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65章 墨印流芳·文脉重光

建宁五年的盛夏,洛阳城热得连狗都吐着舌头躲在阴凉处。

工曹值房内热得像蒸笼。陈墨脱了官袍,只穿着单薄的白色中衣,袖子挽到手肘,露出常年与铁器木料打交道留下的疤痕和茧子。他跪坐在案几前,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死死盯着面前那块已经刻了三天三夜的梨木板。

汗水顺着他的太阳穴滑下,在下巴处汇聚,最后\"啪嗒\"一声砸在木板上,在\"急就奇觚与众异\"的\"异\"字旁边洇开一小片水渍。他烦躁地用袖子抹了把脸,却忘了手上沾着墨,顿时在脸上留下一道黑痕,配上他乱糟糟的头发,活像个刚从煤堆里爬出来的野人。

\"又糊了!\"陈墨咬牙切齿地看着刚印出来的第十张纸。纸张上的字迹从第五个开始就变得模糊不清,到第十个已经完全糊成一团墨疙瘩。他狠狠将那张纸揉成一团,扔向墙角——那里已经堆了小山般的废纸团。

\"松木太软,吸水太多...\"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木板边缘,\"要是能找到更硬的木料...\"

\"陈尚书何不试试松烟墨掺桐油?\"

一个清朗温润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陈墨猛地抬头,刺眼的阳光从敞开的门框倾泻而入,在那光影交界处,立着一个修长的身影。

那人逆光而立,陈墨眯起眼睛才看清他的模样:一袭半旧的青色深衣,腰间悬着一方古朴的砚台,面容清癯,三缕长须随风轻拂,整个人如同一竿修竹,清雅中透着铮铮风骨。

\"蔡...蔡中郎?\"陈墨结结巴巴地站起来,手忙脚乱地去抓扔在一旁的官袍。他认出来了,这位正是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虽然因得罪宦官被流放多年,但那一手冠绝当代的飞白体,那编纂东观汉记的学识,那精通音律的名士风范,早已成为天下读书人心中的标杆。

蔡邕微微一笑,抬脚迈过门槛。他的步伐很轻,却莫名给人一种稳如山岳的感觉。他弯腰拾起地上一个展开的纸团,仔细端详着上面模糊的字迹,眉头微蹙:\"陈尚书这是在...尝试批量复刻典籍?\"

陈墨终于套上了官袍,却把前襟的系带弄反了,显得更加狼狈。他红着脸点头:\"陛...陛下命下官改良文教传播之法。下官想着,若能像印封泥一样批量印制书籍...\"

\"妙想!\"蔡邕眼睛一亮,快步走到案几前,俯身查看那块雕版,\"以木板刻反字,涂墨覆纸...确实比抄写快捷十倍!只是...\"他指尖轻轻抚过木板上的纹路,\"松木纹理疏松,吸墨太多,印不了几张就会模糊。\"

陈墨垂头丧气:\"下官试过枣木、梨木,都不理想...\"

蔡邕没有立即回答。他解下腰间那方古砚,放在案几上。砚台通体黝黑,表面泛着幽光,一看就是历经岁月的好物。他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些许黑中泛青的墨粉。

\"这是我在吴会之地自制的松烟墨。\"蔡邕的声音不疾不徐,\"掺了三成桐油,再以鱼胶固色。\"他取来案上的水盂,滴入几滴清水,开始研磨。墨锭与砚台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不一会儿,一汪黑亮如漆、浓稠适中的墨汁便在砚台中荡漾开来。

陈墨瞪大眼睛。这墨汁与他平日所用截然不同,更黑,更亮,流动性却更好,而且...有种奇特的油润光泽。

蔡邕取来一支干净毛笔,蘸了墨汁,轻轻涂在雕版上。墨汁均匀地覆盖了字迹,却没有过度渗入木质。他示意陈墨取来一张新纸,小心翼翼地覆上,用干净的棕刷轻轻扫过...

揭开的瞬间,陈墨倒吸一口凉气。纸上的字迹清晰如刀刻,连最细微的笔画都纤毫毕现!更神奇的是,蔡邕连续印了五张,每一张都同样清晰,完全没有模糊的迹象!

\"这...这...\"陈墨激动得语无伦次,手指颤抖地抚摸着那些字迹,\"蔡中郎,您救了在下的命啊!\"

蔡邕却摇摇头,目光深邃:\"非我之功。陈尚书开创的这雕版印刷之术,才是真正的文教利器。\"他环顾四周,看着墙角堆积如山的简牍和案几上散落的纸张,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彩,\"若能推广此法,典籍传播何止快十倍?寒门学子再不必为求一书而倾家荡产...\"

陈墨突然想起什么,猛地一拍脑门:\"对了!陛下还命下官印制《汜胜之书》分发各郡,教导农事...\"他手忙脚乱地从书架上取下一卷简牍,\"可这雕版耗时太久,刻一部书要数月...\"

蔡邕接过简牍,轻轻展开。这是西汉农学家汜胜之撰写的农书,记载了代田法、选种、保墒等农耕技术。他沉吟片刻,突然抬头:\"陈尚书可曾想过...活字?\"

\"活字?\"陈墨一脸茫然。

蔡邕随手拿起案几上几个刻废的木块,在桌上排列组合:\"若将每个字单独雕刻,用时按需排列,印完拆散再用...\"他的手指灵活地移动着那些小木块,如同在下一盘奇特的棋,\"如此,一副字模可印千书,岂不比雕版省力?\"

陈墨如遭雷击,呆立当场。这个想法太疯狂了...也太精妙了!他的大脑飞速运转:黏土烧制?铜铸?不,成本太高...木刻?对,先试木刻!他的眼神越来越亮,最后竟一把抓住蔡邕的手:\"蔡中郎真乃神人也!\"

蔡邕被他突如其来的热情弄得有些尴尬,轻咳一声抽回手:\"不过粗浅之见...\"

\"不!这是划时代的创举!\"陈墨激动地在屋内来回踱步,\"活字...活字...对,还可以按韵部排列字模,便于检字...\"他突然停下,转身对蔡邕深深一揖:\"蔡中郎,下官斗胆,请您助我完善此术!陛下正欲振兴文教,若有您这样的大家参与...\"

蔡邕抚须沉思。他被流放多年,刚回洛阳不久,本不欲卷入朝堂纷争。但眼前这个满手墨渍、眼中闪烁着纯粹热情的工曹尚书,还有那神奇的印刷之术,却莫名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文脉传承的执着。

\"好。\"简简单单一个字,却重若千钧。

---

三天后,南宫偏殿。

刘宏放下手中那份清晰如手抄的《急就章》印本,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他抬头看向恭敬立于殿中的陈墨和蔡邕,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陈卿果然不负朕望。这印刷之术,比预计的还要精妙。\"

陈墨连忙躬身:\"此乃蔡中郎之功。若非他改良墨方,又提出活字之想,臣至今还在与糊墨苦战。\"

刘宏的目光移向蔡邕。这位名满天下的大儒依旧一袭青衫,神色平静,但眼中那份对文教的热忱却骗不了人。刘宏心中暗喜——他提前召回蔡邕,本就是为了给新政增添一份文脉正统的背书,没想到还有这等意外收获。

\"蔡卿。\"刘宏的声音温和了几分,\"朕欲设'文渊阁'于东观,总领典籍整理、印刷发行之事。卿可愿出任阁主?\"

蔡邕微微一震。东观是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和修史中心,地位尊崇。阁主一职,看似不如三公九卿显赫,却掌握着文教正统的解释权。他深吸一口气,郑重下拜:\"臣...领旨。\"

刘宏满意地点点头,从案几上拿起另一卷竹简:\"这是皇甫嵩从北疆送来的军报。边境三十七县,蒙童识字者不足十一。边军将士,能读军令者不过三成。\"他的声音沉了下来,\"蛮夷之所以敢屡犯边境,正因我汉家文教不昌,民智未开。朕要印书,印万卷书!《急就章》启蒙识字,《汜胜之书》教民稼穑,《论语》《孝经》传扬圣贤之道!\"

他的目光灼灼,如同燃烧的火炬:\"朕要让大汉每一个村落,都有书声琅琅!\"

蔡邕被这番话说得心潮澎湃。他曾在流放途中见过太多因无知而愚昧、因愚昧而贫困的百姓。若能广传典籍...他忍不住深深一揖:\"陛下圣明!臣愿竭尽所能,助陈尚书完善印刷之术!\"

\"好!\"刘宏霍然起身,\"朕给你们三个月时间。三个月后,朕要看到第一套《农书》发往各郡!\"

---

接下来的日子,工曹值房成了整个尚书台最热闹的地方。

陈墨几乎住在了工坊里。他带着一群工匠日夜试验活字材料,从木头到黏土,再到铅锡合金。蔡邕则负责整理典籍,将《汜胜之书》重新编校,删繁就简,使之更通俗易懂。两人一个专注技术,一个专攻内容,配合竟出奇地默契。

这日清晨,陈墨顶着一对黑眼圈,兴奋地举着一块小小的铜块冲进值房:\"成了!蔡中郎您看!\"

蔡邕放下手中的笔,接过那枚铜块。只见这方寸之间,一个反写的\"禾\"字清晰可见,笔画精细,边缘整齐。更妙的是,铜块底部还刻着一个小小的\"禾\"字正体,便于检字时辨认。

\"铜活字?\"蔡邕眼前一亮。

陈墨连连点头,汗水顺着脸颊滑落也顾不上擦:\"铜比木耐用,又不似铅锡易变形。我们做了三千常用字,按《说文解字》部首排列...\"他拉着蔡邕来到工坊后院,那里整整齐齐排列着数十个木盘,每个盘内密密麻麻都是铜活字,在晨光下泛着金红色的光泽。

蔡邕轻轻抚过那些字模,如同抚过无价珍宝。他突然转身,对陈墨深深一揖:\"陈尚书此术,当名垂青史!\"

陈墨慌忙还礼,却听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史阿匆匆而入,脸色凝重:\"陈尚书,蔡中郎,陛下急召!\"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同时一沉。若非大事,刘宏不会打断他们关键的研究...

---

宣室殿内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刘宏背对着殿门,站在那幅巨大的《汉十三州图》前,身影在烛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孤寂。听到脚步声,他头也不回地开口:\"钜鹿急报。太平道张角,聚众已逾五十万。\"

陈墨倒吸一口凉气。五十万!这几乎是某些郡县的全部人口!

蔡邕则眉头紧锁:\"陛下,太平道虽势大,但终究是治病救人的教派...\"

\"治病救人?\"刘宏猛地转身,眼中寒光四射,\"蔡卿可知他们现在传唱什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他一把抓起案几上的一份密报,狠狠摔在地上,\"张角九节杖所指之处,官府政令不出衙门!\"

蔡邕脸色煞白。\"苍天已死\"——这是**裸的反叛口号!

刘宏深吸一口气,强压怒火:\"朕召你们来,是要加快《农书》印制。太平道能蛊惑人心,皆因百姓困苦。若能让田亩增产,让百姓吃饱...\"他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陈墨立刻领会:\"臣这就回去加紧赶制!三日...不,两日内必出第一批《汜胜之书》!\"

蔡邕却沉思片刻,突然道:\"陛下,臣请增印《急就章》。\"

刘宏挑眉:\"哦?\"

蔡邕的声音沉稳有力:\"太平道之所以能蛊惑人心,不仅因百姓困苦,更因民智未开。若能识字明理...\"

\"准!\"刘宏眼前一亮,\"双管齐下!既解决温饱,又开启民智!\"他转向陈墨:\"陈卿,朕再给你调两百工匠!\"

陈墨刚要谢恩,却听殿外又是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黄门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陛...陛下!不好了!钜鹿...钜鹿郡守急报!太平道信徒头裹黄巾,冲击官府!张角...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他们...他们...\"

刘宏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说!\"

小黄门浑身发抖,声音带着哭腔:\"他们打出旗号,说要...要'替天行道'!\"

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刘宏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里面已经是一片冰冷的杀意:\"传旨,命皇甫嵩即刻整军备战。\"他转向陈墨和蔡邕,声音低沉而坚定:\"你们的书,要更快。大战将至,我们要与张角...争夺民心!\"

蔡邕肃然长揖。陈墨则握紧了袖中的铜活字,那冰冷的触感让他清醒地意识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比真刀真枪的厮杀更为关键。

走出宣室殿时,夕阳如血,将整个洛阳城染得一片通红。陈墨抬头望天,恍惚间仿佛看到无数黄巾在远方飘扬。他摸了摸怀中的字模,突然加快了脚步。

时间,不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