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549章 全国的教育:苏婉的梦想

晨光刚透出地平线,京畿第一所女子学堂的门匾在微亮中泛着浅灰。苏婉立于门前石阶,手中握着一本翻开的册子,页角有墨迹晕染的痕迹——那是昨夜李瑶派人连夜送来的《全国学塾统计录》。她未多看,只将册子合拢,交予身侧随行文书。

“记下。”她开口,“北方十六州,三百七十二所;南方五百一十四所。入学孩童总数,较去岁增三成。”

文书低头疾书,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细响。

学堂内已有诵读声传出,稚嫩嗓音齐整地念着:“人之初,性本善……”苏婉缓步穿过庭院,脚步轻稳。她停在一扇敞开的窗前,见十来个女孩围坐一圈,手中执笔,在粗糙的黄纸上一笔一画描摹“米”字。一名幼女手腕微颤,笔尖偏了方向,墨痕斜拖而出。她咬住下唇,正欲重写,却被一只手掌轻轻覆上手背。

“慢些。”苏婉低声说,“写字如切药,刀要稳,心要静。”

那孩子抬头,眼中含着怯意与惊喜交织的光。苏婉笑了笑,指尖从她手背移开,顺势抚过那张写满歪斜笔画的纸页。

“这纸上写的不是字。”她转身对身后列队的官员道,“是命。”

赵德站在人群前列,身披礼部侍郎官袍,袖口略有磨损,显是旧衣改裁。他上前一步,展开手中奏报:“启禀夫人,今春以来,各地上报新设村塾一百零三所,其中女子可入学者八十九处。已有四十七名女学生经考核录用为乡塾助教,分赴偏远村落授课。”

话音落下,有人轻咳两声。一名须发斑白的老儒从旁侧踱出,青布直裰洗得发白,胸前补丁叠着补丁。他目光直指苏婉:“夫人此举,可是要让天下妇人皆弃织机而执笔砚?”

苏婉未动。

老儒声音渐高:“古训有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令贫家女识字算账,岂非乱纲常、坏风俗?再者,百姓若都识了字,读了杂书,心思浮动,岂不生乱?”

四周乡绅模样的人彼此交换眼神,有的点头,有的低头不语。

苏婉却向前走了两步,伸手请他入座:“老先生读过多少书?”

老儒昂首:“四书五经,皆通其义。”

“那您可知,‘有教无类’出自何处?”

对方一顿。

“《论语·卫灵公》。”苏婉接道,“孔圣人收弟子,不论出身贵贱。樊迟乃农夫,曾问耕种之事,孔子未曾拒之,反悉心解答。今日我令农家女子识‘米’字,知粮价涨落,能核账防欺,有何不可?”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若知识只为权贵独享,则万民蒙昧,贪吏横行,灾疫来时无人识药方,饥荒起时无人懂储粮。这才是真正的乱源。”

众人默然。

一人小声道:“可女子终究要嫁人持家,读书何用?”

苏婉看向窗外,一群女孩正排队领取新课本。她们衣衫粗陋,有的鞋底开裂,却个个挺直脊背,双手捧书如奉珍宝。

“去年冬,冀州大雪封山,一产妇难产,村中无医。幸有一少女曾在学堂习过《基础医理简述》,依书中所述,以艾草温灸穴位,保母子平安。”她回身,“那少女,就是你们口中‘该在家织布’的人。”

她目光扫过全场:“她救的不只是两条命,是一个家的延续。你们说,读书何用?”

无人应答。

片刻后,一名年轻母亲抱着襁褓上前,跪地叩首:“我女儿昨日被录为村塾助教,月俸虽薄,却能贴补家用。她还说,将来要考医官。夫人……我们穷人家的孩子,终于有了出路。”

苏婉扶她起身,只说一句:“这不是恩赐,是你们应得的权利。”

赵德适时取出一份图卷,在场中铺展。纸上绘有九道颜色不同的脉络,纵横交错,贯穿南北。“此为李小姐所制《教育流通图》。”他指着几条红线,“沿江水路通畅之地,教材三日内可达;西北偏远州县,已设转运站二十处,由驿马接力递送。目前九成以上学堂已配发统一课本。”

苏婉点头:“明日我将呈递《全民教化奏疏》,请朝廷定策:凡适龄孩童,无论男女,皆须入学三年;地方官若敷衍塞责,视同怠政。”

话音未落,又有声音响起:“夫人志向高远,可百年积弊,岂是一纸文书能改?就算人人识字,就能国泰民安了吗?”

提问者是个中年文士,眉间深锁,语气并非挑衅,而是 genuine 的疑虑。

苏婉没有立即回答。她走出堂外,来到院中一方新立石碑前。碑面平整,刻着两行楷书:

**民智不开,则国运不兴;**

**女子不学,则万家偏枯。**

她抬手轻抚碑文,指尖掠过每一笔划的凹痕。

“我知道,单靠读书,不能立刻让荒田变良亩,不能一夜治好瘟疫,也不能让每个孩子吃饱穿暖。”她转过身,面对众人,“但我见过太多母亲抱着病儿奔波数十里求医,只因村里没人认得药名;见过农夫被奸商骗去半仓粮食,只因看不懂契约;见过女儿跪在祠堂前哭求父亲准她上学,却被斥为‘不安分’。”

她的声音沉了下来:“这些事,我都见过。所以我不信天命,只信人力。哪怕十年只能改变一村,百年只能唤醒一城,我也要做。”

她指向碑前一群学生:“你们看她们。她们现在写的每一个字,将来都会变成一句话——一句能救人的话,一句能护家的话,一句能让后代不再跪着活的话。”

孩子们不知何时已列队站好,齐声朗读碑文。声音清越,穿透晨雾,传向远处田野。

赵德悄然靠近,低声道:“士族那边还在暗中阻挠,有些地方已出现毁书、退学之事。”

“让他们毁。”苏婉平静地说,“书可以烧,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一个字,火就灭不了。”

“可民心易散难聚,若无长久之策……”

“那就建制度。”她打断他,“从课本到师资,从考核到任用,全部纳入官制。不让教育依附于个人善意,而要成为国家铁律。”

她望向远方。几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在田埂上,身影细小却坚定。其中一个回头挥手,笑容灿烂。

赵德看着她侧脸,忽然明白为何李震常说:“家中万事可托,唯教化一事,必由她亲掌。”

这时,一名差役匆匆跑进院子,手里捧着一封加急文书。他喘息着递上:“京中急报,礼部六位主事联名上书,称‘妇人干政,紊乱朝纲’,请撤女子学堂之令!”

周围空气骤然凝滞。

苏婉接过文书,未拆封,只用手指摩挲着火漆印的边缘。片刻后,她将其交还。

“不必拆。”她说,“你回去告诉他们,明天我会在紫宸殿当众宣读《全民教化奏疏》。若有异议,届时朝堂之上,一一回应。”

差役愣住:“可……他们说,若不撤令,便集体辞官。”

苏婉嘴角微扬,竟似笑了。

“那就辞。”她说,“但我要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一种东西,比官位更硬。”

她转身面向学堂大门,阳光正洒在“启智堂”三字匾额上。学生们已排好队,准备开始新的一课。一位女教师走上讲台,打开课本,清了清嗓子。

“今日第一课。”她朗声道,“我们学写自己的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