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491章 帝都的平静:战后的余波

风雪在北方渐远,洛阳主帐内的烛火终于不再随气流晃动。李震站在沙盘前,指尖还残留着方才触碰黑旗时的微颤。那面旗子如今稳稳立在敦煌以北,象征着幽州铁骑已踏上西行之路。他缓缓收回手,转身走出大帐,脚步沉稳,却带着连日未眠的滞重。

城楼上寒风扑面,他立于垛口,望向城内。白日里喧闹的街巷此刻安静下来,几处民宅灯火未熄,有妇人抱着孩子在门口踱步,哄着入睡。市集边的粥棚已被收起,但石阶上还留着昨夜施粥时洒落的痕迹,干涸成一片浅褐。战事暂歇,百姓不再扶老携幼奔逃,也不再挤在医馆外哀求药石。这份平静来得突然,却又显得格外轻。

身后传来脚步声,不疾不徐,踏在青砖上的节奏熟悉而温和。

“这么晚还不歇?”苏婉走近,手中提着一只半旧的药箱,边角包了层布,是她自己缝的。她将箱子放在一旁矮栏上,从袖中取出一碗汤水递过去,“刚熬的,趁热喝。”

李震接过碗,指尖感受到温热透过瓷壁传上来。他低头看着汤面微微荡开的涟漪,没说话。

“你盯了一整天沙盘。”她靠在墙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城下,“并州军败退,曹瑾残部溃散,该松一口气了。”

“是该松。”他终于开口,声音低而平,“可我总觉得,最难的不是打下一座城,而是守住它。”

苏婉轻轻点头,“你在想那些没露面的人?”

“不止。”他摇头,“朝中还有多少双眼睛在等我们犯错?民间又有多少人,只是因为眼下能吃饱饭,才肯信一句‘新政’?这种信任,经不起一次粮荒,也扛不住一场疫病。”

她静静听着,没有反驳。片刻后才道:“可我们救下了三千七百二十九个伤员,重建了六所医馆,发放过冬棉衣八千余件。孩子们能在街上跳绳,老人敢夜里出门走动——这些不是虚的。”

李震侧头看她。

“你说我们做的是对的吗?”他问。

“已经做了,就不必再问对错。”她语气依旧柔和,却透着不容动摇的坚定,“若每一步都要回头确认是否合乎天理人情,那路就走不动了。我们出发时就没想过全身而退,只想着别让身后的人再饿死一个冬天。”

这话让他沉默良久。

他想起初到此世时,一家人蜷缩在破庙里,靠野菜汤活命;想起第一次用空间里的种子种出高产麦穗时,全村人围在田埂上看的眼神;想起苏婉跪在泥地里为垂死孩童施针,十指冻裂仍不肯停。他们不是为了称王称帝而战,是为了不让那样的日子重演。

他低头喝了口汤,苦涩中带一丝甘味。

“你说得对。”他轻声道,“但我们不能让这份‘对’,变成明日的‘错’。”

两人并肩站着,不再言语。夜风吹动城头旌旗,猎猎作响。

远处钟楼敲过三更,城内最后一盏灯也熄了。就在此时,台阶上传来急促却不失克制的脚步声。

李瑶快步登楼,发梢沾了些夜露,呼吸略显急促,手中紧攥一封密函,封口火漆尚新。

“父亲。”她站定,声音清亮,“西域急报。”

李震接过信,拆开迅速扫视。苏婉也转过身,目光落在女儿脸上。

“李毅已于昨夜抵达玉门关外五十里处,镇北王亲率大军接应,两军完成对接。”李瑶语速平稳,字字清晰,“三百副重甲已移交使团,曲辕犁图纸被正式接纳,工匠当场拆解研究,并承诺三个月内试制百具。”

李震看完信纸,缓缓折起,收入袖中。

“镇北王说了什么?”

“回信只有八个字:‘信义不负,共诛逆贼。’”李瑶顿了顿,“他还下令全军运粮用车一律启用旧战车,说是要让将士记得这一仗为何而打。”

李震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多了几分清明。

盟约成了。不是靠权谋胁迫,也不是靠金银收买,而是靠着一件农具、一句承诺、一场共同的生死抉择。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配合,更是人心的转向。

“传令下去。”他转身面向城下,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加固洛阳防务,轮值守备不可松懈,但不必再征民夫。另,开放东市粮仓,按户发放三日口粮。”

李瑶记下,随即问:“理由写什么?庆功?”

“说是庆功。”他目光投向西北方向,仿佛能穿透夜幕,看见那支正在荒原上汇合的铁流,“也是提醒。”

“提醒什么?”她追问。

“提醒所有人。”他声音低沉下来,“太平,是从不肯自己来的。”

李瑶点头,立刻转身准备拟令。她脚步刚动,忽又停下。

“还有一事。”她回头,“李骁部昨夜扎营于张掖以东驿站,飞骑传讯称补给将尽,水源稀缺,但士卒无怨言,仍在推进。”

李震颔首,“告诉后勤司,调五百匹驮马,携带净水袋与干粮,沿河西走廊铺设补给点,务必在五日内接应上前线。”

“是。”

她离去后,苏婉轻声道:“你也该去睡了。”

“还不行。”他望着城外黑暗,“他们还在路上,我不能先歇。”

她没再说什么,只是将空碗收回药箱旁,顺手把披风搭在他肩上。动作轻缓,像多年前在医院值完夜班后,替同事盖上外套那样自然。

“你知道吗?”她忽然说,“今天有个老妇人拉着我的手哭,说她孙子能站起来走路了,多亏了新配的药。她说,以前朝廷打仗,百姓倒霉;现在你们打仗,百姓有指望。”

李震怔了一下。

“我不是要你听夸奖。”她笑了笑,“我是想说,只要做的事能让一个人少受点苦,那就值得坚持。”

远处天际泛出一丝灰白,晨光未起,但黑夜已退。

李瑶再次登楼,手中拿着刚拟好的政令文书,正要呈上,忽然听见城下传来一阵轻微骚动。

一名守城兵匆匆跑来,在楼梯口停下,抱拳禀报:“启禀大人,东市仓门外聚了不少百姓,说是听说要发粮,天没亮就来了,怕错过。”

李震走至城垛俯视,只见粮仓前已排起长队,男女老幼皆有,衣衫虽旧却整洁,无人推搡,也无喧哗。几个年轻力壮的主动站在外围,帮着维持秩序。

他看了一会儿,转身对李瑶说:“把政令改一下。”

“请示?”

“口粮照发,但加一句:凡参与修渠、清沟、建学堂者,可额外领取半月份额。名单由里正上报,三日后公示。”

李瑶迅速记下,“是要推动工赈结合?”

“嗯。”他点头,“不能让他们只等着施舍。要让他们知道,这太平,是大家一起挣来的。”

李瑶应声而去。

苏婉看了他一眼,“你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君主了。”

“我不是君主。”他纠正,“我是这个家的当家人,也是这片土地的守夜人。”

天边微光渐盛,第一缕阳光落在城头旗杆顶端,映出一道细长的金线。

李震仍立于原地,目光未移。苏婉轻轻握住他的手,掌心温热。

楼下,排队的百姓中有个孩子仰头问娘亲:“咱们真能一直这样过下去吗?”

妇人低头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他们还在做事,咱们就好好活着。”

话音落下时,李瑶正快步穿过广场,手中文书被风吹得微微翻动。她走向官署大门,脚步坚定。

阳光铺满石阶,照在她手中的笔尖上,一点寒光闪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