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885章 文化融合,艺术繁荣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885章 文化融合,艺术繁荣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李瑶放下密函,指尖在桌角轻敲了一下。烛火映着她的脸,轮廓分明。她没有起身,也没有叫人,只是翻开另一本册子。这是一份刚送来的《民风采录》,纸页有些粗糙,字迹却工整。里面记着各地百姓的新生活:北境孩童用沙子画出学堂模样,江南女子在田头唱改良过的采茶调,闽越渔村的姑娘们把算术口诀编成歌谣传唱。

她看了一会儿,合上册子,抬手拍了三下案边铜铃。

门外脚步声很快响起,一名年轻官员低头进来,双手捧着文牒。他是礼部协办员外郎林知白,衣袖洗得发白,但干净整齐。李瑶见过他一次,记得那幅《农耕百景图》就是他画的。

“你熟悉民间艺人?”她问。

“回大人,我少时走乡串镇画壁像,识得不少乐师、绣娘、说书人。”

“现在需要一个地方,让这些人能聚在一起。”李瑶从抽屉取出一张纸,“我要建‘艺文共济堂’,南北东西的技艺都收进来。你来拟章程。”

林知白接过纸,低头听着。李瑶一条条说下去:官府出地,每月拨粮米供饭食;各地选送有才艺人,路途安全由驿站保障;作品可录存,优秀者赏银授衔。最后她说:“这不是玩乐,是让百姓的声音传出来。”

林知白抬头:“若这样办,必有人说是浪费钱粮。”

“钱粮是死的,人心是活的。”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地图前,“前线打仗靠装备,后方安稳靠民生。现在民生稳了,就得让百姓活得有滋味。”

林知白默然片刻,拱手:“我明日就动手写。”

他退出去后,李瑶坐回案前,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字:**集四方之艺,通百姓之声**。

第二天清晨,苏婉走进教坊司时,正听见两位礼官争执。一个说胡乐嘈杂,不该登台;另一个提到西域鼓点不合节律,恐扰宫禁。她们见苏婉来了,停下话头行礼。

苏婉摆手:“我不是来听规矩的,是来谈演出的。”

“您说的是那个……五方汇演?”

“对。”苏婉坐下,“医者治病,先看气血通不通。国家也一样。北方唱雅乐,南方唱小调,西域打鼓,东海吹箫,各自关起门来,怎么知道外面是什么声音?”

一位礼官低声说:“可祖制……”

“祖制不让女子读书,现在呢?”苏婉看着她,“女子学堂都开了十几所。你说的祖制,到底是挡风的墙,还是压人的石头?”

那人不再说话。

苏婉接着道:“这次演出不求多精,只求一个‘同’字。五地艺人合奏一曲《同天乐》,让大家听到,不同也能和。”

当天下午,名单送到李瑶手里。盲眼琴师崔九,擅弹《破阵乐》,曾在战地为伤兵抚琴;绣娘沈云娘,能把整部《劝农书》绣在一方帕上;龟兹鼓手阿布力孜,鼓声一起,百人步伐自齐。还有说书人周老三,专讲新政惠民事,每说到减免赋税那一段,听众就鼓掌。

李瑶一一签字,加盖通行令印。

十日后,长安城西坊临时搭起的台子前已围满人。台分五角,各代表一方地域。北地胡笳手抱着长管乐器站在高处,南国箫管二人并肩而立,西域鼓架上蒙着新皮,东海弦乐摆成弧形。

开演前夜,一封匿名信被送到监礼御史桌上。纸上写着:“杂糅诸乐,乱祖制也,恐招天怒。”

御史犹豫了一夜,天亮仍未行动。因为李瑶早将消息传遍各部,并下令加开三场,向庶民免费开放。告示贴出后,百姓争相排队领票,连周边县城都有人赶来看。

首演当日,天气晴朗。第一曲是《定风波》,原为军中战歌,现由五方合奏。胡笳声起,低沉如风过荒原;箫音接入,清冽似溪水流石;鼓点落下,节奏渐紧;弦乐铺底,稳而不滞。四种声音交错推进,竟无一处冲突。

台下先是安静,随后有人跟着哼唱。等最后一音收住,全场爆发出喊声。

紧接着是女子学堂的《织春谣》。十几个少女推着改良纺车出场,边转轮边唱。歌词讲的是妹妹上女学,学会记账管仓,帮家里还清欠债。唱到“针线也能写文章”一句时,台下许多妇人抹起了眼睛。

第三场是崔九独奏《归田》。他坐在台上,双手抚琴,虽看不见,却仿佛能感知全场气息。琴声一起,像是春雨落土,又像老农扶犁。有人发现,他脚边放着一双泥靴,据说是从老家带来的。

演出结束三天后,街头巷尾已有孩童模仿鼓点拍手,酒肆里也开始有人唱《同天乐》片段。更有地方官上报,说乡间集会上,南北艺人自发组队表演,连语言不通的,也能靠节奏配合完成一曲。

李瑶收到一份简报,上面记录了这些变化。她看完,提起朱笔,在“试点州”栏圈出三个名字:幽州、豫州、润州。

旁边侍从轻声问:“要不要通知户部拨款?”

“先让他们自己动起来。”李瑶放下笔,“等他们做出样子,再给支持。”

她又翻了几页报告,看到一行记录:**朔方某村,村民集资请来两名异族乐师,教授孩子打鼓跳舞,称‘要让孩子听得懂天下声’**。

她停顿片刻,嘴角微微抬起。

入夜,政事堂灯仍亮着。李瑶批完最后一份文书,伸手揉了揉太阳穴。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二更。

她起身走到柜前,拉开暗格,取出一块木牌。木牌上有细线连接的小铜铃,轻轻一晃,铃响三声。

这是新设的艺文联络信号,直通各州文馆。只要铃响,说明有紧急文化事务上报。

她把木牌放回原处,正要坐下,门外传来急促脚步。

文书官推门进来,手中拿着一封加急报文,脸色微变。

李瑶接过打开,看了一眼内容,眉头立刻皱起。

报文中写道:**润州艺馆建成当日,有人纵火烧毁东厢房,现场留下半块刻字木牌,上书“逆礼败俗”四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