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 第57章 划策长策固边疆

重生汉灵帝:开局斩十常侍 第57章 划策长策固边疆

作者:苍野王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1-03 16:00:18

五原郡守府的议事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沉重与肃穆。庆功宴的喧嚣已成过往,现实的重担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位决策者的肩头。厅内陈设简朴,唯有一张巨大的北疆舆图铺在中央,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汉军控制的据点、鲜卑溃逃的方向、以及那些刚刚归附却依旧显得脆弱的部落标记。

刘宏坐于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椅背,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地图上那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片流淌了太多鲜血的土地真正纳入统治,使其从帝国的流血的伤口转变为坚实的屏障,甚至未来的粮仓与兵源,这才是真正的考验。他知道,简单的驻军和威慑,无法持久。

皇甫嵩、段颎、荀彧、卢植分坐两侧。皇甫嵩面容沉静,眼神中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与对未来的思虑;段颎虽然因昨日的宿醉显得有些萎靡,但提到军事部署时,眼神立刻恢复了鹰隼般的锐利;荀彧则是一如既往的沉静如水,只是偶尔看向地图上那些代表胡人部落的符号时,眉头会微微蹙起;卢植作为尚书,则准备好了笔墨,准备记录下这场关乎北疆命运的重要决议。

“仗,暂时打完了。”刘宏打破了沉默,声音在空旷的厅堂内回荡,“但朕昨夜无眠,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才能让这北疆,不再是每隔几十年就要耗尽国力打一仗的地方?如何才能让长城内外,真正安宁?”

段颎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不假思索地抱拳道:“陛下!要想北疆安宁,就得把那些胡虏打怕,打服,打得他们断子绝孙!依末将看,就当趁如今我军大胜,士气正旺,在阴山以北,再建三到五座如同受降城般的军镇,互为犄角,驻以重兵!同时,仿效秦制,将长城防线向北推进,连接这些军镇,形成一道新的锁链!让胡人的马蹄,再也踏不进来!”

他的策略充满了军人的直接与强硬,核心思想便是用绝对的军事力量和坚固的工事,将敌人阻挡在国门之外。

皇甫嵩沉吟片刻,缓缓补充道:“段将军所言,乃固边之基,不可或缺。然,仅靠驻军与城塞,耗费巨大,且被动。老臣以为,当效仿武帝旧事,行‘军屯’之策。于这些新建军镇及现有边郡,划出土地,令戍卒且耕且守。如此,兵不解甲,马不卸鞍,既能部分自给,减轻朝廷转运之苦,又能使士卒安心戍边,扎根于此。此为‘军屯实边’,乃长久之计。”

刘宏点了点头,皇甫嵩的提议更系统,也更具可持续性。“军屯实边,修筑城塞。此二策,一为活兵,一为死守,相辅相成。可。”他看向卢植,“卢师,将此二策记下,着大司农与将作监,会同皇甫将军,详细规划,核算钱粮人工,尽快拿出章程。”

“老臣遵旨。”卢植运笔如飞。

这时,一直沉默的荀彧开口了,他的声音温和却极具穿透力:“陛下,皇甫将军与段将军所谋,乃安边之筋骨,强健而必要。然,筋骨需血肉滋养,边疆之长治久安,除军事硬实力外,尚需经济之活水,文化之浸润。”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指向那些归附的部落区域:“胡人之所以屡叛屡降,其根源在于生存。塞外苦寒,物产单一,一旦遭遇白灾(雪灾),牲畜冻毙,则生计无着,唯有南下劫掠一途。单纯封锁与镇压,只能解一时之患,却埋下更大隐患。”

“文若有何高见?”刘宏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他知道荀彧的思考往往能触及更深层次。

“高见不敢当。”荀彧谦逊了一句,随即清晰地说道,“臣以为,当行‘有序互市’之策。于定襄、受降城、美稷等关键之地,设立官营互市场所,严格监管。允许胡人以牛羊、马匹、毛皮等物,交换我汉家之盐、铁、茶、帛、粮食乃至医药。”

他顿了顿,强调道:“此策之关键,在于‘有序’与‘官营’。由国家掌控交易品类与规模,例如,可输出茶叶、布帛生活物资,适量输出粮食以稳定其民生,但对铁器、兵器等战略物资,则需严格限制。如此,一则可使胡人依赖我之物资,其叛乱成本大增;二则可借互市抽税,补充边用;三则可潜移默化,使其生活习惯逐渐向我靠拢。经济纽带,有时比刀剑更为牢固。”

“妙啊!”卢植忍不住击节赞叹,“此乃管子‘轻重之术’之妙用!以经济为缰绳,羁縻胡人,使其叛则无以为生,顺则可得利!”

皇甫嵩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段颎虽然觉得有些绕弯子,不如直接打杀痛快,但也明白这确实是削弱胡人威胁的好办法。

刘宏更是眼前一亮,荀彧的策略,已经带有现代“经济制约”和“贸易影响”的雏形。“善!大善!有序互市,此策当为固边之血脉,务必精心设计。荀卿,此事由你牵头,会同大司农、少府详细拟定互市条例,务求周密。”

“臣,领旨。”荀彧躬身应命。

四大方针已定其三,厅内气氛颇为热烈。然而,荀彧却并未坐下,他脸上露出一丝犹豫,最终还是坚定地开口道:“陛下,军屯、城塞、互市,三者可谓固边之良策,或可保北疆五十年太平。然,臣以为,尚有一事,关乎百年甚至千年之根基,其重要性,犹在前三者之上。”

“哦?”刘宏坐直了身体,“何事?”

荀彧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定格在刘宏脸上,一字一句道:“那便是——教化胡民!”

“教化?”段颎忍不住嗤笑一声,“荀令君,那些胡虏,茹毛饮血,不识礼义,只认得刀子和粮食,如何教化?难道要派一群儒生去草原上教他们念《论语》不成?只怕还没开口,就被当成两脚羊宰了!”

皇甫嵩和卢植也面露难色,觉得此事太过理想化,难度极大。

荀彧却不慌不忙,从容应对:“段将军所言,是教化之难,却非不可为之理。教化,非止于诵读经书。可先从其贵族子弟着手,仿效汉武旧事,许其入洛阳太学、甚至陛下新立之讲武堂学习。使其习汉礼,识汉字,慕汉风。待其学成归去,其观念、其利益,便已与我大汉息息相关,此为其一。”

“其二,可允许并鼓励汉胡通婚,尤其是我戍边将士与归附胡女。血脉融合,乃最牢固之纽带。其子孙,便是天生的汉人,心向汉室。”

“其三,也是最根本的,是改变其生产方式。借互市与屯田,引导部分胡人从纯游牧,转向半农半牧,甚至定居。一旦定居,则有了恒产,有了村庄,便会产生秩序,需要管理,届时,我大汉之律法、之官吏、之乡约,便可自然而入。”

他的声音愈发恳切:“陛下,刀剑可征服土地,却难征服人心。互市可捆绑利益,却难根除其蛮性。唯有教化,从思想、从血脉、从生活方式上使其逐渐‘归化’,使其自视为汉民,方能真正实现‘天下一家’,使长城内外,再无华夷之辨!此乃根本之策,虽见效缓慢,却功在千秋!”

荀彧一番长篇大论,将“教化”的内涵与外延阐述得淋漓尽致。厅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段颎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荀彧考虑得远比他要深远。皇甫嵩和卢植也陷入了深思,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迂阔的建议。

刘宏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来自现代,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文化融合与同化的巨大力量。历史上,多少武力强大的帝国最终分崩离析,而唯有文化,能够跨越时空,将不同的族群凝聚在一起。荀彧提出的,正是一条通往民族融合、构建真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康庄大道!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荀彧面前,目光灼灼:“文若,尔之言,真乃金玉良言,深得朕心!朕常思,何以保帝国长治久安?今日听君一席话,豁然开朗!武功只能定天下,文治方能安天下!而这教化,便是文治之精髓,是真正斩断边患轮回的利剑!”

他重重拍了拍荀彧的肩膀,语气无比郑重:“教化胡民之策,朕准了!并且,朕要将其置于四大方针之首,视为固边之灵魂,立国之根本!此事,亦由你总揽其纲,会同卢尚书、太常、及讲武堂,仔细筹谋,拟定详细方略,循序渐进,务必做出成效!”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荀彧感受到皇帝那非同一般的重视,心中激动,深深一揖。

至此,“军屯实边、修筑城塞、有序互市、教化胡民”四大固边方针初步确立,构成了一个从军事、经济到文化层面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战略已定,众人皆觉心头一块大石落地,仿佛看到了北疆未来数十年的蓝图。

然而,就在议事的尾声,一名荀彧带来的低级文吏,却悄悄呈上了一份来自洛阳的日常文书抄录。荀彧本是随意翻阅,目光却在其中一页上骤然凝固。

那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奏报,提及豫州某郡,有豪强侵占公田,与当地“太平道”祭酒(神职人员)往来密切,其门下佃客、徒附,多有信奉此道者。

荀彧的指尖在这行字上停留了片刻,他抬起头,欲言又止地看了刘宏一眼。皇帝正在与皇甫嵩商讨军屯的具体选址,并未注意到他这一细微的异常。

将教化胡民视为根本的皇帝,是否知道,在帝国的腹心之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教化”,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于底层民众和失地流民中悄然蔓延?这来自内部的、以宗教为外衣的暗流,其对帝国根基的侵蚀,恐怕比塞外的胡骑,更加凶险。

荀彧默默地将那份文书合上,压在了其他卷宗的最下方,心中却蒙上了一层新的阴影。北疆的方略刚刚绘就,但帝国的考验,似乎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