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871章 运河畅通,贸易繁荣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871章 运河畅通,贸易繁荣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岭南急报传入京城的第三日,运河主闸外已聚满了人。

李震站在高台上,手扶石栏,望着河道尽头泛起的晨光。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一艘漆成朱红的大船正缓缓驶来,船头挂着“首航”旗幡,锣声清越,随风传开。

这是第一艘从江南启程、直达北境的官船。船上满载稻米、棉布与药材,都是南方秋收的新货。沿岸百姓听说今日通航,早早赶来围观。孩童爬上树杈,老人拄杖立于田埂,商贩在路边摆起茶水摊,只等船过时看个热闹。

李瑶站在台侧,手中握着一卷文书。她昨夜便到了平溪县,亲自核对各地商队登记名册。此刻见船影清晰可辨,便将文书递向身旁官员:“按令公示免税三年的政令,就贴在闸口左壁。”

那官员接过,立刻命人张贴。红纸黑字,写得明白:凡运民生物资经此河者,免征过境税。

消息很快传开。人群中响起一阵低语,随即转为欢呼。几个老商户原本骑驴观望,此时纷纷下驴,凑到告示前细看。一人摸着胡须点头:“这价算得过。”另一人已转身招呼伙计:“回去叫人备货,五日后走水路!”

闸门开启的机括声轰然响起。铁链拉动,厚重木板徐徐升起,河水顺势涌出,推着首船向前滑行。李震抬手示意,礼官击鼓三通,船头鸣锣回应,正式宣告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船行之后,第二批民船陆续跟进。有运陶器的,有载茶叶的,还有专门拉农具的。每艘船都编号挂牌,由漕运司差役引导停靠指定泊位。码头上早已划好装卸区,轮值的工人列队等候,秩序井然。

李瑶走下高台,直奔设在岸边的“漕运商管司”。屋内几张长桌并排,账房们正在登记货品清单。她拿起一份单据查看,发现某批布匹申报重量与实测不符,立即叫来负责人。

“是哪家报的?”

“回大人,是扬州周记商行。”

“派人去查,若故意虚报,列入黑名单,半年内不得入港。”

她说完又翻了几张单子,见其他记录清晰,流程顺畅,才略松口气。正要动笔批注,门外传来争执声。

两名挑夫堵在门口,各指着对方骂。一个说另一个抢了自己的活,另一个反唇相讥,说是对方先插队。旁边货物堆叠,眼看就要堵塞通道。

李瑶走出屋子,问明缘由,当即下令:“今日所有装卸工按号轮班,迟到者顺延。谁再争抢,当日工钱全扣。”

差役迅速执行,重新排定顺序。两人悻悻退下,各自归位。人群安静下来,搬运继续。

她在桌前坐下,提笔写下几条新规:设立专用泊位、推行编号货单、实行轮值装卸。写完交给属吏去传令。这些办法来自空间系统里的现代管理经验,如今用在码头上,果然见效。

傍晚时分,南段码头灯火通明。商人们不再犹豫,纷纷签契组队。几家大行联手成立“运河联帮”,推举代表与官府对接。有人提议每船捐银五两,用于河道日常维护,当场通过。

李震在行辕接到快报,得知一日之内已有百船通行,交易额突破十万两白银。他放下奏折,走出门去。

夜风拂面,远处河面仍有船只往来。灯火倒映水中,随波晃动,像一条流动的金线。

李瑶赶来汇报情况。她站在阶下,声音平稳:“今日共通船一百二十七艘,卸粮三万石,布匹七千匹。物价稳定,未现囤积。”

李震点头:“你处理得很稳。”

她稍顿,又道:“但有个问题。南方铁器虽多,却难北运。北方工匠少,许多农具仍靠旧法修补,效率低下。”

李震沉默片刻。他想起初到这个时代,见过饥民拆屋取钉煮汤充饥的惨状。如今河通了,货流了,可若产业不均,终究难以长久。

“该把工匠迁一批过去。”他说,“朝廷出钱,送他们北上,在幽州、并州设工坊。生产农具,也造军备。”

李瑶记下要点:“还需配套图纸和技术指导。”

“这个我来安排。”李震道,“让李骁那边协调军械标准,统一制式。”

两人并肩走向河边。一艘空船正准备返航,船主见是官员,连忙上前行礼。

“大人,我们回去带什么货?”

李震问:“你们那边缺什么?”

“北边棉花紧,木料也贵。要是能运些回来,肯定赚钱。”

李瑶接口:“那就组织木材专船队,从川蜀发源,直抵河间府。沿途设补给点,保证安全。”

船主连声称是,欢喜离去。

回到驻地,李瑶开始起草《漕运管理条例》。她列出几项重点:严禁虚报货量、禁止私自加价、要求定期检修船只。每一条都附有处罚细则。

写到一半,她停下笔,看向窗外。

河面上依旧忙碌。一艘货船靠岸,几名工人跳上去检查舱口。领头的拿着一块小牌比对编号,确认无误后打了个手势,装卸随即开始。

她继续落笔,写下最后一款:凡举报违规者,经查实后奖励当次运费一成。

天快亮时,草案完成。她合上册子,起身活动肩膀。明日她要去京中召开商议会,邀请各大行东家共商长远之策。

李震则在行辕召见地方官。他强调三点:一是保障河道畅通,不得私设关卡;二是严查贪腐,若有勒索商户者,重罚不贷;三是配合工匠迁移计划,提前准备居所与原料。

一名知府问:“若商人借机哄抬物价怎么办?”

“用数据说话。”李震答,“每日发布主要物资行情,让所有人知道真实价格。谁敢乱标,立刻查封。”

会议结束,已是清晨。李震站在窗前,见驿马正疾驰而出,送往各地的政令已全部发出。

几日后,第一批南方工匠启程北上。三十人一组,由官船护送,携带工具与图纸。他们的任务是在并州建立第一个标准化农具工坊,按照空间系统提供的设计生产犁、锄、镰等器具。

与此同时,运河南段贸易愈发活跃。江西的瓷器、湖南的茶叶、浙江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回程船只也不空载,带回皮毛、药材和矿石。

市集上商品丰富起来。以前少见的南货如今摆在柜上,价格比陆运便宜近半。百姓买得起新衣,用得上细瓷,连乡间饭桌都多了几样菜肴。

李瑶乘车巡视几处大港,发现原本混乱的码头已被规范管理。每个区域都有专人值守,货单存档完整,纠纷大幅减少。

她在一处港口停下,见几个年轻学徒正对照图纸组装小型水车。那是工坊推广的新式灌溉工具,结构简单,适合乡村使用。

“谁教你们的?”她问。

其中一个抬头:“学堂里学的。老师说,这图是从京城来的,叫‘标准装配图’。”

她微微一笑,没再多言。

当晚,她坐在灯下整理数据。一个月来,运河总货运量已达五十万石,带动相关就业超过三万人。税收虽减免,但整体经济活跃度提升,间接收益远超预期。

她提笔写下一则建议:下一步应扩展支线河道,连接更多内陆城镇,让更多百姓受益。

刚写完,门外传来脚步声。一名信使送来紧急文书——幽州方面报告,首批工匠已抵达,工坊选址完毕,三天后动工。

她看完放下信纸,望向案头沙漏。细沙缓缓流下,一如这条大河,无声流淌,却承载万千生计。

马车停在城外码头,车帘掀开一角。李瑶提着包袱下车,风吹起她的袖角。她抬头看了看天色,迈步走向河边新建的调度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