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28章 民心所向,多地的劝进之声

晨光穿过窗纸,映在案头那枚铜铃上,铃身微颤,却未发声。李瑶指尖停在半空,方才飞鸽传回的密信已尽数摊开,她未曾立即拆阅,而是先将一枚铜钉轻轻压入情报匣的凹槽。机关轻响,墙上的巨图微微一震,数枚蓝旗边缘泛起淡黄光晕——这是系统对异常情绪波动的标记。

她终于抽出第一封竹简,封皮无印,只以麻线草草捆扎。启封后字迹粗拙,墨痕深浅不一,显是多人轮流书写。开头一行便写道:“伏惟明公德被四方,政清民安,今九州归心,万姓翘首,敢请正位天子,以承天命。”

她目光扫过署名,青州三百余乡老、里正、塾师联署,末尾按着数十个暗红指印,有的已干涸发裂,有的尚带湿痕,像是连夜赶制而成。

第二封来自楚南,七位退仕小吏合呈,言辞更为恳切:“大雍失道久矣,君昏臣佞,赋役苛急,百姓无所告语。唯明公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医有馆,耕有田,孤寡得养,寒门可仕。此非盛世而何?若久拒大位,恐天下失望,豪强复起,再致兵燹之祸。”

李瑶静坐片刻,将两封文书并列放入托盘,启动乾坤万象匣的传送机制。光芒一闪,文书消失。

主厅内,李震正执笔批阅军粮调拨令,苏婉坐在侧案翻看药典,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记录着新一批药材的培育周期。忽见匣光闪动,几份文书凭空浮现。

他搁下笔,随手取过一封,才读几句,手背青筋微突。又换另一封,逐字细看,额角皱纹缓缓舒展,随即又蹙紧。

“这些……是从何处来的?”他问。

“昨夜至今,四十七通。”李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她步入厅中,袖中另夹一卷,“最远一封出自陇西边陲,十六名羌汉村老以血指印署名,托商队辗转三月方达驿站。”

李骁闻声掀帘而入,甲胄未卸,脸上还带着校场演练后的汗渍。他一把抓过文书,快速浏览,眼中骤然燃起光芒:“父亲!这不是谁在造势,是百姓自己写下的心声!您看看这名字——张老三,去年饿得啃树根,靠赈粮活下来;刘氏妇,孩子死于瘟疫前最后一波,如今三个娃都在义学念书!这些人,以前连县衙都不敢进,现在却敢提笔写‘愿您登基’!”

苏婉放下药典,走到他身旁,接过那封陇西文书。她手指抚过那些斑驳的指印,有些墨迹已被泪水晕开,字迹模糊,却仍能辨出“活命”“有地种”“孩子能读书”等字样。

“他们不是要一个皇帝。”她低声说,“是要一个不会让他们白死的人。”

李毅站在门侧阴影里,双手垂在身侧,声音冷而稳:“可此时称帝,便是与旧制彻底割裂。王晏虽败,其党羽仍在各州盘踞;平西王表面归附,实则观望。一旦您迈出这一步,他们必以‘篡逆’为名,联合反扑。刀兵再起,最先遭殃的,还是百姓。”

厅中一时沉寂。

李震缓缓起身,走向墙边悬挂的巨图。那幅由无数细线与铜钉构成的情报网仍在运转,蓝旗连成片,红点零星散落,黄标偶尔闪烁,又被迅速压下。他曾说这是“给天下诊脉”,如今脉象清晰——不只是局势安稳,更是人心所向。

他凝视良久,忽然开口:“我岂不知他们所求?可帝位不是礼物,是担子。一纸诏书下去,便是改元易制,废旧立新。官吏要换,法度要重订,宗庙要重建。每一步,都可能激起反弹。北境铁木真尚未完全臣服,西南诸蛮蠢蠢欲动,若因名分之争引动外患,谁来承担后果?”

李骁上前一步:“可正因为外患未平,才更需一个名正言顺的中枢!如今您虽掌实权,但各地仍称‘大帅’‘总督’,藩镇之间互不统属,调度迟缓。若有帝号,便可名正言顺节制诸将,整编兵马,设监察御史巡行天下。这才是真正安定之基!”

苏婉轻声道:“百姓不懂这些权谋。他们只知道,自从您来了,不再有人半夜被抓去充役;病了能进医馆,死了有人收殓;孩子能上学,老人有粥喝。他们把您当成了希望本身。若您一直不肯接下这份心意,他们会以为……是自己不够格,配不上这样的日子。”

李瑶走到巨图前,取下一根细针,轻轻挑动兖州位置的一枚铜钉。黄光闪了一下,随即转蓝。

“昨日闽东上报,有老农卖牛购纸,只为抄录您的《劝农书》带回村中宣讲。前日豫章,一群孩童在学堂墙上画了一幅像,说是‘明公骑白马,带我们打胜仗’。这些事不在战报里,也不在税册上,但它们真实存在。民心不是数据,可当它汇聚成潮,连最精密的推演也无法阻挡。”

李震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巡狩途中那些面孔:田埂上弯腰插秧的农夫,医馆门口抱着孩子跪谢的母亲,市集里高喊“明公仁政”的老塾师。他们不曾奢求富贵,只盼一日三餐、一家团聚。而他,正是他们眼中能守住这份安宁的人。

他睁开眼,目光扫过家人。

“我知道你们都想让我应下。”他声音低沉,“我也……动心了。”

众人屏息。

“可此事不能仓促。”他抬手制止李骁欲言的动作,“称帝不是个人荣辱,是立国之始。礼制如何定?年号如何选?宗庙社稷何处建?新朝官制是否沿用旧规?这些都需周全考量。更要紧的是,必须让天下人明白,这一朝不是为了李氏一家,而是为了千千万万曾被踩在泥里的百姓。”

苏婉点头:“那就让百姓参与进来。开议政堂,邀各州代表共商国是。不是您一个人定,是大家一起定。”

李瑶补充:“可通过报房征集民间意见。比如年号,可列出十个备选,由各地百姓投票择定。哪怕是不识字的,也能托人代投一票。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真正在乎他们的声音。”

李骁握拳:“若有人反对呢?”

“允许反对。”李瑶平静道,“只要不煽动暴乱,不勾结外敌,言论自由。真正的信心,不怕质疑。”

李毅依旧冷峻:“但防人之心不可无。劝进表中,已有三封笔迹相似,用词雷同,极可能是同一人代笔。另有两处地方,联署名单中有官吏强行拉拢平民署名。民心是真,可也有人想借机攀附。”

“那就查。”李震语气坚定,“凡弄虚作假者,不论官民,一律公示剔除。我们要的是真心,不是数字。”

他踱步至案前,拿起那封陇西血书,指尖摩挲着干涸的指印。

“等一个月。”他说,“这一个月,各地继续上报民意,中枢汇总分析。同时拟定建制草案,交由议政堂初审。若届时八成以上州郡仍持劝进之意,且无大规模反对之声,我……再做决断。”

无人再言。

李瑶取出一本新册,封皮素白,题曰《建制议程》。她翻开第一页,提笔写下第一条:“一、年号遴选办法:公开征名,百姓投票,三轮筛选。”

苏婉走回药典旁,重新执笔,在页脚添了一句:“医政纳入国策,列为立国之本。”

李骁站在厅中,双手紧握,像是要把这份沉重的责任攥进骨血里。

李毅悄然退至门外,从怀中取出一份密笺,展开后迅速浏览。上面记录着三处可疑劝进表的来源路径。他合上纸页,塞入袖中,转身走向暗部值房。

厅内烛火跳动,映照着墙上巨图。西北一角,一枚黄标悄然亮起,旋即被李瑶察觉。她快步上前,取下铜钉,换上新的标记——蓝色,代表可信民意。

她望着那一点蓝光,轻声自语:“不是我们选择了历史,是历史推着我们走。”

李震站在窗前,看着庭院中几个孩童围着一块石板吵闹。他们在争一道算术题的答案,一个小女孩踮脚指着公式,大声说:“这是公主教的算法,没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