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35章 蔡邕着文正人心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第35章 蔡邕着文正人心

作者:苍野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6:00:18

洛阳,太学。

此地经熹平石经工程后,更显庄严肃穆。高大的石碑如林矗立,上面镌刻着儒家经典的权威文本,在秋日的阳光下,石面泛着青冷的光泽,无声地宣示着帝国文教的正统与威严。然而,与这物理上的坚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刻弥漫在太学博士、学子们心中那股无形的不安与躁动。

尽管朝廷在北疆、在平定太平道叛乱中连战连捷,尽管皇帝推行新政雷厉风行,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八个字,如同带有魔力的诅咒,依旧在社会的底层,在某些阴暗的角落里悄悄流传,侵蚀着人心,动摇着国本。这种基于谶纬迷信的煽动性口号,对于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有着难以估量的蛊惑力。

明堂侧殿,专供大儒讲学及议事的“论道堂”内,气氛凝重。数十位太学博士、五经博士以及一些在京的知名学者齐聚于此,人人面色沉肃。居中主持的,正是当今士林魁首、名满天下的大儒蔡邕。

蔡邕年近五旬,面容清癯,三缕长须梳理得一丝不苟,身着朴素的儒袍,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他此刻眉头微锁,手中拿着一卷来自冀州的密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太平道如何利用“苍天已死”的谶语,裹挟流民,甚至一些寒门学子也受其影响,对朝廷产生了怀疑。

“诸君,”蔡邕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带着深沉的忧患,“妖道张角,假托神怪,妄言天命,其心可诛,其言更毒!‘苍天已死’,此非仅攻击当今陛下,更是要倾覆我四百年汉祚,断绝三代以来之文脉道统!若任其谬种流传,则天下将不知有忠孝仁义,唯知有‘黄天’邪说,礼崩乐坏,人伦尽丧,其害更甚于刀兵!”

一位博士愤然道:“蔡公所言极是!然乡野愚民,易惑于怪力乱神。我辈学人,空有经纶满腹,却难以下达黎庶,与妖道争民心,如之奈何?”

另一位年轻些的学者,面带忧虑地补充:“况且…近年来天灾频仍,边患不止,民间确有‘汉室气数将尽’之讹传。张角之言,恰是投其所恶,恐非空穴来风啊…”此言一出,堂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显然这种悲观论调在士林中也有一定市场。

蔡邕目光扫过众人,将各种神色尽收眼底,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林立的石经,语气变得无比坚定:“正因谣言汹汹,人心浮动,我辈更需挺身而出,执笔为戈,以正视听!陛下励精图治,外破鲜卑,内平妖氛,革新弊政,此非中兴之兆为何?岂因一时之困厄,便妄言天命已改?”

他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张角以谶纬惑众,我等便以经义破之!彼言‘苍天已死’,我等便需着书立说,堂堂正正地昭告天下——天命仍在汉室!陛下仍是承天受命之真龙!”

“着书立说?”有人疑惑,“蔡公,着何书?立何说?方能驳倒那等妖言?”

蔡邕深吸一口气,一字一句道:“老夫不才,愿领衔撰写《天命归汉论》!此文,不当是寻常奏疏,而当融汇经史,贯通天人,从五德终始、符瑞灾异、帝王功业、民心向背多个层面,系统阐释汉室火德之正统,陛下圣明之实绩,彻底批驳‘苍天已死’之荒谬!”

他环视众人,声音激昂起来:“此文,不仅要立于太学石经之旁,更要颁行天下各州郡官学,令所有学子诵读!要让天下人知道,何为真正的天命所归,何为惑乱人心的妖邪之说!此乃我辈读书人,卫道护国之责!”

蔡邕的提议,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有兴奋赞同者,亦有面露难色者。

一位资历颇老的五经博士沉吟道:“伯喈(蔡邕字)兄之心,老夫钦佩。然…五德终始之说,幽微难明,符瑞灾异,亦非我儒门所长。若要着此宏文,需考据详实,逻辑缜密,方能令人信服,绝非易事。且…文中难免要涉及对当今陛下功业的评定,措辞分寸,需极尽考量啊。”

这顾虑很现实。写这种涉及天命、评价皇帝的文章,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触犯忌讳,或者流于阿谀,反而失了公信力。

蔡邕显然早有准备,他肃容道:“李公所虑极是。故此文非蔡邕一人之功,需集诸位之智慧。我等当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班固《白虎通义》为基,博采众长,考诸史籍,务求言之有物,持之有故。至于陛下功业,我等便据实直书!北疆大捷,是不是功?平定黄巾,是不是功?推行新政,欲解民倒悬,是不是功?将此昭昭功业,与高皇帝、光武帝创业守成之艰相比照,天命何在,不言自明!”

他的自信与坦荡感染了众人。很快,以蔡邕为核心,一个由当世顶尖学者组成的写作班子建立起来。论道堂内,日夜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书卷和墨汁的气息,夹杂着激烈的讨论声。

“此处当引《左传》,‘国之将兴,明神降之’!陛下登基以来,虽有天灾,然亦有白雉、嘉禾之瑞现于各地,此非明神庇佑为何?”

“不然,瑞应之说,恐落人口实。不如直引《尚书》,‘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陛下安流民、兴水利、平物价,此即天意体现于民心!”

“五德之说,赤帝子斩白帝子,汉承火德,此乃根本!必须大书特书!张角妄称‘黄天’,土德也,以土克火?荒谬!火生土才是正理!其论自相矛盾!”

“需痛斥其妄!‘苍天’乃昊天之谓,亘古不变,岂会‘死’?此等言论,实乃亵渎上天,大逆不道!”

争吵、辩难、引经据典、字斟句酌……一篇旨在定鼎意识形态的雄文,就在这思想的碰撞中逐渐成型。蔡邕作为总纂,常常伏案至深夜,时而挥毫疾书,时而停笔沉思,白发似乎又多了几根,但眼神却越来越亮。

半月之后,《天命归汉论》终成定稿。全文不过三千余字,却旁征博引,逻辑严密,气势磅礴。文章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统承继说起,论证汉室继周之火德乃天命所归;又以大量史实和近期祥瑞,证明“汉德未衰”;更着重笔墨,将刘宏登基后的种种作为,描绘成“畏天命、恤民瘼、兴衰继绝”的圣王之举,与“黄天”太平道之祸乱百姓、破坏纲常形成鲜明对比。文章最后断言:“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今上承乾御极,德配天地,功盖寰宇,汉祚永固,火德昌隆,岂容妖邪妄窥天命哉!”

文稿被紧急送入宫中。刘宏在温室殿仔细阅罢,拍案叫绝!文章不仅理论扎实,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完全契合他当下的政治需要,将他的一系列行动都赋予了“天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好!蔡邕真乃社稷之臣!”刘宏毫不吝啬赞赏,立刻下诏,“将此文以最快速度,刻于石经之侧!同时,抄录副本,以六百里加急,发往天下各州郡,命其刻石立于官学之内,广为传颂!令所有学子、官吏,皆需熟读深思!朕要让这《天命归汉论》,响彻九州!”

皇帝的意志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数日后,在太学熹平石经旁,又多了一通巨大的石碑,上面赫然便是《天命归汉论》的全文,由蔡邕亲自书丹,字迹雍容遒劲,与周围经典相互辉映。

石碑立起之日,太学内外,人山人海。学子们争相诵读,士林为之震动。那铿锵有力的文字,如同洪钟大吕,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原来如此!天命仍在汉室!”

“陛下之功,确可比肩先贤!那张角,不过一跳梁小丑!”

“此文一出,看那些太平道余孽,还有何言可惑众!”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随着官道驿马,迅速传向四方。各地的官学门前,也开始动工立碑。一场由帝国最顶尖知识分子发起的、针对太平道意识形态的全面反击,正式拉开了序幕。

然而,在太学论道堂,蔡邕看着手中那份刊印好的《天命归汉论》,脸上却并无太多喜色,反而隐有一丝忧烦。他知道,文章的力量虽大,但终究是“破”易“立”难。批倒了“苍天已死”,如何让百姓真心实意地相信“汉德未衰”,如何让朝廷的新政真正惠及万民,这才是更根本的问题。文章刻在石头上,而民心,又该刻在何处?

就在这时,他的弟子前来禀报:“老师,外面有位来自冀州的学子,名叫郑玄,说对文中关于‘火生土’的五行衍义,有些…不同的见解,想与老师探讨。”

蔡邕眉头微挑,郑玄?此人他听说过,是河北一带颇有才名的年轻学者,但似乎与一些非主流的经学家往来密切。在这个敏感的时刻,他带着“不同见解”而来……

蔡邕抚须沉吟片刻,缓缓道:“请他进来。”

思想的战场,从未有一刻平静。正面交锋之后,或许才是真正暗流汹涌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