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720章 人心向背,百姓的坚定支持

密信上的“启”字尚未褪去墨痕,李震已将它压在案角。他盯着沙盘上黑石坳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旗杆底部。李瑶站在一旁,正低声吩咐传令兵更换加密频段的指令,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迟疑的节奏。

就在这时,营外传来一阵低沉的喧哗。

起初只是零星人声,像是风掠过麦田的沙响,可不过片刻,那声音便如潮水般涌来,夹杂着脚步踏地的闷响与孩童的啼哭。李毅猛地抬头,手已按在刀柄上,几步跨到帐口掀帘而出。

李震紧随其后。

辕门外,旷野之上,人群自远而近,列成数队。有老者拄杖前行,肩头挑着麻袋,粗布衣襟被风掀起一角;妇人背着竹篓,里面堆满粗布与絮棉,怀中还抱着熟睡的婴孩;年轻汉子们赤着臂膀,扛着铁锄、木矛,甚至有人背了一整捆削尖的竹枪。他们脚上的草鞋大多磨破,露出沾泥的脚趾,可步伐却整齐得惊人。

“李公在上!”一名白发老者上前一步,双膝跪地,双手高举粮袋,“此乃三石粟米,家中老小省下半月口粮所集,愿助大军北征!”

身后数百人齐声应和:“愿助李公平乱!愿随李公定天下!”

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

李震怔在原地,胸口像是被什么撞了一下。他张了张嘴,竟没能立刻说出话来。

李毅迅速环视四周,目光如鹰扫过每一张面孔。他快步走向前排几人,逐一查验随身物品与身份凭证。一名少年从怀里掏出半块干饼,递给他看:“我娘说,当年疫病时,是李家医馆的人走村送药,我才活下来。如今我能走路了,就想来出份力。”

李毅接过那块饼,又翻看少年腰间挂着的木牌——上面刻着名字、籍贯,还有乡老联署的手印。

他转身快步回到李震身边,低声道:“皆有凭据,非临时拼凑。多数来自南线十三县,正是苏夫人推行医政之地。”

赵德也赶了过来,眉头皱得极深:“前番豪强煽动灾民作乱,险些酿祸。今日这般阵势,若其中有诈……”

“不是诈。”李瑶不知何时已走到人群边缘,手中拿着一份刚由书吏抄录的名册,“你看这些人的眼神。他们不求赏,不问官爵,只说‘还恩’‘报义’。一个被救活的孩子,一家免于流离的农户,十年积累的信任,比任何军令都牢靠。”

赵德沉默片刻,终是叹了口气:“是我多虑了。”

李震终于迈步向前。

他没有带卫队,也没有披甲,只穿着一件素色长袍,一步步走下台阶。风卷起他的衣摆,吹乱了鬓边几缕灰发。他在老者面前停下,弯腰扶起对方双臂,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

“老人家,您这礼,我受不起。”

老者仰头看着他,眼角沟壑纵横,嘴唇微颤:“李公若不受,便是看轻我们这些百姓。”

李震喉头一紧。

他松开手,转而面向全场,缓缓抬起双臂。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你们带来的,不只是粮食布匹,是心。”他说,“我李震起于微末,从未想过有一日能得万民相托。可今日站在这里,我才明白,所谓江山,不在城池,不在甲兵,而在你们这一袋粟、一尺布、一句真心话里。”

人群中有人开始抹泪,有人低头哽咽。

李震深吸一口气,提高声音:“从今往后,凡捐物者,记入《民助册》,立档存案,不日将在各县立碑铭功;凡愿参军者,编入辅军,统一操练,发放口粮,战后论功授田!”

话音落下,人群爆发出震天欢呼。

李瑶立即召来数名文吏,在帐前支起桌案,开始登记姓名与物资明细。一名青年递上铁锄时,红着脸说:“我没读过书,打不了大仗,但挖壕、运粮、修工事,我都行。”

“很好。”李瑶提笔记录,“明日辰时,到西校场报到。”

李毅则指挥士兵打开仓廪,设起三处粥棚,熬煮热粥分发给长途跋涉的民众。孩子们围在锅边,捧着陶碗小口啜饮,脸上终于有了血色。一位母亲拉着女儿走到李震面前,跪下磕头:“大夫救了我男人的命,我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好人该帮。”

李震亲手将她扶起,只说了一句:“你们来了,就是最大的支持。”

到了午后,支援的人群仍未散去。更多消息从四面八方传来:东阳镇百姓自发组织车队,正运送五百担稻谷北上;临河乡青壮连夜打造三百副担架,准备随军转运伤员;连偏远山里的猎户也派人送来二十张硬弓和整筐箭矢。

赵德坐在帐中,执笔拟写安民告示,写了几句又停住。他抬头看向李震:“如此民心,前所未有。若善加引导,不仅可补军需,更能成一股势。”

“势?”李震端坐主位,手中正翻阅刚整理好的《民助册》。

“人心之势。”赵德道,“昔日豪强造谣,说李氏苛政敛财,百姓将信将疑。如今亲眼所见,谁还会信那些鬼话?不如借此时机,让各地乡老具结联名书,呈递洛阳,明示归属之心。”

李瑶点头:“还可请几位老儒生执笔,写几篇文章,讲清楚李家做了什么,百姓又为何愿意追随。不必华丽,只要真实。”

李震听着,手指轻轻敲击桌面。他忽然想起昨夜收到密信前的情景——那时他还忧心前线补给不足,担心士气动摇,甚至怀疑情报网是否已被彻底渗透。可短短一日之间,局势竟因这最朴素的力量扭转。

他合上册子,目光沉定。

“那就做。”

“第一,所有捐赠物资,一律开具回执,加盖官印,归家后可凭此减免赋役一年;第二,辅军训练由李毅亲自督管,不得滥收一人,也不得拒一人于门外;第三——”他顿了顿,“让各州县医馆派出医师,随同返乡队伍同行,顺路为沿途村落巡诊施药。”

李瑶微微一怔:“父亲是要把这次支援,变成一次民心巡行?”

“正是。”李震道,“让他们回去时,不只是空着手说故事,而是带着药、带着人、带着实实在在的好处。等他们一村一镇传开,比千军万马更有威力。”

赵德抚须而笑:“此法妙极。既显仁政,又固根基,更能让观望者看清方向。”

李毅起身抱拳:“我即刻安排暗部随行护卫,确保医师安全。”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营地内外再度忙碌起来。登记仍在继续,热粥不断添火,新一批物资正被清点入库。李瑶坐在灯下核对名单,笔尖沙沙作响。李毅巡视外围,检查夜间值守安排。赵德则将初稿告示递给文书誊抄,准备明日张贴。

李震独自留在帐中,再次翻开《民助册》。第一页上写着第一个献粮者的姓名:陈六,南阳县柳塘村人,年六十八,务农为生。

他用指腹轻轻拂过那个名字。

帐外,月光洒在堆放的粮袋上,映出一片温黄。远处传来孩童哼唱的小调,不成曲调,却透着安心。

李瑶推帘进来,轻声说:“最后一车布匹已入库,共三百二十七匹,多数为妇人日夜织就。”

李震点头,没抬头。

“父亲。”她犹豫了一下,“我们一直说要建新朝,可到底什么是新朝?今天我好像明白了——不是换了龙椅,也不是改了年号,而是百姓敢把最后一口粮交出来,因为他们相信,你会替他们守住。”

李震终于抬眼。

他看着女儿,许久,只说了一句:“所以,我们不能输。”

外面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传令兵冲到帐前单膝跪地:“报!西南驿道发现一支百人队伍,自称来自渭源县,携三百石麦种及八十二名青壮,已在十里亭歇脚,预计明晨抵达!”

李震站起身,走到帐口。

夜风扑面,带着泥土与柴火的气息。

他望着漆黑的官道尽头,仿佛已看见那支队伍正踏月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