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804章 谣言四起,民心不稳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804章 谣言四起,民心不稳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天刚亮,李瑶还在柳林村整理百姓的反馈。锦衣卫快马赶到,递上一封密报——崔氏别院昨夜被抄,搜出通敌信件,平西王牵连其中。

她看完信,脸色没变,只把纸折好收进袖中。随即叫来随行文书,命他立刻回城传令:加派人手盯住南市、东坊两处人流密集地,一旦发现聚集,立即上报。

半个时辰后,消息传来。南市街头有人散发传单,上面写着“新籍即奴册,入册者永不得迁徙”。短短半日,这类话已传遍街巷。更有孩童在墙根下唱起俚谣:“一户一绳拴脚踝,半夜官差来锁人。”

李瑶换上常服,带着两名亲信进城。刚到都城府衙前,远远就听见人声嘈杂。广场上挤满了百姓,少说有三四千人,不少人举着竹竿挑着白布条幅,上头用墨笔写着“拒登黑籍”“还我自由”。

几个老汉站在台阶前,对着衙门喊话。一个穿灰袍的中年人站在石狮子旁,手里拿着一张传单大声念着:“凡登记户籍者,田归官管,婚配由吏定,子孙世为役民!”底下人群一阵骚动。

李瑶走上前,守门小吏认出她,连忙开门让她进去。她没进大堂,直接让人搬了张木桌放到门口高台,又取来铜制声筒。

人群看见她出现,声音低了下来。

“我是李瑶。”她站上桌子,声音清晰传开,“新政是我牵头制定,你们若不信纸上写的,我可以当面回答三个问题。”

没人说话。

她点了一位白发老农:“您先问。”

老人犹豫了一下:“听说登记之后,就不能离开村子了?想去城里做工也不行?”

“不是。”她说,“登记只是为了统计人口,好分配荒田、减免赋税。去年北岭村登记后,每户多分了两亩地,免了三年粮税。你可以去查账册。”

旁边属官立刻打开卷宗,将免税名单展示给周围人看。

第二个人问:“那以后生孩子还要报官批准吗?”

“不需要。”她说,“孩子出生,村里稳婆登记即可,报到乡里备案,只为安排接种防疫针剂和入学名额。不登记才麻烦,领不到药,孩子也不能进学堂。”

第三个人是年轻妇人:“我男人在外地做匠人,要是登记了,会不会被强行召回服役?”

“不会。”李瑶说,“我们正鼓励流民返乡垦荒,但绝不强拉壮丁。你丈夫在外做工,只要报备去向,家里一样能享受田产和医疗待遇。”

三人听完,互相看了看,脸上的疑色淡了些。

可就在这时,人群中有个穿青衫的年轻人突然高喊:“她是官家人,当然说好话!昨天南巷张屠户去登记,当场就被抓走充役了!”

这话一出,人群又乱了起来。

李瑶盯着那人,记下了他的位置。但她没让兵士动手,而是转向众人:“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我给你们一个承诺——从今天起,每月初一,我都在这里设‘答疑日’,谁有问题当面问我。若有官员借新政害民,你们可以写信投进‘回音壁’,我会查。”

她说完,命人在广场四角立起十口木箱,漆成红色,上面写着“新政意见投递处”。

“现在。”她拿起一份空白户籍表,“谁愿意第一个登记?我亲自录。”

片刻沉默后,一个背着孩子的妇人走出来。

“我登。”她说,“我家三口人,住在西坊菜市后街十七号。”

李瑶接过笔,当场填写,盖上官印,又给了她一张凭证:“拿这个去医馆,全家今年看病减半;去粮铺买米,凭它打九折。”

那妇人接过纸,看了又看,转身对人群说:“是真的,我认识字。”

渐渐地,又有几人上前登记。

李瑶一边记录,一边留意那个煽动人群的青衫人。见局势稳定,那人悄悄往后退,混进了小巷。

她不动声色,等登记告一段落,才低声对身旁属官道:“刚才那个说话的人,穿青色细布衫,左耳有痣,让他跟着,别惊动。”

属官点头离去。

当天下午,情报组回报。那青衫人名叫周文远,是谢氏旁支私塾的教习,昨夜曾出入一家专营松烟墨的铺子。该铺子五日内接到七笔匿名订单,总金额超过五百两银子,付款方分别来自陈、崔、谢三家账房。

李瑶立刻调阅街头拾得的传单残页,与几家书院近期学生习作进行比对。纸张纹理、墨迹浓淡、笔锋走势完全吻合。特别是“役”字最后一捺的顿笔习惯,与谢氏私塾山长的手稿如出一辙。

她下令查封三家书坊,重点搜查雕版印刷物。

傍晚时分,查获结果送上来。在谢氏书坊夹层中找到未烧尽的底稿,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借新政之名,行圈奴之实。百姓若不醒,必成笼中鸡豚。”

另附一份计划清单:

- 每夜张贴传单一千份,覆盖全城十二坊;

- 安排学童传唱俚谣,重点传播“锁人脚踝”“官配婚姻”等内容;

- 派人混入集会,制造冲突,逼官府动用武力镇压,激化民怨。

李瑶将这些证据收好,又翻开“回音壁”收到的第一批信件。

上百封匿名信中,多数是询问政策细节,也有不少举报。其中一封写道:“东巷赵员外昨夜召全村农户吃饭,饭后逼每人写下‘不愿登记’的血书,不写就不让走。”

另一封说:“有穿儒衫的人挨家游说,说李氏要收走祖坟地,改建成劳役场。”

她挑出十几条具名或可查证的内容,一一标注。特别是那些提到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的,单独列成册。

夜深了,府衙灯火未熄。

李瑶坐在案前,面前摆着三样东西:一份雕版拓印的反诗残片,一张标注了墨铺与书坊位置的城图,还有一本刚整理好的举报名录。

她翻开名录最后一页,看到一条新报上来的线索:

“谢家二公子私下对友人说,‘父辈太急,此举恐引火烧身’。”

她停下笔,抬头看向窗外。

街上早已安静,唯有巡更人的梆子声由远及近。

她吹灭蜡烛,换了一盏油灯,继续往下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