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535章 苏婉的教育:理念的传播

晨光刚透进窗棂,苏婉已站在学堂门口。她手中握着一封短笺,纸面微皱,是李震昨夜遣人送来的。上面只有一行字:“法始于教,你在做的事,比诏书更重。”她没有多看,将纸折好放入袖中,抬手整了整胸前的“学”字徽记。

门内,三十张粗木桌整齐排列,每张桌上摆着一方砚台、一支笔、一张白纸。几个女子低头坐着,手指紧攥衣角,目光不敢乱动。有年长些的妇人站在廊下不肯进去,嘴里念叨:“识字能当饭吃?还不如回去织布。”

苏婉没上前劝,也没出声。她走进堂中,取过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两个大字——“药方”。

“今日第一课,不讲诗书,也不背礼训。”她转身面对众人,“我们来算一剂药的分量。”

她从匣中取出几味干药材,一一摆在案上。“甘草三钱,黄连二钱半,茯苓四钱。若一人一日服两次,七日为一疗程,总共需多少?”

无人应答。角落里一个穿灰裙的小姑娘悄悄抬头,嘴唇微动,却不敢开口。

苏婉点了她:“你来说。”

女孩站起身,声音细如蚊呐:“三……加二点五,再加四,是一天的量,九点五钱。乘以七,是六十六钱半。”

“六十六钱半,也就是六两六钱半。”苏婉在黑板上写下算式,清晰利落,“若抓错一味,或多称半钱,病人可能呕吐不止;少了一钱,病又压不住。你们说,这字,认不认得?”

堂内静了下来。

那女孩眼眶忽然红了。她低声道:“我娘去年咳血,郎中写的方子,家里没人看得懂,抓药时多给了黄连,她当晚就吐了血。”

苏婉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肩:“现在你能看懂了。明天,你可以自己去抓药,不必求人。”

有人开始低头抄写黑板上的算式。另几个原本要走的女子也停下脚步,默默回到座位。

---

半个时辰后,苏婉领着三名已入学的女子走出学堂。她们穿着统一的素色布裙,步伐一致,穿过闹市街口。行人纷纷侧目。有老妪拄着拐杖拦路:“读书读傻了?哪家姑娘大白天抛头露面?”

苏婉停下,从怀中取出一架简易天平,放在路边石台上。“您孙女若是发热,药铺掌柜给她说‘柴胡三钱’,您知道是多重吗?”

老妇摇头。

“我来演示。”她将一小包药材放上托盘,指针倾斜。一名学生上前调整砝码,直到平衡。“这就是三钱。差一丝都不行。”

围观人群渐渐聚拢。一名年轻母亲牵着女儿挤进来:“我能试试吗?”

“当然。”苏婉让开位置。

那女子笨拙地操作着,手微微发抖,但最终把砝码放准了。她抬头看向女儿,声音发颤:“你会记得这个数吗?”

女孩用力点头:“我记得,是妈妈救奶奶用的那个数。”

人群中有叹息,也有低声议论。有人开始问报名的事。

---

午后,宫中传来消息,太后召见。

苏婉入内时,几位嫔妃正围坐说话,见她进来,声音戛然而止。一名戴金钗的妃子冷笑:“听说苏夫人近日忙着教女人写字,不知将来要不要开女科举?让妇人也去考状元?”

苏婉不接话,只向太后行礼,然后从布包中取出一本册子,双手奉上。

“这是学生抄写的《千字文》,每人一页,共三十页。最后这一页,是那个曾被退婚的女孩写的。”

太后翻开,字迹稚嫩,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末尾一行小字写着:“读了书,才知道自己不是累赘。”

殿内一时无声。

良久,太后轻声道:“你是想说,连宫里的女官,也该识字?”

“不只是识字。”苏婉平静回应,“是懂得如何做事。比如太医院每日发放药剂,若有女官能核对剂量,便可减少误配。再比如皇子幼时由乳母照料,若乳母识得基本医理,遇急症不至于束手等死。”

一名老嬷嬷低声插话:“可历来规矩,女子无才便是德。”

“那请问嬷嬷,”苏婉转头看向她,“若您的孙女染了风寒,您是要她跪着念佛,还是希望她能看懂药方,早点喝药?”

老嬷嬷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太后合上册子,递给身边掌事姑姑:“收好了。今后宫中遴选女官,凡愿学者,可轮流到外学堂旁听。不得阻拦。”

那妃子还想说什么,被太后一眼制止。

---

傍晚,苏婉回到学堂。夕阳斜照,最后一个学生还在院中练字。是个瘦弱的小女孩,约莫十岁,咳嗽了几声,墨迹在纸上晕开了一团。

苏婉走过去,脱下外袍给她披上。“冷了吧?”

女孩摇头,仍低头写。纸上歪歪扭扭写着三个字:王、小、丫。

“这是你的名字?”

“嗯。”她点点头,“以前没人教我写。爹说丫头片子,写了也没用。”

苏婉蹲下身,握住她的手,带着她一笔一划重新描了一遍。“现在有用。以后别人叫你王小丫,你知道那是你自己。”

女孩抬起头,眼睛亮亮的:“先生,明天还能来吗?”

“当然。”苏婉微笑,“明天我们学写‘家’字。你想不想,有一天能把这封信寄回家?”

女孩用力点头。

远处传来打更声。街上已有零星灯火亮起。有几户人家的窗内,隐约可见女子伏案执笔的身影。

---

李震在武英殿批完最后一份屯田奏报,听见内侍低声禀告:“女子学堂今日开课,三十余人到场,晚间仍有十余人在外借灯抄书。”

他放下笔,沉默片刻,提笔在《登基大典仪程》旁添了一行小字:“增设‘劝学礼’环节。”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主礼者,苏氏婉。”

---

太子深夜独坐东宫书房,面前摊着《大晟初律草案》。他反复看着其中一条:“凡适龄子女,不论男女,皆须入塾习字三年,违者罚其家长。”

他提笔,在边空白处写下批注:“教育不分男女,此乃新朝气象。”

搁笔时,窗外传来轻微响动。他抬头,见一名宫女正踮脚往檐下挂灯笼。那灯笼上,竟用细线绣着一个小小的“学”字。

他怔了一下,唤住她:“那灯是谁让你挂的?”

宫女回头,答得干脆:“我自己绣的。我想让我妹妹也能上学。”

太子没再问。他望着那盏灯,许久未动。

---

次日清晨,城南巷口又设了临时讲席。苏婉站在石台前,面前围了二十多人。这次不再是演示称药,而是讲解一口水井的清理方法。

“井底淤泥积久了会生疫病。”她指着图示,“每十日需清一次,三人一组,轮值登记。记录要用数字,不能靠嘴传,传错了,全街都可能拉肚子。”

一名汉子挠头:“这些还得写字?”

“写。”苏婉点头,“而且要会算。比如一家五口,每日用水两桶,整条巷三十户,一天共需六十桶。若井水不足,就得查漏或挖新渠。你不识数,怎么知道够不够?”

人群中有人嘀咕:“听着倒是实在。”

正说着,一名妇人匆匆跑来,手里捏着张纸条:“苏先生!我家男人昏过去了,郎中留了方子,可我不认识字,您快帮我看看!”

苏婉接过纸条,扫了一眼:“是‘钩藤三钱,煎汤服’。马上去抓药,别耽搁。”

那妇人转身就跑。片刻后,她的女儿追上来,喘着气问:“先生,我能从今天开始上学吗?我要学会看药方,我不想再听别人念了。”

苏婉拉着她的手,带她走到队伍前:“你现在就可以进来。第一个字,我们学‘救’。”

女孩咬着嘴唇,重重点头。

阳光洒在石阶上,照见地上一行新踩的脚印,深深浅浅,通向学堂大门。

苏婉站在门槛边,看着那扇敞开的门。

一只沾满尘土的小手缓缓抬起,指尖触到了门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