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867章 文化冲突,理念碰撞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867章 文化冲突,理念碰撞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李瑶放下手中的账册,抬起头看了眼窗外。天刚亮,政事堂的文书还没送来,但她知道今天不会太平。昨夜她批完最后一份商道巡查报告时,苏婉派人送了信来,说太学院那边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她们到场。

她起身整理了下衣袖,披上外袍出门。苏婉已在门口等着,两人没多说话,一同步行往太学院去。路上行人渐多,有挑担的小贩,也有赶早课的学子。一所新办的女子学堂前,几个女孩正排队进院门,手里攥着书本和笔墨。

到了太学院礼堂,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前排是几位须发皆白的老儒生,穿着深色长衫,神情肃然。后排则是一群年轻士子,有的拿着纸笔,有的交头接耳。气氛有些紧绷。

苏婉在台侧站定,目光扫过全场。李瑶走到主位前,清了清嗓子:“今日召集诸位,是为讨论新政推行以来,各地办学、寒门取士、女子受教等事引发的争议。我们不设禁言,只求直言。”

话音刚落,一位老儒便起身拱手:“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乃千年古训。如今竟令妇人读书识字,还准其记账行医,岂非乱纲常?”

“那疫区里因不识药名而误服致死的妇孺,算不算乱了性命?”苏婉开口,声音不大,却让全场静了下来,“我在南阳救治时,亲眼见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哭求郎中,只因她看不懂方子上的字。她不是不想学,是没人教。”

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另一名守旧派文官冷声道:“圣贤之学,贵在精而不贵在广。若人人皆读经书,反倒没了真才实学之人。”

李瑶接过话:“可眼下八股取士,多少寒门子弟苦读十年,连县试都过不了?他们不是没有才,是没机会。我们办乡学,就是为了让这些人有机会。”

“那你教什么?”一名年轻革新派士子站起来问,“若只教《论语》《孟子》,那和从前有何不同?”

“我们教识字、算术、农耕常识、公共卫生。”李瑶答,“女子学堂的学生能独立写药方,偏远州县自办学塾的数量三个月翻了两倍。这不是空谈。”

台下有人冷笑:“难怪有人说你们是在‘愚民’,把读书变成匠技,斯文扫地!”

“斯文为何不能救人?”苏婉反问,“我用现代医术救活过上百人,也见过太多人死于无知。如果知识只为少数人所藏,那它就不是道,而是权。”

这句话落下,场内一时无人应声。

一名年长儒生缓缓起身,手持竹杖:“老夫教书五十载,从未听说让孩童先学算账再背《孝经》的。你们这是舍本逐末。”

“那您可知去年陇西大旱,因地方报灾延迟十日,导致三万人饿死?”李瑶翻开随身携带的记录册,“若当时有个识字的里正能及时上报灾情,或有个懂基础防疫的村医能控制疫情,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她顿了顿:“我们不是不要礼义廉耻,而是想先让人活着,再谈道德。”

台下一片沉默。

这时,一个年轻学子站起来说道:“我来自黔中,家乡至今不通官道。村里唯一识字的是个老秀才,他宁可把书烧了也不愿教贫户孩子。他说‘贱民不配知文’。可我想问,圣人讲‘有教无类’,到底谁在背离圣训?”

老儒脸色变了变,拄着拐杖的手微微发颤。

又一人起身,是位曾参与编修地方志的中年文官:“你们说要改科举,废八股,可若没有标准,如何选才?总不能凭一张算盘就当官吧?”

“我们没说不用考试。”李瑶回应,“但我们主张加试实务策论、地理舆图、民生调度。一个能规划水利工程的人,不该输给只会写漂亮骈文的公子哥。”

“可这样一来,世家子弟岂不吃亏?”有人质疑。

“那寒门子弟几十年不得出头,又算不算亏?”革新派中有人反驳,“你们怕他们上来抢位置,所以宁愿天下多数人一辈子睁眼瞎?”

争吵再度升温。

苏婉抬手示意安静:“今天我们不是来争输赢的。教育的目的,是让更多人有能力选择自己的路。我们可以保留经典教学,但也要加入实用内容。能不能找到一条中间路?”

片刻后,一位一直未发言的老学究开口:“若能在启蒙之初仍以‘孝悌忠信’为先,后续再授实用之学……老夫或许可以考虑支持编审新教材。”

李瑶立刻接道:“这个建议我们可以采纳。事实上,我们在草拟《大晟学典》时,已将伦理教育列为必修。”

“但我有一个条件。”老人盯着她,“所有课本必须经过学者共议,不能由朝廷单方面定夺。”

“可以。”李瑶点头,“成立教材审议会,由各方推举代表参与。”

台下开始有人低声交流。一些原本态度强硬的守旧派,神色松动了些。

一位年轻革新派站出来:“我们也得承认,有些传统并非糟粕。比如宗族互助、邻里守望,这些在灾年救过很多人命。我们不该全盘否定过去。”

苏婉露出一丝笑意:“变革不是砸碎一切重来。而是把有用的东西留下,把挡路的障碍搬开。”

辩论持续到午后。最终,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允许各地乡学采用新式课程,但须保留基础儒家伦理教学;设立联合教材编审机制;鼓励士绅捐资助学,纳入地方考评。

散场时,三位老儒私下找到李瑶,表示愿意参与初等课本的修订工作。而革新派的年轻人则当场起草了一份《劝学新篇》,打算刊印散发。

当晚,苏婉在灯下回了几封士绅联名信,答应他们若出资建校,可在学堂立碑留名。李瑶则坐在书房整理今日记录,将几条共通理念标注出来,准备明日呈报中枢。

两人并肩站在窗前,望着城中零星亮起的灯火。有的来自私塾,有的来自夜读的寒门小屋。

远处传来打更声。

李瑶轻声说:“只要这些灯不灭,就有希望。”

苏婉没回答,只是把手轻轻搭在窗沿上。木头有些粗糙,磨得指尖微痒。

街角一处屋檐下,一个少年正借着灯笼光低头看书,手指划过纸面,一字一句念出声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