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44章 民心反馈,百姓的积极建议

夜色已深,李震仍坐在书房案前。烛火映着他手中的军演总结,纸页边缘已被手指磨出褶皱。他放下笔,目光落在窗外渐歇的雨痕上,片刻后转向立于门侧的李毅。

“骁儿今日练兵,不避风雨,很好。”他缓缓道,“可一支强军若无百姓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

李毅低首:“主上所言极是。”

“明日召集家人。”李震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地图前,“新政推行至今,我们听将令、看战报、理钱粮,却少了一件事——听一听那些不穿甲胄的人怎么说。”

次日清晨,官邸议事厅内,五人齐聚。

李瑶手中捧着一叠刚整理好的文书,苏婉袖口还沾着昨夜巡诊时的药草灰迹,李骁披甲未卸,刚从军营赶来,李毅则静立门旁,目光扫过厅中每一个人。

李震开门见山:“从今日起,府衙设‘纳言箱’,凡百姓建言,不论长短粗细,一律收下,原样呈递。不得删、不得拦、不得笑。”

众人微怔。

李瑶最先反应过来:“父亲是要把民间声音变成治政依据?”

“正是。”李震点头,“骁儿能在泥地里练出一支铁军,我们为何不能在千头万绪中理出一条民路?”

苏婉轻声道:“医馆那边可以加一块‘言板’,由医助代录不识字者的口述。他们看病时最知疾苦,也最懂哪些事真正要紧。”

“好。”李震应下,“工坊、驿站、军哨,也都设投书处。边民戍卒常年守荒地,他们的想法,往往比朝堂推演更实在。”

李骁皱眉想了想:“但百姓不懂政令格式,写来的恐怕杂乱无章,甚至荒唐可笑。”

“那就分类。”李瑶翻开手中册子,“我拟了个框架——农桑、工造、赋税、律令、教化五大类,每条建议标注来源、可行性与潜在影响。哪怕十份里只有一条可用,也是收获。”

她顿了顿,又补充:“还可以让赵德他们协助初筛,既尊重本地经验,又能避免偏颇。”

李震看着她:“你亲自管?”

“我愿意。”李瑶语气坚定,“数据不会骗人,人心也不会。只要方法对,琐碎言语里也能淘出金子。”

数日后,第一波建言如潮水般涌来。

有老农用炭条在粗纸上画出引水渠图,说山后坡地年年旱,若能凿沟引溪,三季稻可变两熟;有脚夫提议在官道每隔三十里设换肩石台,减轻挑担劳力;更有市井小贩写道:“秤砣常被私改,不如铸铁尺量杆,立于市口,谁都能比。”

也有人写些离奇之语:“请天师驱蝗”“禁铁锅以防百姓煮饭造反”,引得几名幕僚低声嗤笑。

李瑶却命人一一登记,连涂鸦也不丢弃。她在灯下翻阅三昼夜,终于从一堆零散字句中抽出几条关键线索。

其一,一名乡匠提出烽燧传讯太慢,若在高岗间架设滑轮绳铃,遇敌拉索即可接力报警,比快马还快半日。此法后来被李骁转交工坊研究,成为边境预警系统雏形。

其二,某县商户匿名举报本地仓吏勾结牙行,虚报损耗、倒卖官粮。李瑶将信将疑,交由李毅暗查。三日后,那人带回账本一本、证人两名,当场揭发县丞贪墨实情。李震当即将其革职查办,并下令全国粮仓清账。

朝会上,他当众宣读那封匿名信:“此人不求赏,只望‘仓中有粮,民不饿’。昔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今我开民之口,方知川中有金!”

消息传开,民间震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书。有的写得工整,有的满纸错字,甚至有人用瓜皮刻字送来。李瑶带领文吏团队日夜归档,最终编成首部《民议汇录》,按类分卷,附注推演结果。

然而风浪也随之而起。

有旧吏私下讥讽:“庶民何知国策?不过怨柴米贵、嫌徭役重罢了。”更有王晏余党散布流言,称“李氏假借民意,实则罗织罪名,打压士绅”。

苏婉得知后,向李震提议:“不如办一场‘乡老议政会’。每州选十位平民代表,赴郡城共议一事,让他们亲眼看看,自己的话能不能变成政令。”

李震准奏。

首场会议定题为“冬修水利是否减免劳役”。北地大旱初过,各地需开渠蓄水,但百姓疲敝,恐难承受重役。

会上争执激烈。有老者坚持“不减役,工程难成”;也有村正担忧“若免役,粮从何出?”。

最终,一位退伍老兵提出折中方案:以工代赈,记功换粮。凡参与修渠者,每日记一分劳绩,积满十日可领一斗粟米,伤残者加倍。此法既保进度,又安民心。

决议上报当日,李震亲批:“准行。另饬各州照此例拟定细则,不得克扣、不得虚报。”

他提笔在批文末尾写下一句:“民之所欲,常藏于琐碎之中;政之所成,正在于俯身细听。”

此后,民议制度逐步成型。

李瑶主持制定《汇录规程》,规定每月汇总一次,重大建议直达主帐;苏婉推动医馆言板覆盖三十六州,累计收录七百余条民生诉求;李骁在军营收到一份戍民手绘的烽台改良图,当即命工造司拆解研究;李毅则破获一起伪造民书案,揪出幕后指使的落魄士族,确保民意通道不受污染。

这一夜,李震再次独坐书房。

桌上堆满了新送来的建言文书。他随手翻开一份,是一位盲眼老妇口述的内容:“官家若真想听百姓话,请让医助多走几步路。我家住在山坳,去镇上要爬两个时辰,等不到看病人就没了。”

他合上纸页,久久未语。

片刻后,他提起朱笔,在页角圈出三个字:“设巡诊。”

门外传来脚步声,李瑶轻轻推门进来,手中抱着新的档案。

“父亲,这是本月汇总。其中有十二条建议已具备推行条件,包括统一度量衡公示、简化户籍申报、开放屯田借贷……您看何时上会讨论?”

李震抬起头,将那封盲妇的文书递给她。

李瑶接过一看,神情微动。

“明早召议。”李震说,“先从巡诊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