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648章 教育普及:成效初显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648章 教育普及:成效初显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清晨的露水还未散尽,木桌上那封按着十个红指印的联名信已被阳光晒得微干。李瑶没有动它,只是抬手将袖口轻轻压住一角,防止风掀翻纸页。她转身朝身后几名青年点头:“你们都听见了,百姓愿意试新犁,也想送孩子上学。现在,该你们上场了。”

几名青年站直了身子。他们是江南学院第一批结业的学生,有曾被拒于私塾之外的农家子,也有顶着“女子不识字”偏见熬出头的姑娘。此刻他们穿着统一的青布短衫,胸前别着刻有学号的铜牌,手里捧着油纸包好的教具与图册。

第一位上前的是陈砚,柳河村秀才之子,如今在农政司任见习吏员。他走到晒谷场中央的石墩前,展开一张绘有节气耕作流程的图板,声音平稳:“各位乡亲,我爹教书三十年,可他说,这张图比他念的《齐民要术》还管用。”

几个老农抱着手臂站在外围,有人冷笑:“又是讲什么‘科学种田’?咱们祖祖辈辈这么种,也没饿死。”

陈砚不恼,指着图上一处标记道:“王五叔,您家那块坡地,三月初七翻土,是不是觉得土太松,苗根扎不住?”

王五一愣:“你怎么知道?”

“因为那天您用了曲辕犁,但没算准墒情。”陈砚从怀中取出一个小竹筒,倒出几粒土渣,“这土捏不成团,说明缺水。早翻一天或晚两天,效果差一半。我们学堂里教的‘节气配土法’,就是帮您算这个。”

他当众演示如何用简易量尺测日照角度、判断最佳播种时间。围观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一名老汉蹲下身,照着图上的方法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喃喃道:“怪不得我家那片地年年收成不稳……原来是时候没掐准。”

第二位上场的是林氏,原是士族旁支不受待见的庶女,现为女子工坊记账员。她请出一位常遭夫家克扣家用的妇人,请她在众人面前核对账目。

“每月纺纱十五匹,每匹换钱八十文,共一千二百文。”林氏执笔写下,“你丈夫说家用开销九百文,给你剩三百。可我问过市集价目,油盐柴米加药费,最多六百五十文。剩下五百五十文,去了哪里?”

那妇人瞪大眼:“他说……说是杂耗。”

“杂耗不该超过一成。”林氏翻开账本,“这是复式记账法,收支分列,一笔不落。您若学会,以后家里每笔进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台下几位妇人立刻围上来,掏出随身带的小本子和炭笔。“姑娘,能不能教我们?”一人急切地问,“我家男人总说赚得少,可我看他衣裳月月新做……”

林氏点头:“明日就开始,村东头空屋改成了识字堂,每天辰时开课,不收钱。”

第三幕由李瑶亲自推动。她唤来张全,让他牵出自家耕牛。一名学子随即搬出拆解好的曲辕犁部件,在众人眼前熟练组装,讲解何处易损、如何保养、怎样调节深浅。

“这犁比旧式轻三斤,省一头牛力。”学子一边拧紧螺栓一边说,“学堂里专门练过百遍拆装,闭着眼都不会错。”

李瑶环视四周:“凡家中有孩童入学满一月者,可优先租赁此犁,免押金三个月。若连续两季亩产提升一成,官府补半价购入。”

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位老汉颤声问:“真能让娃去学堂?地里的活谁干?”

“十岁以上的娃,上午读书,下午回家帮忙。”李瑶答,“我们不要他们脱产,只要他们学会认字、算账、懂节气。将来犁坏了会修,租约敢骗人能查,粮价被人压也知道去哪告。”

话音未落,昨日那个送信的少年从村道狂奔而来,脸上通红:“李姑娘!隔壁李家湾、赵庄、刘屯的人都来了!他们带了横幅,说要合办识字班,请咱们的人去讲课!”

众人回头望去。远处尘土扬起,十几名村民拉着一条粗布横幅缓缓走来,上面墨迹未干,歪歪扭扭写着八个大字:“读书明理,种地增收”。

李瑶望着那条被风吹得猎猎作响的布条,久久未语。李毅悄然走近,低声道:“刚才巡了一圈,没发现可疑之人混入。那些人眼神不一样了,不是被煽动来的,是自己想来的。”

“以前我们破局靠查账、揭弊、立威。”李瑶轻声说,“现在他们开始自己找路了。”

日头渐高,晒谷场上已摆开三处教学点。孩童围坐一圈,在学子带领下齐声诵读新编的识字歌谣:“一亩地,三石粮,官租明,私弊亡;识得数,算得清,不怕欺,不受哄。”

声音稚嫩却整齐,顺着田埂飘向远处尚未开垦的荒坡。

一名中年农夫蹲在角落,盯着自己粗糙的手掌看了许久,忽然起身走向登记台:“我儿子七岁了,我想让他去识字堂。”

登记的学子抬头:“您确定?第一天就得交一本练习册工本费,十文钱。”

“我攒下了。”农夫从怀里摸出个小布包,一层层打开,露出几枚磨得发亮的铜钱,“昨夜听娃念那句‘不用卖孩子也能活’,我……睡不着。”

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我娘就是饿死的。她说,穷人家的孩子,识字不如识锄头。可我现在想试试,也许这一代,能换个活法。”

登记学子郑重记下名字,盖上红印。旁边另一名妇女抱着襁褓也要报名:“我也想学算账。我不想再被婆家说我‘连钱都数不清’。”

太阳升至中天,晒谷场上的活动仍未结束。两名学子开始示范如何用简易雨量计预测灌溉时机,引来一群老农围观请教。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踮脚摸着犁具上的齿轮,好奇地问:“这铁疙瘩,是谁画出样子的?”

“是我们学堂的先生。”学子笑着答,“他爹是个铁匠,他从小看打铁,后来进了学院,把老办法和新图纸合在一起,才做出这个。”

男孩眼睛亮了起来:“那我好好念书,以后也能造东西吗?”

“能。”学子拍拍他的肩,“只要你肯学。”

李瑶站在人群边缘,看着一个个名字被写进登记册,看着一张张布满风霜的脸露出思索的神情,看着孩子们争抢练习册时发出的笑声。

她伸手入袖,再次摸了摸那封联名信。纸面已被体温烘得微暖,边角处还沾着一点昨夜的露水痕迹。

这时,李毅快步走来,低声禀报:“三个村的联络人都已确认身份,无士族背景。他们带来的横幅是今早现写的,墨汁还没干透。”

李瑶点头,目光落在远处那条缓缓行进的耕牛背上。犁锋切入新土,翻出湿润的垄沟。牛背上坐着个穿粗布衣的小孩,手里举着一根草茎,正大声背诵刚学的节气口诀。

“春分种麦,清明施肥,谷雨插秧……”

声音断断续续,却一字不落地传了过来。

李瑶正欲迈步向前,忽见一名老妇拄着拐杖挤到登记台前,颤巍巍递出一张纸:“姑娘,这是我孙儿的名字。他爹死了,娘病着,没人教他。可我听人说,只要识字,官府就给饭吃,给活干……是真的吗?”

登记的学子接过纸条,认真读了一遍,抬头回答:“是真的。从今天起,只要是诚心来学的,一个都不会落下。”

老妇的眼泪一下子滚了下来。

李瑶静静看着那一幕,没有上前。

阳光照在晒谷场中央的油纸图板上,反射出一道细长的光斑,正好落在那本摊开的登记册上。册页翻动间,一只粗糙的手按住了最新一页,指尖微微发抖,却坚定地在“入学承诺”栏按下了一个清晰的红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