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28章 荀彧巧计安流民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第28章 荀彧巧计安流民

作者:苍野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6:00:18

兖州东郡,黄河之畔。初春的寒风依旧料峭,卷起河滩上的沙尘,扑打在无数张麻木而绝望的脸上。黑压压的流民如同迁徙的蚁群,沿着残破的堤岸蔓延开来,看不到尽头。孩子们在母亲的怀里低声哭泣,老人们蜷缩在破烂的草席上,眼神空洞地望着浑浊汹涌的黄河水。空气中弥漫着饥饿、疾病和绝望的气息。去岁的蝗灾、兵祸,加上地方豪强的盘剥,已将这片土地最后的生机榨干,只留下这数以万计无家可归的躯壳。

几个穿着灰色道袍的人影,如同嗅到腐肉的秃鹫,在流民边缘悄然活动,低声传播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谶语,许诺着一个虚无缥缈的“黄天世界”,引得一些走投无路者眼中燃起诡异的光。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而整齐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这片死寂。一队打着朝廷旗号、护卫森严的车马,停在了流民聚集区的外围。为首一人,年约三旬,面容清癯,目光温润中透着睿智与坚定,正是新任尚书、奉旨巡行兖豫、主持安民与水利工程的荀彧,荀文若。

他没有穿着华丽的官服,只是一身素净的深色儒衫,外罩一件御寒的青色斗篷。他走下马车,目光缓缓扫过这人间惨状,眉头深深蹙起,袖中的拳头不自觉地握紧。这景象,比他预想的还要严峻。

“荀尚书,”东郡太守一脸愁苦地迎上来,拱手道,“您也看到了,流民越聚越多,府库那点存粮,已是杯水车薪,若是激起民变,下官……下官万死难赎啊!”

荀彧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衣衫褴褛的流民身上,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民变非民之过,乃官之失。陛下仁德,心系黎民,岂会坐视不理?粮,会有的。活路,也会有的。”

荀彧没有进入条件稍好的郡城,而是命人在流民聚集区附近,选择了一处高地,搭建起简易的行辕。当晚,行辕内灯火通明。荀彧召集了随行的工部官员、算学博士,以及东郡的大小官吏。

他没有空谈仁义道德,而是直接铺开了一张巨大的黄河东郡段水利工程图。图上,几条主要支流、旧有沟渠、亟待加固的堤坝、适合开挖新渠的区域,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诸位,”荀彧指着地图,声音清晰,“流民之困,在于无食、无居、无望。单纯放赈,只能解一时之饥,且易养成惰性,耗费国帑,非长久之计。陛下圣意,乃是以工代赈,变消耗为生产,化流民为劳力,一举数得。”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即日起,于黄河沿岸,招募流民青壮,兴修水利,加固堤防,开挖灌渠。凡参与工程者,每日管两餐饱饭,按完成土方、石方量,计工分,凭工分兑换粮米、布帛、甚至……未来渠成之后,渠畔的安家田亩!”

“计工分?”一个郡吏疑惑道,“荀尚书,以往征发民夫,皆是强行摊派,能来就不错了,这计工分……是否多此一举?而且如何确保公平?”

“正因以往强行摊派,效率低下,怨声载道,才需变革!”荀彧语气坚定,“计工分,便是论功行赏,多劳多得,公平公开!可激发民力,亦可杜绝胥吏克扣、中饱私囊!”他随即拿出一套早已准备好的《工分核算细则》,详细规定了不同工种、不同难度的工程,对应的工分标准,甚至考虑了天气、土质等变量。

他又拿出了《流民管理章程》,规定所有参与工程的流民需登记造册,以什伍编组,设伍长、什长,由流民中素有威望或识字者担任,负责管理、传达指令、分配任务。同时,设立独立的监察小组,由随行官员和流民代表共同组成,监督粮食物资发放、工分记录,确保公正。

“工程物料、工具,由均输平准署统一调拨、制作,按需分配,登记在册。医药防疫,由随行太医署人员负责,设立隔离医棚。”荀彧一条条布置下去,思路清晰,章法严谨,将一项看似混乱庞大的工程,分解成了一个个可以量化、可以管理、可以监督的环节。

东郡的官吏们听着这闻所未闻的细致章程,面面相觑,有人觉得繁琐,有人暗中撇嘴,认为这儒生过于理想化。但在荀彧平静而威严的目光下,无人敢公开反对。

翌日,招募流民的告示贴出。当流民们听说干活不仅管饭,还能凭力气挣到实实在在的工分,换取粮食布匹,甚至未来可能分到田地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绝望的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火焰。

报名点前排起了长龙。登记、编组、发放简陋但统一的工具(由陈墨下属工坊标准化制作)……一切都在荀彧制定的章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工地之上,更是呈现出一派与以往征发民夫截然不同的景象。

没有监工皮鞭的呼啸和斥骂,只有伍长、什长的口令和分工。

巨大的工程进度表竖立在工地最显眼处,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木牌标示着各队的任务和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每天收工后,专门的核算吏会当着所有民夫的面,公开核验各队完成的土石方量,记录工分,发放当日的“工分票”。那盖着红印的小小竹筹,在流民眼中,比黄金还珍贵。

饭食定时定点供应,虽然是粗粮杂粥,但管饱,而且有专门的伙夫负责,无人克扣。

医棚里,太医和学徒们忙碌着,处理着因劳累或旧伤生病的民夫,虽然条件简陋,但这份关怀,让这些习惯了被视如草芥的流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一个叫石头的年轻流民,原本面黄肌瘦,此刻却挥舞着铁镐,挖得比谁都卖力。他一边挖,一边对身边同样干劲十足的老者说:“三叔公,这朝廷……跟以前好像不一样了?这荀尚书,是真心给咱们活路啊!”

那被称作三叔公的老者,抹了把汗,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感慨道:“是啊……干活吃饭,天经地义。可这干得多,吃得饱,还能攒下东西,甚至盼着分地……老汉我活了六十多年,头一遭见到!比起那些只会画大饼的太平道,实在多了!”

工地上的效率,高得让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郡吏目瞪口呆。以往需要征发数千民夫、耗时数月才能勉强完成的工程量,在这里,凭借着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民力和完善的组织,进度飞快。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荀彧这套新颖而高效的管理方法,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一些习惯了在征发民夫过程中捞取油水、或者暗中将朝廷拨付的物料倒卖的地方胥吏,发现如今无缝可钻,无油水可捞,心中怨愤。他们不敢明着对抗,便开始暗中使绊子。或是故意拖延物料运输,或是在工分核算时吹毛求疵,甚至暗中散布流言,说朝廷此举是为了将流民累死在工地上,工分根本兑换不了东西,等渠修完,就会把他们全部驱赶。

流言一度在流民中引起了一些恐慌和骚动。

荀彧闻讯后,并未惊慌,也未曾动用强硬手段镇压。他首先召集所有流民代表和伍长、什长,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仓库,展示里面堆积如山的粮食和布匹,并当场兑现了一批高工分者的奖励。实物面前,谣言不攻自破。

接着,他雷厉风行,借着御史暗行提供的线索,以“延误工期、散布谣言”的罪名,迅速查处并公开处置了几个跳得最欢的胥吏,将其罪状公之于众,流放边陲。此举彻底震慑了宵小,也赢得了流民更深的信任。

同时,他发现流民中不乏能工巧匠,或是读过几天书、头脑灵活之人。他大胆提拔这些人担任更重要的管理或技术岗位,给予更高的工分和尊重。一个原本只是普通木匠的流民,因为改进了运土的小推车,效率提升三成,被荀彧破格提拔为工械组头目,重赏之下,更是激发了流民的创造力和归属感。

数月之后,当皇甫嵩在北疆横扫鲜卑、糜竺在洛阳整顿盐政、曹操在青徐震慑宵小时,荀彧主持的东郡水利工程,也已接近尾声。一条坚固的新堤坝如同巨龙,护卫着黄河岸边的良田,数条挖掘一新的灌渠如同血脉,将河水引向干渴的土地。

数以万计的流民,不仅靠自己的劳动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不少人还攒下了足以安身立命的工分,兑换了粮食、布帛,更对未来渠畔的安家田充满了期待。工地解散之日,许多流民跪地叩谢皇恩,称颂荀彧为“荀青天”。原本可能酿成大乱甚至被太平道利用的流民潮,被成功地疏导、安抚,转化为了建设国家的力量。

荀彧并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他将在东郡实践成功的所有管理细则、流程、账目、经验教训,汇编整理,去芜存菁,形成了一部厚达数百页的《安民工程管理则例》。其中详细规定了从流民登记编组、工分核算激励、物料管理调拨、工程质量标准、医疗卫生防疫到监察审计等方方面面,堪称一部古代工程项目管理的百科全书。

他将这部则例连同工程成功的奏报,一同快马送往洛阳。

德阳殿内,刘宏翻阅着荀彧送来的《安民工程管理则例》和东郡工程的详细报告,眼中异彩连连。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的成功,更是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管理模式!这为他未来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整个国家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好!好一个荀文若!王佐之才,名副其实!”刘宏毫不吝啬地赞赏,“传朕旨意,将这部《则例》抄录多份,颁行各州郡,令其参照学习!日后凡有大型工程、流民安置,皆需依此例而行,务求实效,杜绝弊政!”

然而,就在刘宏为内政找到一把利器而欣喜时,卢植面色凝重地送来了一份来自青州的紧急密报。

“陛下,荀彧在东郡的成功,似乎刺激到了某些人。”卢植低声道,“青徐一带的盐商,与当地豪强、甚至可能还有太平道残孽勾结,似乎不甘心坐以待毙。他们不敢明抗新政,却可能在……漕运上做文章。据悉,一批至关重要的漕粮,在途经泗水时,莫名沉没了数艘……”

刘宏脸上的笑意瞬间收敛,目光变得冰冷如刀。“沉船?”他冷哼一声,“看来,朕的刀子还是不够快,不够狠!传令曹操,给他的巡查,再加点分量!朕倒要看看,是他们的船硬,还是朕的新政,更得民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