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47章 科技之光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第47章 科技之光

作者:人生一乐游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20:37:46

火灾带来的重创,让华创电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次何为“伤筋动骨”。往日里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如今只剩下被烟火熏黑的断壁残垣和烧焦的元件残骸;曾经精心备下的原材料库存,也大半化为了灰烬。这场意外之火,烧掉的不仅是厂房、设备和物料,更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现金流和短期内恢复生产的能力。空气中弥漫的焦糊味,如同沉重的阴霾,笼罩在每个员工心头,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迷茫感在悄然蔓延。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这场巨大的危机,也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迫使一直忙于奔波、应对订单的王钦停了下来。他不再仅仅盯着这个月的生产进度和下一笔货款,而是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去深入思考华创电子更长远的未来。他清醒地意识到,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在被动接单、赚取微薄加工费的层面,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产业链最低端的竞争极其惨烈,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抗风险能力极差,一次意外就足以让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华创必须突围,必须向产业链上那些拥有更高附加值、更强话语权的环节攀登。这不再是“要不要”的选择题,而是“生死存亡”的必答题。

他的目光,再次坚定地投向了那个他曾无比热爱、也深知其威力的领域——技术研发。

彼时,正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国内对计算机——这一代表着现代化和未来的神秘机器——的需求开始如春笋般萌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企事业单位,都开始尝试接触和使用计算机。但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原装进口的Ibm pc等计算机价格极其昂贵,外汇额度更是难以获取。于是,一种折中的方式开始流行:自行组装兼容机(当时常被称为“中华学习机”或类似名称),以显着降低拥有计算机的门槛。而在所有兼容机组件中,主板,无疑是技术最密集、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它决定了整台计算机的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

一个极具前瞻性又充满风险的想法在王钦脑中逐渐清晰、成型:集中公司火灾后剩余的所有技术力量和有限资金,破釜沉舟,尝试研发pc兼容机的主板!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堪称极其大胆,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研发计算机主板,绝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特别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方面的功底;需要强大的逆向工程能力,去理解、消化甚至超越原装机器的设计;还需要能够采购到cpU、芯片组等核心元器件(当时主要依赖进口,渠道少、价格高、周期长)。更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投入巨大,且失败的风险极高,很可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得到的只是一堆无法点亮的废板。然而,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一旦成功,华创电子将实现一次质的飞跃,从一家为他人做嫁衣的电路板加工厂,蜕变为掌握核心技术的真正的计算机硬件厂商,站在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舞台上。

果不其然,这个决策在公司内部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反对声。以郭强为代表的务实派认为,公司刚刚经历火灾,元气大伤,最紧迫的任务是稳住阵脚,想办法恢复一些简单的加工业务,获取现金流以求生存,此时将所剩无几的资源投入到一个前景不明、高风险的技术研发上,无异于一场豪赌,太过冒险。甚至连技术团队自身,也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面对计算机主板这一复杂系统,他们感到自身知识储备和经验均有欠缺,信心并不充分。

面对内外的重重压力,王钦展现出了他作为决策者的远见和魄力。他深知,简单的加工业务只能解一时之渴,无法构筑起长期的竞争优势。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竞争壁垒和产品定价权,才能让华创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再次拿出了当年说服大家攻坚四层电路板的勇气和激情,召集全体员工,不仅清晰地分析了公司面临的困境,更着重描绘了个人计算机在未来中国普及应用的广阔前景,以及华创若能抢占主板技术高地将迎来的巨大机遇。他郑重承诺,将亲自挂帅,带领技术团队投入这场攻关战役,与大家同甘共苦。

决心已定,行动迅速展开。王钦双管齐下:一方面,他让采购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动用所有可能的关系和渠道,特别是通过香港这一重要的信息与物资中转站,去购买Intel 8088 cpU、必要的外围芯片组,以及几台珍贵的Ibm pc原装机——这些原装机是进行逆向研究、对比测试不可或缺的“范本”。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艰辛,外汇审批、渠道寻找、货物运输,每一步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另一方面,他迅速组建了以自己为核心,囊括公司最优秀技术人员的攻关小组。他们将实验室当成了新的“家”,几乎与外界隔绝。实验室的墙壁上贴满了Ibm pc的技术原理图、主板pcb布局图;桌子上堆满了各种仪器仪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万用表;角落里则散落着各种元器件和数据手册。王钦身先士卒,与技术员们一起,对着原理图和实物主板,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测绘、分析信号、绘制电路图、设计pcb布局。

那段时间,王钦几乎是以公司为家。困极了,就在办公室的桌子上趴一会儿,或者用几张椅子拼凑成“床”短暂休息;醒来后,抹把脸,立刻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早年打下的扎实电子技术功底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在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团队成员感到困惑的技术难点,比如地址总线的译码逻辑、中断控制器的配置、bIoS Rom的映射关系等,常常是王钦在经过彻夜的思考和实验后,率先找到突破口,然后再细致地讲解给大家听。他不仅是领导者,更是技术上的核心攻坚力量。

过程异常艰难,挫折是家常便饭。画错的电路板、因设计失误或操作不当而烧掉的昂贵芯片、焊接完成后却无法点亮甚至冒烟的原型板……这些“失败品”渐渐堆满了实验室的角落,也像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上。每一次失败,都意味着宝贵的时间和资金的浪费。屋漏偏逢连夜雨,研发投入远超预期,公司的资金再次告急,连员工的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为了维持研发不断炊,王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偷偷抵押了自己在深圳好不容易获得的临时居住权(这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做法,用以换取一些临时的资金周转),将换来的钱投入到研发中。这件事他很久之后才告知他人,其背水一战的决心可见一斑。

远在东北的林晓霞,从偶尔的通话和信件中察觉到了王钦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华创的困境。她虽远在千里之外,且自身经营也需资金,但仍想方设法,从自己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汇过来,并在信中给予王钦最坚定的精神鼓励。更让王钦感动的是,林晓霞的信里还时常附上一些她设法搜集到的国外计算机技术杂志的相关文章(尽管大多是过期的),这些资料在信息闭塞的当时,如同沙漠中的甘泉,为攻关小组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思路启发,让他们得以窥见外部技术世界的一角。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近四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的奋战后,就在王钦自己也感觉快要到达极限,身心俱疲之时,转机出现了。在一个凌晨,实验室里,最新一版的主板原型被小心翼翼地安装上cpU、内存,连接上电源和显示器。当王钦颤抖着手指按下电源按钮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见主板上的指示灯规律地闪烁了几下,紧接着,连接的单色显示器屏幕上,跳出了一个熟悉而又令人激动的光标“c:>”!他们成功运行了简单的doS命令!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刹那间,实验室里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所有参与研发的人员,无论之前多么疲惫、多么焦虑,此刻都激动地跳了起来,互相拥抱、捶打着对方的肩膀,许多人眼中都闪烁着喜悦的泪花。这泪水,冲刷掉了数月来的艰辛、压力和委屈。

王钦没有像大家那样欢呼雀跃,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那个闪烁的光标,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珍宝。良久,他才长长地、深深地舒了一口气,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如同暖流般冲刷全身,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这一刻,对他而言,比以往赚到任何一笔钱都更让他感到高兴和满足。因为,这标志着华创电子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pc兼容机主板!

尽管这第一块被命名为“华创一号”的主板还显得非常粗糙,布线不够优化,性能稳定性有待提高,与各种外围设备的兼容性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这小小的一块板卡,凝聚着华创人的智慧、勇气和汗水,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当时的实用价值。

王钦并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没有急于求成地推向市场进行大规模量产。他清楚地知道,从“能做出来”到“做得好、做得稳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继续投入资源,带领团队针对“华创一号”进行迭代改进,优化电路设计,提升信号完整性,增强稳定性和与主流软硬件的兼容性。

与此同时,他开始冷静地谋划下一步:如何将这块凝聚了心血的主板,转化为能够产生价值的产品,并成功地卖出去?

是自已组装整机,创立品牌进行销售?他仔细评估后认为,此路暂时不通。整机销售涉及品牌建设、渠道开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复杂环节,投入更大,对于刚刚经历火灾、资源有限的华创来说,风险过高,并非最佳选择。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务实和灵活的合作策略:发挥自身在主板设计和制造上的优势,为市场上那些有整机组装需求但缺乏主板研发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电子厂,提供成熟、可靠的主板解决方案。换言之,华创要成为“幕后英雄”,做产业链上游的关键部件供应商。

定下策略后,王钦亲自带着精心准备的“华创一号”主板样品,踏上了艰难的市场推广之路。他主动上门,拜访了国内几家早期的知名计算机企业,如长城、浪潮等。然而,这些大厂当时大多遵循自己的技术路线(例如倾向采用更先进的cpU或自有架构),对于华创这样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提供的主板,兴趣不大,合作之门并未轻易打开。

面对行业巨头的冷淡,王钦并不气馁。他迅速调整了目标客户群体,将目光转向了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一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众多新生的电脑组装公司,以及一些有计算机应用需求且预算有限的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这些客户群体更加灵活务实,对成本非常敏感,对于性价比高的国产主板解决方案,存在着真实的需求。

终于,机遇青睐了有准备的人。深圳一家规模不大但业务灵活、专注于电脑组装的小公司,在对“华创一号”主板进行了反复、严格的性能和稳定性测试后,对其性价比表示认可,最终下了第一批订单——五百片主板!

这笔订单的数量虽然不大,在当时的计算机市场里可谓微不足道,但对于华创电子而言,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里程碑!它意味着华创的技术成果首次获得了市场的验证和认可,标志着华创的主板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应用。王钦对此极为重视,他亲自盯在生产线上,小心翼翼地组织生产,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这批订单能够保质保量地顺利交付。

最终,订单成功交付,客户使用后反馈良好,后续的订单也陆续而来。凭借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基本可靠的质量,“华创一号”主板逐渐在南方蓬勃发展的兼容机市场中,打开了一点局面,虽然市场份额还很小,但总算稳稳地扎下了一个脚跟。

回顾这段历程,其意义远不止于获得了几笔订单。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研发主板这场硬仗,华创电子在烈火淬炼之后,真正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具备实战经验的技术研发队伍,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数字电路设计、系统调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这场技术攻关,为华创电子未来的转型与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石。

科技之光,开始在这家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企业中闪耀,虽然微弱,却充满希望。王钦站在这个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新起点上,眺望着远方。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属于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波澜壮阔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他知道,这一次,在危机中做出的艰难抉择,他又赌对了。而前方的路,虽然依然充满挑战,但华创已经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底气与方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