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683章 李瑶提议,设江南院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683章 李瑶提议,设江南院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天光刚亮,洛阳行宫东阁的窗纸透进一层青白。值夜的宦官悄悄撤下燃尽的蜡芯,新换上的烛火跳了两下,映得案前几人影子微微晃动。

李瑶坐在侧席,手里捏着一支细杆炭笔,面前摊开的是江南各州府的户籍简报。她没抬头,声音却清清楚楚传了出去:“昨夜医馆登记册送来了,共接诊三百六十七人,用药一百零三种,退热贴用去三成。”

李震靠在椅上,手指轻敲扶手,“这数字比预想的多。”

“因为以前没人管。”苏婉接过话,指尖点了点桌上另一份卷宗,“流民、贱籍、逃户,过去连药铺都不让他们进门。现在有了竹牌制度,谁也不能拦。”

李骁站在窗边,披甲未卸,刚从北营巡查回来。他听见母亲的话,转过身道:“可光有药不行。我在前线带兵,见过太多人明明能活,却死在不懂规矩上——不知道该先报疫,还是乱吃偏方。”

这话落下,屋里静了一瞬。

李瑶抬起眼,将炭笔轻轻搁在砚台边缘,“所以我想设江南院。”

众人目光聚来。她不慌不忙,抽出一张薄纸推到桌心:“这不是书院,也不是贡院。它是教人怎么做事的地方。”

赵德捻着胡须,眉头微皱:“江南文风鼎盛,私学林立,你另起炉灶,怕是要撞上墙。”

“正因私学太多,才要立个新规矩。”李瑶语气平稳,“他们教四书五经,我们教算术、农策、律法、医理。不考八股,只看实绩。三年毕业,直接补入地方吏员、工坊监造、军需调度。”

苏婉眼神一动,“你是想把新政的根扎进去?”

“不止是扎进去。”李瑶站起身,走到墙边挂的地图前,指尖落在苏州府的位置,“江南富庶,税赋占天下三成。可这些钱,大多进了士族田庄,百姓依旧吃糠咽菜。他们靠的是什么?是门第,是人脉,是一代代垄断学问的权力。”

她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我们要打破这个循环。让一个佃农的儿子,也能学会记账、懂水利、会查账簿,然后堂堂正正地当上县丞。”

李骁听得认真,忍不住问:“可他们会答应?那些读书人,最恨别人动他们的饭碗。”

“他们不会答应。”李瑶坦然承认,“但我不是去求他们答应的。我是去建一座院子,招一批学生,定一套规矩。只要朝廷支持,百姓愿意,它就能立住。”

李震一直没说话。这时他缓缓坐直,问道:“选址呢?师资呢?经费从哪出?”

“暂定苏州城外旧驿馆改建,地皮是官产,不动民间一寸土。”李瑶早有准备,“师资由洛阳国子监抽调革新派学者,再从各地招募通晓实务的技术吏员。第一年预算十万两银,可用盐税盈余先行垫付,三年内自给。”

赵德听着,脸色渐渐松动,“若真能做到不扰民、不夺利、不激变……倒是个稳妥的法子。”

“但难就难在‘不激变’。”崔嫣然终于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容忽视,“江南士族表面斯文,实则抱团极紧。去年科举增录寒门,尚且闹出罢考风波。如今你要办个专门抢他们饭碗的学院,恐怕不只是罢考这么简单。”

李瑶点头,“我知道。所以我不要他们的人,也不逼他们来。第一批招生,全从无籍流民、女户孤童、匠作子弟中选。每人发三个月口粮,包食宿,结业后统一分配差事。”

“那你这是在挖根。”赵德苦笑,“他们绝不会坐视。”

“那就让他们看见好处。”李瑶目光扫过众人,“等第一批学生出去做事,清账目、修堤坝、控物价,做出成绩来。百姓自然会说:原来不靠门第,也能当好官。到那时,连他们的子弟都会偷偷报名。”

苏婉轻轻拍了下桌子,“这招高。先立榜样,再引羡慕,最后逼他们低头。”

李震这才开口:“你说的这些,本质上不是办学,是在争人心。”

“是。”李瑶没有回避,“医馆救的是人的身子,江南院要救的是人的脑子。一个人病好了可以活十年,可要是他学会了怎么防病,能帮一千人少受苦。”

屋内一时安静。

烛火噼啪一声,火星溅落。

李骁忽然笑了,“爹,娘,你们还记得咱们刚穿过来那会儿吗?连米价都算不清,生怕说错话露馅。现在倒好,轮到我们教别人怎么活了。”

李震也露出一丝笑意,但很快又敛去。他看向地图上的苏州,“那里水网密布,消息传得快。你这一动,不出十日,整个南方便会震动。”

“我就是要它震动。”李瑶语气坚定,“风不起,浪不涌,旧船永远不会翻。”

赵德叹了口气,“可风太大,也容易翻自己。”

“所以我请父亲定个名分。”李瑶重新坐下,双手按在膝上,“让江南院归入朝廷体制,由户部备案,礼部监督。名义上隶属国子监,实际直属家族统筹。对外称‘新政讲习所’,对内叫‘江南院’。”

李震沉吟良久,终于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越快越好。”她说,“春闱刚过,落第举子正愁出路,流民也陆续返乡。这个节点,最容易聚人。”

苏婉插话:“我可以调拨一批防疫汤剂和基础药品作为入学赠礼,既能体现关怀,也能宣传卫生理念。”

李骁也道:“北营那边有几个受伤退役的老兵,识字懂阵法,不如送去当体能教官。也算给他们条出路。”

赵德点头,“若真要推行,我可联络几位江南籍的小吏,先做些暗访,摸清哪些家族最顽固,哪些人还能争取。”

崔嫣然静静听着,忽而说道:“我母亲家在吴县有些旧交,虽不算顶尖望族,但在文会上说得上话。若需要传递缓和之意,我可以试着走动。”

李瑶看了她一眼,微微颔首,“多谢。”

李震的目光仍在地图上停留。他的手指慢慢划过太湖轮廓,最终停在苏州府治所的位置。

“你可想好,一旦挂牌,就再也收不回来了。”他说。

“我想好了。”李瑶声音不高,却清晰无比,“这不是一步险棋,是迟早要走的路。医馆让我们看见民生之痛,江南院则是治本之策。我们可以慢,但不能停。”

李震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有了决断。

“准了。”

两个字落下,屋内气氛为之一松。

李瑶立刻取出一份早已拟好的奏稿草案,双手呈上,“这是我草拟的设立章程,请父亲过目。另附招生简章初稿、课程设置表、三年发展规划。”

李震接过,粗略翻看,眉头微动,“女子也可入学?”

“当然。”李瑶答得干脆,“苏家妹妹去年就在洛阳试点教村妇识字算账,效果很好。这次不仅收女子,还单设女舍,课程一样,待遇一样,结业后一样任用。”

苏婉嘴角微扬,眼中闪过赞许。

赵德却皱眉:“这可是捅马蜂窝的事。”

“那就让他们看看,女人不仅能绣花,还能管账、修渠、写诉状。”李瑶毫不退让,“我们既然要破旧立新,就不能留半步退路。”

李震没再质疑,只是指着其中一条问:“你说结业者优先补缺,那现有官员若被顶替,如何安抚?”

“不撤人,只空岗递补。”李瑶解释,“老官照常任职,但凡有出缺,一律优先录用江南院毕业生。三年之内,形成惯例,便无人敢反对。”

“聪明。”李震轻轻点头,“既不撕破脸,又能换血。”

他合上奏稿,抬眼看女儿,“你考虑得很周全。”

李瑶低头,“我只是不想让后来的人,再像我们当初那样,什么都得从头摸索。”

李震沉默片刻,终是提笔,在稿首批了四个字:**准予筹办**。

墨迹未干,他抬头道:“名字就叫‘江南院’,不必遮掩。但第一年,只招一百二十人,分两期。你亲自盯着。”

“是。”李瑶双手接过批文,指尖触到纸面时,微微一顿。

窗外传来更鼓声,已是辰时三刻。

苏婉起身整理袖口,“我去库房清点物资,今晚就得派人南下筹备。”

李骁说:“我也通知兵部,沿途驿站预留通行文书。”

赵德拱手:“老夫即刻起草几封私信,先稳住几个中间派。”

崔嫣然没有动,只是望着李瑶,轻声道:“你有没有想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你的,会是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