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馆的造风系统卷着冰粒掠过,仿真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火山玄武岩泛着深灰光泽——岩面布满冰蚀的沟壑,风一吹就簌簌掉带着冰碴的碎石,像是刚经历过一场小型冰崩。岩坡上缀满黄色的高原毛茛,花瓣裹着薄霜,碰一下就会抖落细碎的冰晶,机械高原羊驼的蹄声砸在火山岩上,“咚咚”声比骆马更厚重,混着火山岩矛破空的“咻呜”声,在低氧的空气里撞出带着硫磺味的辽阔回响。
王文娟的直播镜头没架在雕像顶端,而是固定在一只虚拟高原羊驼的背上——羊驼背上铺着孩子们织的彩色毛毡,镜头斜对着下方新挖的“旋转风穴”,刚扫过风穴口盘旋的气流(能看见扬起的火山岩尘在打转),在线人数瞬间冲破179亿。弹幕像被风吹散的金箔般刷屏:“YX七十八连胜冲!”“星光基金的高原娃,举着羊驼毛做的‘YX队徽’在镜头前蹦呢!”
储俊文接过王文娟递来的防风护目镜时,指尖先触到她手背上的火山岩灰——刚才她在玄武岩旁固定镜头,伸手摸了岩面的冰蚀沟,灰渍嵌在指缝里,还沾着几根毛茛花瓣的碎渣。他下意识摸了摸战术袋内侧,那里藏着两样东西:一张孩子们围着“风语教室”跳锅庄的合影,照片边缘被高原阳光晒得发脆;还有张卷边的草纸,是孩子用炭笔涂的“旋转风辨图”,歪歪扭扭标着“旋风吹,矛打圈”,纸角沾了点羊驼毛,软乎乎的。
“南美高原战队的‘旋风水火阵’藏在火山岩缝和毛茛花丛后,”王文娟的声音裹着阵风,说话时会下意识拢紧防风衣领口,递来的分析表上,诸葛隽羽用橙笔圈出个不规则的“涡旋”红圈,“他们的风矛不是普通玄武岩做的,是火山岩打磨的——比玄武岩重三成,矛尖涂了高原腹蛇毒,矛尾缠的也不是骆马毛,是高原牦牛毛,能借旋转风穴的气流打旋;更狠的是,风穴里藏着‘变向风阀’,矛飞进去会突然拐个直角,去年西欧队就是被这‘旋风波’诱进风穴,三分钟六人被风矛刮破防刺服,连瞄准都追不上转圈的矛。”
储俊文指尖在战术板的风穴模拟图上划过,笔尖停在“涡旋中心”标注处时,忽然看见王文娟的防风帽边缘滑了下来,露出被风吹得发红的耳尖,上面还沾着粒火山岩尘。他伸手帮她把帽檐拉上去,指腹擦过她耳尖的碎冰——带着点高原特有的凉意。两人同时顿了顿,原本在岩坡上踱步的机械羊驼,好像突然停在原地,只剩阵风卷着毛茛花瓣打在护目镜上的“沙沙”声,还有远处风穴里气流旋转的“呜呜”声。
系统面板弹出私密提示的瞬间,储俊文按了隐蔽键,淡蓝光纹里的核心信息清晰入眼:【国际邀请赛第七十九场开启,触发“高原之志5.0”状态:高海拔低氧旋风环境作战效率提升470%,解锁“火山岩矛轨迹预判 旋转风阀识别”技能】。累计.5876万龙币的数字旁,奖励提示像高原落日般闪着橙红与金紫交织的光,和镜头里的火山岩反光相映成趣。
“你的麦克风套松了,风会灌进去。”王文娟从口袋里摸出个羊驼毛织的小套子——是孩子们昨天刚织的,针脚歪歪扭扭,还缝了个迷你羊驼图案,她踮脚帮储俊文套在麦克风上,指尖擦过他的下颌线,耳尖红得像毛茛花丛里偶尔能见到的红景天,“孩子们说这毛套能防风,还能暖耳朵。”储俊文接过她递来的温水,水杯套着羊驼毛毡,杯底压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便签:“风语教室的火塘里温着青稞奶茶,等比赛完,孩子们想请你喝,说能解低氧的乏。”
董立杰的平底锅裹着“旋风导流层 火山岩粉涂层”,外层五百片菱形钢刺按波浪形排列,中间的导流槽是储俊文特意设计的,能顺着旋转风把火山岩矛往反方向弹;内层的火山岩粉是跟高原孩子学的配方,混了青稞粉,能减少风阻,还能吸附毒汁。他往掌心抹了把刘怡萱递的低氧缓解片,指尖有点发颤——低氧让他呼吸比平时粗重,眼底没了往日的莽撞,多了份紧绷的认真:“这高原风太邪乎了,刚举锅就觉得手沉,比在沼泽扛鱼叉累多了!”说着抡了下锅,钢刺“叮”地勾住支从风穴后飞来的测试矛,借旋风力一甩,矛“嗖”地扎进对面的虚岩,溅起串带着硫磺味的碎石。
刘怡萱往98K枪管缠上高原牦牛毛毡,瞄准镜切换成“旋风动态补偿 低氧弹道校准”双模式——镜面上能实时显示风穴气流的旋转速度,还能根据火山岩矛的重量调整子弹初速,比之前的“风偏补偿”多了层“重量影响”的计算。她把备用弹匣和一板低氧缓解片塞进董立杰的战术袋,声音软乎乎却透着紧张:“刚测了十五组数据,旋转风每12秒变次方向,火山岩矛比普通矛重,偏移会到9-9.3米,我调了二十六倍补偿,你别踩火山岩上泛白的地方——是风阀触发点,一踩就会让风穴变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