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543章 制度的完善:长远的规划

晨光初透窗纸,御前小殿内烛火未熄。李震坐在主位,手中那份《制度纲要》草案尚未落印,纸页边缘已被指尖摩挲出细微褶痕。苏婉立于窗畔,昨夜城楼所见的灯火仍在她眼中浮动,但此刻她只望着宫墙外渐次响起的市声——那是新政落地后最真实的回响。

“昨日百姓喊的是‘李家把天下还回来了’。”李瑶伏案执笔,笔尖在绢纸上划出沙沙轻响,“可若十年后有人问起这天下是谁的,答案不能只是感恩,得有法度撑着。”

她抬眼看向父亲:“《大晟律》第一条,我想定为‘民赋均平’。税赋按田产实数计征,官绅一体纳粮,不再依品级免役。这是根子上的事。”

李震缓缓点头。他记得穿越之初,曾在旧王朝账册里见过“优免折银”四字,一笔勾销千亩良田的赋税,而百里之外的农户却因欠缴三斗米被锁拿入狱。那种荒唐不能再重演。

“可地方豪强不会轻易放手。”苏婉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容回避,“他们靠的就是免税特权豢养私佃、操控粮价。一旦动了这块,必生反弹。”

“那就让他们反。”李毅站在殿角,声音低沉,“上月崔氏变卖田产南迁,动作不小。他们已在准备退路,与其等他们暗中搅局,不如逼出来,一次清干净。”

李瑶摇头:“清得了人,清不了惯性。今日我们能压住,百年后呢?一个县令若想贪墨,仍可谎报灾情、私减税额,百姓无处申告,只能忍着。这不是人的问题,是制度缺环。”

殿内一时静默。烛芯爆了个细小的火花,映得墙上影子微微一颤。

李震提笔,在草案空白处写下四个字:**官责可溯**。

“从今往后,每一笔赋税、每一次赈济、每一道政令,都要留档备案。州府存底,中枢备查,十年内不得销毁。谁经手,谁签字,出了问题,追到人头。”

他说完,将笔搁下,目光扫过三人:“整吏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清廉如水,而是让哪怕心存侥幸者,也不敢伸手。”

苏婉轻轻呼出一口气。她想到药堂里那些记账的女学生,每日一丝不苟地登记药材出入、诊疗人次。她们或许不懂政事,但已学会一件事——**凡事留痕**。

“那第二步呢?”她问。

“兴学。”李震答得干脆,“三年内,每州设一所公学堂,县设蒙馆,乡设识字点。教材由中枢统编,内容不限四书五经,还要有算术、农策、律法常识。孩子读完书,不只为考功名,更要懂自己的权利。”

李瑶补充:“我还建议设立‘学成验核制’。凡欲入仕者,无论出身,必先通过律法、实务两场考核。寒门子弟可免报名费,士族亦不得豁免。考官轮换抽调,试卷匿名封弥。”

李毅眉头微动:“你是想断了他们世袭荐举的路?”

“不止是断。”李瑶目光坚定,“是要让所有人明白,官位不是家传的器物,而是百姓托付的责任。你不配,就得下来。”

殿外传来更鼓声,已是辰时初刻。阳光斜照进来,落在李瑶摊开的图纸上——那是她亲手绘制的“政令流转图”,从中枢决策到地方执行,层层标注节点与监督口。

“最难的,是第三步。”她语气微沉,“边疆安定之后,如何防止军权坐大?北境铁木真虽已请和,但边军若长期握兵,迟早再生尾大不掉之患。”

李震早有思量:“我拟了一条——‘兵符分掌,将帅轮调’。虎符一分为三,皇帝持其一,兵部掌其二,战时合符发兵。将领每两年调换防区,不得久任一地。另设监察使随军巡查,直报中枢。”

李毅终于离了墙角,向前一步:“锦衣卫可担此任。”

“不全是。”李瑶摇头,“我想设一个新衙门——‘制度监理司’。”

众人皆望向她。

“它不归任何一人统领,由三方共治。”她逐一道来,“锦衣卫负责查政令是否被执行;御史台评判其是否合规;第三部分,是从各地女子学堂、公学堂推选出来的平民代表,他们不管条文,只看实效——比如一项减税令下了,百姓手里是不是真少交了钱?一所学堂建了,孩子有没有真的走进去读书?”

苏婉眼中闪过一丝震动。她听懂了女儿的深意——**权力必须被看见,才能被信任**。

“女子学堂每年选十人,专审涉及妇孺的政令。”苏婉接道,“她们不必懂律法辞章,只需如实上报民间反应。若一条政策让寡妇失田、幼女辍学,哪怕写得再冠冕堂皇,也该废止。”

李毅沉默良久,终于开口:“若如此,我愿交出部分监察权。”

他说这话时,手已离开刀柄。这些年他握得太紧,生怕一松,便有人趁虚而入。但现在他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靠一双眼睛盯住所有人,而是让制度本身长出眼睛。

“可这个司,谁来监督?”他追问,“今日它是利剑,明日会不会变成新的权柄?”

“三权互嵌。”李瑶早有准备,“任何重大政令推行前,必须经三方联署。锦衣卫查执行路径,御史评法理依据,平民代表出具实地反馈。缺一不可。若三方意见相左,则提交内阁复议,或交由‘民意听证会’公议。”

她取出一份名单:“第一批人选我已经圈定。两名锦衣卫副使,作风硬朗但不滥权;三位寒门御史,曾弹劾过旧士族贪腐;还有五位来自不同州郡的女监官候选人,最年轻的一位才十九岁,是去年女子学堂头名毕业,现在乡里教孩子们认字算账。”

李震看着那份名单,久久未语。他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时的模样——西装革履站在泥泞街头,面对乱世茫然无措。那时他只想活下去,后来想守住家人,再后来,想打出一片天地。如今站在这里,他想的却是:**如何让这片天地,不再依赖某一个人的存在,也能稳稳运转下去**。

“十年三步走。”他重新提起笔,在草案上写下规划,“头三年,整吏建制,肃清积弊;中三年,兴学强基,广开民智;后四年,固边拓产,休养生息。”

他顿了顿,又添一句:“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代明君,而是一套能让庸主也不至于亡国的制度。”

话音落下,殿内再无人言。李瑶继续修改条文,墨迹未干的字句在晨光中清晰可见:“凡官员任职满一年,须公开述职,接受上下级与民众评议……”

苏婉走到案前,轻轻放下一本册子——那是她主持编纂的《妇孺权益十六条》,刚刚完成终稿。她没说话,只是将册子摆在了《大晟律草案》旁边。

李毅则取下腰间令牌,递给身旁随从:“传令下去,尚衣监、内膳房、御药局三处,今后所有人事调动,必须经监理司备案核查。未经联署,不得上岗。”

随从接过令牌,转身离去。殿门开启又闭合,带进一阵微风,吹动案上纸页轻轻翻动。

李震凝视着眼前这三份并列的文书:一部律法,一份教育纲要,一个监督机制。它们像三根柱子,正一点点撑起一座新殿宇的骨架。

“接下来,”他缓缓开口,“该动那些还在观望的人了。”

李瑶抬头:“您打算怎么开局?”

“从税改开始。”他语气平静,“先在两州试点,公开丈量田亩,录入户籍档案。谁瞒报,一经查实,罚没三成田产,充作公学经费。同时宣布,凡举报属实者,赏银五两。”

苏婉轻声道:“会有人抵触。”

“我知道。”李震看着窗外,“但他们也会看到,有人因为举报拿到了赏银,有孩子因为新学制进了学堂,有农户因为公平税赋多留下半石米粮。人心,终究是往实在处走的。”

李瑶忽然想起什么,提笔在草案末尾加了一句:“本律自颁布之日起,十年内不得废止或大幅修订,违者视为动摇国本。”

她写完,抬头看向父亲。

李震没有立刻回应。他只是伸手,将三份文书并排摆正,用镇纸压好。阳光正好落在那行新写的字上:

**十年内不得废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