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 第8章 烽火集结

杨贵妃日本秘史之千年血脉密码 第8章 烽火集结

作者:星火真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5:12:22

包拯走向那座废弃烽火台时,塞外的风正卷着沙砾,抽打在断壁残垣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他不是走,更像是一步步量着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从繁华汴京到这边陲榷场,距离远得像是隔了一生。

烽火台内部,阴暗潮湿,只有破损的箭窗透进几缕微光。

公孙策就蜷在角落里,借着一丝天光,在一块碎陶片上用炭笔演算着复杂的算式。听到脚步声,猛地抬头,先是警惕地眯起眼,待看清是包拯,那眼神里的锐利迅速被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疲惫与自嘲覆盖。扯了扯身上那件沾满尘土的旧袍,苦笑道:“包大人?是来查我这‘账目不清’的贬官,还是来看这榷场的‘公平交易’?”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搓着炭笔,指节泛白,那是对自身境遇的不甘,也是对未知未来的茫然。

展昭靠在冰冷的石壁上,一条腿伸着,姿态看似放松,但脊背却习惯性地挺直,如同随时准备出击的猎豹。脸上那道狰狞的旧疤在阴影中更显深刻。包拯的到来让他眼眸动了一下,像是古井投入一颗石子,但涟漪很快平息。他只是微微颔首,声音沙哑:“这里视野好。” 一句简单的话,道尽了一个被边缘化的老将,依旧无法磨灭的本能与职责。看得见榷场的纷乱,也看得见远方的烽烟。

雨墨则在最里面的角落,用一把小刀小心翼翼地清理着一块刚从市集换来的、刻有奇异纹路的骨片。听到动静,抬起头,脸上没有公孙策的激愤,也没有展昭的沉郁,只有一种湖水般的平静,只是那平静之下,藏着不易察觉的敏锐。她轻轻放下骨片,声音清晰而冷静:“包大人。风里的味道变了,不仅仅是牛羊和香料,还有……铜锈和某种香火的气息。” 她的直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已经捕捉到了风暴来临前,空气中那一丝不寻常的预兆。

包拯看着他们,这三个因各种“罪名”被放逐至此的能臣干吏。他没有多说,只是将那份抄录的漕运图碎片放在他们中间一块相对平整的石头上。

“‘断龙计划’。”包拯的声音在空旷的烽火台内回荡,低沉而有力,“他们想要的,不只是钱财土地。他们要的,是我大宋的国运。”

四个人,八道目光,聚焦在那张残破的图上。空气仿佛凝固了。公孙策停下了演算,展昭站直了身体,雨墨握紧了手中的骨片。这不是命令,而是一个选择。是继续在这屈辱和遗忘中沉沦,还是抓住这微弱的线索,投身于一场看似螳臂当车的绝地反击?

许久,公孙策率先抓起一块新的炭片,在墙壁上画下一个复杂的算符:“查账,我在行。”

展昭缓缓抽出佩刀,用拇指试了试锋刃:“杀人,我也在行。”

雨墨将骨片收入怀中,目光扫过窗外纷乱的榷场:“读风,我略懂。”

包拯看着他们,眼底那两点星火,终于燃成了坚定的火焰。他轻轻吐出两个字:

“开始。”

公孙策把自己埋进了榷场积年的账册堆里。他不用算盘,心算如飞,指尖划过一行行数字,快得几乎出现残影。起初,他只是眉头微蹙,核对着一笔笔寻常交易。直到他注意到“杂项”条目下,数笔来自不同商号、标注为“旧器回收”的进项,其铜钱成色、磨损程度,竟呈现出一种违背常理的一致性。

他的动作慢了下来,呼吸也变得轻缓。他取来戥子,小心称量了几枚样本,又用刀尖轻轻刮开钱缘,查看夹层。他的额头开始渗出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因为一种逐渐清晰的、巨大的恐惧。这些铜钱,是私铸的!而且是大规模、极高仿真的私铸!巨量的、来源不明的铜钱,正通过看似零散的交易,汹涌注入榷场,如同无声的潮水,疯狂收购着边境储备的粮草与战略物资。

“大人,”他找到包拯时,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将一枚刮开的铜钱放在桌上,“有人在‘浑水摸鱼’。物价飞涨只是表象,他们在抽空我们的战时储备,扰乱我们的金融根本!” 他的脸上,之前那种落魄文人的颓唐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阴谋后的、混杂着愤怒与亢奋的潮红。

展昭没有坐在官署里。拖着那条伤腿,日复一日地徘徊在榷场边缘,目光如隼,扫视着每一个往来之人。他注意到几支所谓的“西夏商队”,他们的驼马蹄铁磨损痕迹极轻,不似长途贩运,骑手的手指关节粗大,虎口有厚茧,那是长期握持制式兵器的印记。

当边境传来小股“马匪”袭扰的消息时,他立刻赶往现场。没有去看被劫掠的财物,而是蹲下身,仔细勘察地上的马蹄印和箭簇留下的痕迹。他的眉头越皱越紧,那道伤疤也随着面部肌肉的绷紧而扭曲。这些袭击,路线刁钻,一击即走,目的并非杀伤与劫掠,而是在反复拉扯、测试宋军哨所的反应时间、支援路线、以及各烽燧之间的预警配合!

“他们在‘打草惊蛇’,”展昭回到烽火台,声音冷得像塞外的寒铁,“用流血的方式,绘制我们的边防漏洞图。” 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已经穿透了那些“马匪”的伪装,看到了背后西夏精锐骑兵那冷酷无情的面孔。

雨墨的身影活跃在榷场的茶肆、酒坊与临时搭建的祭坛周围。倾听辽国僧侣用生硬的官话讲解着“弥勒降世”的新解,那教义将“真龙易主”与“弥勒救世”联系起来。她也注意到,一些宋人商贾开始佩戴一种来自辽国的、造型奇特的“护身符”,上面刻着的弥勒像,不再是传统的中原慈和模样,而是带着一丝异域的、近乎狞厉的笑意。

她将这些信息碎片像拼图一样在脑中组合,脸色渐渐凝重,如同晴朗的天空聚起了乌云。“信仰的河水正在被引入危险的支流,”向包拯汇报时,语速平缓却字字千钧,“有人在用糖衣包裹毒药,让我们的百姓,在不知不觉中,跪拜他国的神只,认同他国的天命。” 她甚至通过特殊渠道,查知汴京已有贵族私下供奉那尊“欢喜弥勒”,这意味着文化的侵蚀,已经触及了王朝的心脏。

当包拯将经济异常、军事试探、文化渗透的初步调查结果密奏朝廷后,他等来的不是援手与授权,而是一道冰冷的训斥。

朝廷使者身着锦袍,在榷场简陋的官署里,用尖细的嗓音宣读了旨意:“……查包拯所为,小题大做,徒滋纷扰,有损边贸,殊失朝廷怀柔远人之意……着即恪守本职,勿再生事,以全大局…”

使者念完,居高临下地看着包拯,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讥讽。包拯站在那里,如同泥塑木雕。他感觉那身七品官袍变得重若千钧,紧紧勒着他的肩膀。他仿佛能听到野利仁荣的冷笑,看到萧孝穆慈悲面具下的得意。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一个巨大的阴谋,而他,却被自己效忠的朝廷,亲手戴上了镣铐,推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使者离去后,官署内一片死寂。包拯缓缓坐回那张破旧的公案后,他没有愤怒地拍案,也没有颓然叹息。他只是伸出手,慢慢抚摸着案面上那些被磨损的木质纹理,一遍,又一遍。窗外,是依旧喧嚣的榷场,是依旧暗流汹涌的边关。他被逼到了墙角,看不见刀光剑影,却感觉周身已被无形的绳索紧紧缠绕,几乎窒息。

然而,当他抬起头,看向窗外那座沉默的烽火台时,眼底那近乎熄灭的火焰,却又顽强地、一点点地重新亮起。规则束缚了他的手脚,但束缚不了他的意志。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正道受阻,那就走奇谋。

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而他包拯,即便只剩下一兵一卒,也要在这绝地,杀出一条血路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