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5章 流民归籍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75章 流民归籍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王二将最后一本誊好的户籍册搬上县衙前的木台时,天刚亮。他手指被纸边磨得发红,却不敢用袖子去擦,生怕蹭脏了册页上的墨字。昨日李瑶带着书院的孩子们抄录到三更,石板写断了五根炭笔,才赶出这三百一十二户的名册。台下已有流民聚集,多是昨日领过入学米的家庭,站在晨风里,衣衫旧但干净,孩子手里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米饼。

李震从县衙走出,身后跟着赵德和两名账房。他没穿官袍,只着青布直裰,腰间束带压着一叠地契。李瑶站在台角,手里捧着铜铃,见人到齐,轻摇三响。

“今日不讲礼,不跪拜。”李震声音不高,但台下静得能听见布鞋踩在石板上的沙沙声,“只做一件事——把你们的名字,写进青牛县的册子。”

赵德展开名册,开始宣读。头一个便是“王二”,原籍不详,居无定所十二年,携妻带女,现居西屯三号棚屋。

王二僵在原地,直到李瑶轻推他肩,才踉跄上前。李震从匣中取出一张黄纸,正面印着田亩图样,背面三个朱红小字:“永业田”。他亲手递过去,又在名册上按下手印。

王二接过地契,手指抖得几乎拿不住。他低头看那纸上“王二”二字,墨迹未干,忽然双膝一软,跪在台前。不是叩拜,只是跪着,把地契紧紧贴在胸口,嘴唇动着,却没出声。台下有人跟着跪下,一个,两个,渐渐连成一片。

李震未阻拦,只道:“起来吧。从今往后,你们是百姓,不是流民。名字在册,地在手,自己做主。”

李瑶摇铃,孩童列队而出,齐声诵读新编的《户籍歌》:“有名有姓有田产,不跪天,不跪官,只敬辛劳耕田人。”歌声清亮,一句一句,压住了风声。

老石匠刘伯站在人群后,手里还攥着昨日修书院石基时用的凿子。他忽然抬手抹了把脸,转身就走。没人拦他,但走到街口,他又停下,回身望着那面新挂的“为民做主”匾额,站了许久。

台下陆续有人上前领契。每念一名,便有一纸地契交到手中。有人捧着不撒手,有人反复摩挲边角,生怕是梦。一名妇人接过地契后,当场撕开衣襟内衬,将纸片塞进去,再一针一线缝死。她对身旁女儿说:“等你出嫁,这是你的。”

李震站在台前,见此情景,只道:“地契可补,不必藏得如此深。”

妇人摇头:“藏了半辈子,才信这东西真能归我。”

李骁带护卫队候在台侧,此时上前:“李县丞,田界碑已备好,可随领契同步立碑。”

李震点头。李骁便带人抬出三十块青石界碑,每块刻着户主姓名与田亩编号。王二领完地契,随队往西屯走。他家分得两亩旱地,位于村西坡下,原是荒地,经春耕翻整,已见黑土。

李骁亲自扶碑,王二持凿。石面粗糙,刻“王家田”三字时,凿尖几次打滑。李骁握着他手腕,稳住力道,一划一划,刻痕渐深。末了,王二放下凿子,从行囊里取出一棵小槐树苗,栽在田头。树苗细弱,但他培土时格外用力,仿佛要把根扎进岩层。

“明年开花,就真算安家了。”他说。

李骁未接话,只拍了拍他肩,带人去下一家。

日过中天,授籍过半。李震退回县衙偏厅,赵德捧册来报:“三百一十二户,已发二百零七,余者多为老弱未至,可延后补发。”

李震翻看名册,忽问:“王二原名,可查到?”

赵德摇头:“流民册只记现用名。他自述幼时无名,入伙流民后才被人叫‘二子’,后定名王二。”

李震合上册子:“明日起,凡新籍户,须录三代祖名,若不知,可注‘失考’。宗族可断,血脉不可断。”

赵德记下,又道:“百姓仍多称您‘老爷’,恐难改口。”

李震起身:“明日我亲自去田头,让他们叫我‘李震’。”

午后,李瑶带人清点地契存根。她发现每张背面除“永业田”三字外,边缘皆压印极细的暗纹,形如龙鳞,凑近才见“大晟”二字隐现其间。她未声张,只在底册批注“契式定稿”。

傍晚,李震沿西屯巡视。不少人家已在田边立碑,或用石,或用木,字迹歪斜却认真。他见一户老农正用铁锅煮粥,锅底“李记三号”清晰可见,灶台旁还摆着半张地契,压在陶碗下防风。

老农见他来,慌忙放下勺子,低头:“老爷……”

“叫我李震。”李震走近,掀开锅盖,热气扑面,“米够吃?”

“够,够。”老农搓着手,“换了锅,省柴,米也香。地契……我也识得几个字,写的是我家三口,两亩半,东至刘家,西靠沟……”

李震点头:“记得就好。以后每年秋收,县厅会核田产,补新册,若有增减,可申述。”

老农忽然抬头:“这地……真能传给儿子?”

“能。”李震说,“只要他肯种,官府不收。”

老农嘴唇抖了抖,终是没再问。李震转身欲走,却听他在背后小声唤:“李……李震。”

他回头。

“明年,我能多种半亩吗?”

“能。开垦荒地,免三年赋。”

老农怔住,随即猛地点头,一连说了三声“好”。

夜深,苏婉在医馆翻看新一期学徒名册。本月新增二十三人,其中九名为流民女子,最年长者三十八岁,最幼者仅十四。她提笔在名册旁注:“可设夜课,避日间劳作。”

她合上册子,望向窗外。月光落在院中那口新打的井沿上,井边石槽刻着“煮水防疾”四字,是书院孩子昨日刚凿的。

次日清晨,李震再赴县衙广场。剩余百余名流民已候在台下,多为老弱妇孺。他命人搬出长凳,让老人坐下,再由孩童逐个念名。

一名盲眼老妪被孙女扶着上前。她听清自己名字后,颤声问:“地……真分我?”

“分。”李震将地契放入她手中,又扶她手指划过纸上姓名,“您家半亩菜园,就在村东井旁。”

老妪摸着字迹,忽然跪下,额头触地。她孙女也跟着跪下。台下众人见状,再次纷纷下跪。

李震未扶,也未让起。他只站在原地,任风吹动衣角。

良久,他开口:“都起来。你们的地,不是我给的,是你们自己用命熬出来的。我只做了一件事——承认你们该有。”

人群静默。有人低声抽泣,有人攥紧地契,有人反复念着自家田亩数,像在背书。

李骁带人抬来最后一块界碑,准备送往北坡。王二已在那里等了半日。他昨夜梦见地契被火焚,惊醒三次,索性早早来守田。

李骁见他立在田头,槐树苗旁已堆好新土。

“还缺什么?”李骁问。

王二摇头:“都齐了。”

李骁便命人立碑。石碑入土三尺,刻着“王家田”三字。王二从怀里取出地契,展开,压在碑底一角,再用石块压牢。

“这样,就丢不了。”他说。

李骁看着他,忽问:“你爹没名字,你儿子呢?”

王二一愣,随即答:“报了籍,就能入谱。我儿子,叫王承宗。”

李骁点头,转身欲走,忽听王二在背后喊:“李骁将军!”

他回头。

“这地……真能传到我孙子手里?”

李骁没答,只弯腰拾起铁凿,在碑侧补刻一笔,将“王家田”三字加粗加深。凿尖与石面相击,火星溅出,落在王二鞋面上,烫出一个小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