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畔的祭海风波虽暂告段落,但那支宋军制式箭矢带来的寒意,却比高原夜晚的风更刺骨地侵蚀着信任。包拯站在驿馆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营火,各部落之间显然加强了戒备,彼此隔阂渐生。
“大人,唃厮啰首领派人传来消息,”公孙策步入房内,低声道,“为‘冲淡不快,彰显友谊’,明日将在草甸举办那达慕大会,特邀我等参加。”
包拯转身,眉宇间凝着思虑:“鸿门宴乎?缓兵之计乎?”
“兼而有之。”公孙策展开手中一卷简陋的羊皮地图,“此乃机遇。金刀卫惯于利用此类人群聚集之机制造事端、暗中勾结。彼动,我方能寻其踪迹。”
“计将安出?”
“《孙子》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可施抛砖引玉之策。”公孙策指尖点在地图上赛马场区域,“明面上,请展护卫参加赛马,以其英武‘正’面吸引各方注意,尤其是金刀卫之眼线。此乃‘抛砖’。”
他随即指向人群聚集的观赛区与集市:“暗地里,雨墨可携新结识的羌女阿月,混入人群。阿月熟悉各部落情况,雨墨心细如发,长于观察。令其留意异常接触、特殊信号、陌生面孔。此乃‘引玉’之伏兵。奇正相合,或有所获。”
展昭闻言抱拳:“末将遵命!定不负所托。”他肩头的伤已好转,眼神锐利如初。
雨墨却稍有迟疑:“我与阿月仅数面之缘,她...可靠否?”
公孙策道:“阿月所属小部落长期受大部欺压,其父兄皆死于与西夏冲突,其对西夏之恨,远胜对宋之疑。可暂信。然姑娘仍需暗中留意。”
辽阔的碧绿草甸自脚下铺展开去,直至与远山湛蓝的轮廓相接,仿佛一块巨大无朋的柔软织毯,被天神随手铺展在高原之上。晨光熹微,草尖露珠未曦,折射着碎钻般的光芒。空气清冷而纯净,吸入肺叶带着沁人心脾的草木清香,却又因海拔而隐含着一丝不容忽视的稀薄感,提醒着人们此地的庄严与疏离。
极目远眺,祁连山脉的雪峰连绵起伏,如同巨人族遗落的银色王冠,终年不化的冰雪在阳光下闪烁着圣洁而冷冽的光辉。巨大的云朵低垂,形态万千,投影在广袤的草原上,形成明暗交错、不断移动的斑块,仿佛天地正在无声地对弈。湛蓝的天幕澄澈得没有一丝杂质,蓝得深邃,蓝得令人心醉,又蓝得带有些许寂寥。
草甸中央,巨大的敖包巍然耸立,由无数石块垒成,象征着神灵的居所。敖包上插满了粗细不一的柏枝,无数五彩经幡(风马旗)以粗大的麻绳系着,从顶端辐射状拉向四周的木桩,形成一道壮观的彩色穹顶。每一片幡旗上都密密麻麻印着经文与骏马图案,此刻正被高原强劲的风吹得猎猎作响,饱满鼓荡,发出持续不断的、如同万千僧侣低语诵经般的哗哗声。人们相信,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等于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祝福便随风洒遍草原。
赛马场一侧,人群早已汇聚,喧声鼎沸。各族羌人身着节日盛装,色彩绚丽夺目。男人们头戴毡帽或狐皮帽,身着镶宽边的右衽皮袍,腰佩银鞘短刀或镶嵌绿松石、珊瑚的腰牌,脚蹬牛皮靴,显得彪悍英武。女人们则更是花团锦簇,梳着无数细辫,发辫间缀满银饰、蜜蜡、珊瑚和绿松石,随着走动叮咚作响。她们身穿长袍,领口、袖口、襟边都绣着繁复精美的吉祥图案,色彩以红、蓝、绿、黄为主,鲜艳异常,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如同开满鲜花的移动花园。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闹,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
赛马起点处,数十匹精选的骏马焦躁地踏动着蹄子,不时甩动鬃毛,喷出白色的鼻息。这些青海骢体形匀称,肌肉线条流畅,毛色油亮,显示出无比的矫健与活力。骑手们则俯身马背,轻抚马颈低声安抚,他们面色凝重,眼神锐利如鹰,紧盯着前方的赛道,空气中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紧张与期待。
与此同时,那达慕大会的集市也早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帐篷连着帐篷,摊挨着摊,形成了一片临时却繁荣的街市。
空气中混合着各种浓郁的气味:刚出炉、冒着热气、带着奶香和微焦味的烤馕;大锅里翻滚着的、加入了大块羊肉和野葱、香气扑鼻的肉汤;辛辣提神的香料;浓郁的奶制品甜香;以及皮革、牲畜、油脂和人群本身混合而成的,一种独属于草原集市的生活气息。
集市上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皮毛区:摊开着一张张鞣制好的羊皮、狼皮、狐皮,甚至罕见的雪豹皮,毛色光亮,触手柔软。
奶食区:大盆里盛着洁白的奶豆腐,各种形状的奶疙瘩、奶酪干,以及凝固的酸奶,雪白一片,诱人品尝。
肉食区:整只的烤全羊架在火上滋滋冒油,金黄的表皮令人垂涎欲滴;还有风干的牛肉条,坚硬如石,却是耐久的干粮。
手工区:心灵手巧的羌女们出售着自家编织的彩色羊毛毯、毡垫,图案古朴大方;还有精心打制的银质首饰、镶嵌着珊瑚和绿松石的戒指、手镯、头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