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53章 民间谣言起,李瑶探真相

乌鸦飞过宫墙时,李瑶正坐在西市茶肆的角落。她穿着粗布衣裙,发髻用一根木簪挽起,桌上摆着半碗凉透的茶。两名便服男子坐在稍远的位置,不动声色地扫视四周。

半个时辰前,宫中密报传来:城南三坊接连有人张贴揭帖,内容与朝堂上那张如出一辙——“伪帝立国,必遭天谴”。不同的是,街头的版本多了几句谶语:“冬无雪,春无雨,血流成渠,骨埋荒野。”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组织的扩散。

李瑶端起茶碗抿了一口,苦涩的滋味在舌尖散开。她放下碗,对邻座一个满脸风霜的老汉点头笑了笑:“听说最近要闹大灾?”

老汉搓着手,低声说:“可不是嘛。前日有个穿道袍的在街口念经,说皇上改元触怒上苍,今冬必有大疫。我孙儿昨儿还去领了符纸,贴在门上了。”

“哪儿领的?”

“清虚观外头,几个乞丐发的。一张换一碗米汤。”

李瑶记下这句话,又问了几人,说法大同小异。有人说是米行掌柜传的话,也有人说是在驿站歇脚时听南来的商队讲的。线索杂乱,但有一点相同——所有源头都指向城南。

她起身离开茶肆,脚步不急不缓,穿过拥挤的集市。身后两人悄然跟上。

回到内院情报署,她立刻调出昨日各地送来的揭帖副本。纸张质地、墨色深浅、字迹笔顺一一比对,发现七份传单用的是同一批竹纸,出自城南张家印坊。那家坊子平日接些私账、药方的活计,从不做官文生意,为何突然印这种东西?

她命人将热力图铺在案上,以时间轴为纵线,地点为横线,标出每一份揭帖出现的位置和传播路径。起初是零星几点,随后呈放射状向全城蔓延,而所有线路的交汇点,正是城南一处闲置宅院——据查,那院子三个月前被一名香料商人租下,签契人姓周,籍贯不明。

李瑶盯着地图看了许久,提笔写下三条指令:一查张家印坊近五日进出记录;二查清虚观道士出入踪迹;三查周姓商人背景。

刚放下笔,门外传来轻叩声。

“进来。”

门开了一条缝,一个瘦小的身影闪身而入,低着头不敢看她。是线人乙。

“说。”李瑶声音不高。

“小姐……我娘昨夜咳得厉害,您派的大夫来过了,给了药。”少年顿了顿,“我今日去了王府后巷,看见管家夜里接了个道士模样的人,从角门进去的。那人袖口绣着‘清虚’二字,腰间挂着个青布香囊,上面有朱砂画的符。”

李瑶抬眼:“你确定是清虚观的标记?”

“我认得。去年冬天,清虚观施粥,每人发一块木牌,背面就是这个符。”

她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他们待了不到半个时辰。第二天,就有乞丐在街上发符纸。我还听见一个乞丐跟人说,只要按吩咐办事,每天能拿十文钱,若拉来别人一起传话,还能加五文。”

李瑶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不是单纯的谣言,是有偿传播。层层分包,由上至下,利用底层百姓的生计困境,把恐惧变成可操控的工具。

她又问:“那宅子周围最近有什么异常?”

“有辆运炭的车,连着三天傍晚停在门口,卸完就走。但我昨夜偷偷去看,那车走后,院子里没堆炭,反倒有人往里搬箱子。”

“箱子什么模样?”

“黑布盖着,四角包铁皮,看着沉得很。”

李瑶闭了会儿眼,脑中迅速梳理线索。私印传单、雇佣流民、伪装运货——这套手法太熟了。十年前某位御史被构陷,便是先散布“其母葬地冲犯皇陵”的流言,再借民间议论逼朝廷调查,最终落得罢官削籍。

她睁开眼,对守在外间的副手下令:“调取家族空间‘舆情分析’模块,输入关键词‘天谴’‘灾疫’‘伪帝’,比对过往二十年政治性谣言模板。”

片刻后,结果出来。

屏幕上跳出三起相似案例,作案手法高度一致:均以“天象示警”为引,配合实物凭证(符咒、异梦、童谣)制造真实感,再通过底层媒介扩散,最后形成“民意沸腾”的假象。而这三起事件的背后,都有同一个名字被间接提及——王晏。

李瑶没有立刻下结论。她让人把张家印坊的老板带来问话。

人很快押到,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双手沾满墨渍。他跪在地上,抖着声音说:“小人只是接了生意,不知道印的是什么……那人给现钱,说印些经文结善缘……”

“谁给的钱?长什么样?”

“蒙着脸……只露出眼睛,穿灰袍子,说话带北地口音。”

“钱呢?”

“在家……小人不敢花……”

李瑶挥手,命人去搜。不多时,带回几枚铜钱,还有半张未烧尽的纸片,上面残留着半个印章痕迹。她仔细辨认,那印文像是“晏”字的变体,笔画刻意拉长,掩去原形。

但她不需要确凿证据。她要的是链条完整。

她转身走进密室,取出特制铜匣,将所有材料归档:揭帖样本、热力图、线人供述、印坊老板口供、铜钱与残纸、系统比对报告。每一份都加盖暗记,标明来源与可信度等级。

然后她提笔写密折。

内容简洁:

一、谣言起源于王晏心腹策划,借清虚观道士之名,在城南宅院设点印刷并组织传播;

二、采用有偿分发模式,利用饥民与小贩扩大影响,意图制造“全民共识”假象;

三、建议立即采取三步应对:户部发布安民告示,引用历年气象数据驳斥“天谴论”;锦衣卫监控清虚观人员往来;由太子李骁率军查封城南宅院,搜缴印刷器具及原始文稿。

她将折子封入铜匣,按下机关。一道微光闪过,匣子消失在原地——已传送至宫中专属接收点。

做完这些,她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宫灯连成一线。

外面风渐起,吹动檐下布幡,一角翻卷上来,露出底下压着的黄纸边角。那是今早贴上去的第二版安民告示,写着“冬月晴暖,来年丰稔”,墨迹尚未干透。

她转身坐下,翻开最新一份街头监听记录。第十三页提到,东市有个算命瞎子,昨夜忽然改口风,说“紫气东来,真龙已定”,还劝人撕掉旧符。

这是个好兆头。

说明反向引导已经开始生效。

但她不能松懈。真正的较量才刚开始。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副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刚收到的纸条:“线人乙传信,说那辆运炭车今晚又要来,时间是二更末。他还说……”

“说什么?”

“他说他看见箱子里的东西了。不是炭,也不是书册。”

“是什么?”

“是笔墨纸砚,还有十几套官服,样式……是前朝的。”

李瑶猛地站起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