。
一份报纸,最重要的不是排版,而是内容。
东方日报销量是香江最高的报纸,他用的纸张质量,却是二三流报纸的纸张。
可为什么依然能够成为销量最高的报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内容受市民欢迎。
《香江新报》版面不错,也仅仅只是不错,内容方面依然还是差了一些。
这是因为新报纸,很难吸引到专家、教授、学者到上面发表专题。
内容质量上自然就很难比得上大牌报纸。
可以说,香江几百家大小报纸,前20名吃掉了九成以上的利润。
其他的小报纸都只是艰难生存。
直到翻到小说版面,老杜才眼睛一亮。
《龙蛇演义》是林潮宗写的第二部小说,之前是在漫画上连载两期。
可龙蛇演义中对功夫细节的描述,但不少人都以为是真的。
“只杀人、不表演的国术!”让所有的书迷都眼睛一亮,成为他们日常口头讨论的话题。
这部小说现在讨论度很高。
只是漫画周刊上面连载,局限性太大,连续两期14天,才连载两次,数字加起来才2万字。
这种连载时间间隔太长,价格还很贵,很容易流失书迷。
可比不上报纸上每天连载,价格更优惠的优势。
现在这部分小说在报纸上连载,说不定真能将这报纸给带起来。
明报最初,可就是靠金庸小说发展成现在的大报。
林潮宗现在连续两部小说,还有漫画都大卖,名气极大,直追金庸、古龙这些前辈。
老杜现在隐隐对《香江新报》的销量,有些期待起来。
其他报摊主,在看了报纸之后,也纷纷对这份报纸有所期待起来。
林潮宗的让利,意味着卖一份《香江新报》利润,相当于要卖两份大报纸才能比得上。
心动报摊主们,直接将《香江新报》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