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44章 第一次丰收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44章 第一次丰收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快马如箭般在寨门前戛然勒住,扬起一片尘土。马背上的传信人还未下鞍,李震已从祠堂侧门快步走出。他并未迎上前去,目光落在那人肩头沾着的泥点上——那半干的黄土,显然来自西山道。传信人急忙递上布条,李震伸手接过,只匆匆扫了一眼便将其收进袖中。他转身时,脚步不停,声音沉稳而有力地传向身后:“去田里,叫李骁带人查西南埂。”此时,微风轻拂,祠堂前的旗帜微微飘动,似乎也在传递着一种紧张的气息。

李骁正蹲在土豆地边,眉头微皱,指尖轻轻捏起一片发黄的叶子。叶背有暗斑,边缘卷曲,土表潮湿,几株靠近沟渠的植株根部已现腐痕。他心中隐隐担忧,拨开藤蔓,挖出半块块茎,只见表皮溃烂,指头一碰便落下黑屑。他抬头,见李震走来,赶忙起身道:“西南角三垄,病了。”李震看着那片病田,脸色凝重,蹲下用手拨了拨土,心中暗自思索:湿气重,排水不畅。他站起身,朝不远处喊道:“苏婉!”

苏婉提着布包,脚步轻快地快步走来。她蹲下仔细查看病株,又掰开两块腐薯,凑近嗅了嗅,再用指腹捻了捻病斑。她站起身,神情严肃地对李震道:“晚疫病,湿热所致。若不控,半月内可毁半田。”她转向李骁,语气坚定地说:“立刻带人割除病株,深埋三尺,不得喂牲口。”又对随行的妇人说:“取草木灰,每筐加两勺石灰,从田埂开始撒,先西南,后顺风向推。”

李骁皱了皱眉,担忧地说:“灰不够。”苏婉语气不容迟疑:“灶灰全掏,鸡圈底土也用。明日我再配药水喷洒。”李震点头,目光坚定:“按她说的办。”他看向远处观望的流民,提高声音:“谁参与除病,记工加一成。”人群中开始窃窃私语,随后渐渐散去,大家都带着一丝期待和干劲。

李震站在田头,望着那一片被割去藤蔓的空垄。风从西边来,带着湿土味,吹在他的脸上,让他感到一丝凉意。苏婉蹲在病土旁,认真地用炭笔在纸上记下:“病区呈扇形,西南始发,顺风延展。”她撕下一页,递给李瑶。李瑶接过,翻开工分台账,在边角空白处写下“疫病记录”,又用红笔圈出西南三垄,标注“隔离,工分双计”。她合上本子,抬头问:“留种地可保?”苏婉回答:“已移至北坡高处,那边通风,土燥。”

五日后,病势止住。新叶泛绿,藤蔓重展,田野间弥漫着一股生机。李震亲自带人疏通沟渠,将主排水道加深一尺。李骁率人日夜轮守,见湿土即铲,见病株即除。第七日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李瑶清点工分,宣布:“除病有功者,每户加粮半斗。”

开挖那日,天刚亮,东方泛起鱼肚白。李忠第一个下地,他满怀期待地将铁锹插进土里,一铲下去,泥土松软,薯藤根部一抖,一串土块随之翻出。他心跳加速,蹲下扒开浮土,手指触到一个浑圆的硬物。他小心翼翼地慢慢抠出,捧在手里——足有孩童拳头大,表皮粗糙,土黄色,带着新泥的湿气。他愣住,喉咙动了动,眼中满是惊喜,忽然大喊:“出薯了!大的!”

声音在田埂上炸开。众人围拢过来,七手八脚挖开周边。一串、两串、三串……泥土翻飞,块茎滚落,大小不一,最小的如鸡蛋,最大的竟比碗口还粗。有人掰开一个,断面洁白,汁液微渗,带着生薯特有的清气。一个老妇颤声问:“这……这能吃?”苏婉接过,拿刀切下一角,放入口中嚼了嚼,肯定地说:“微涩,但无毒。蒸熟即去涩味。”

李忠捧着那颗大薯,手微微发抖。他抬头看李震,眼中满是渴望:“一亩能出多少?”李瑶翻开测算本,自信地说:“按此势,亩产千斤不止。五亩归农田,至少收五千斤。”人群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欢呼声。有人跳起来,有人抱住同伴,有人跪在地里抓着土嚎啕大哭。一个曾为流寇的年轻人抱着一筐土豆,跪在田头,额头抵地,肩膀剧烈抖动,心中满是感慨和感恩。

李震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欣慰,没有说话。他接过李瑶递来的台账,翻到分配页,略作思索,提笔写下:“三三制——三成留种,三成晒干入库,三成当场蒸煮分食,余一成奖病田除治者。”李骁皱眉,担忧地说:“现在就分?有人怕是连夜扛走。”李震冷静地说:“分,但由公家统煮。谁想吃,排队领,一人一碗,不限量。”

消息传开,全寨沸腾。妇人取锅,男人劈柴,孩童搬来石板当桌。苏婉亲自监灶,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厚片,与嫩玉米磨浆混合,调成糊状,上锅蒸制。炊烟升腾,香气弥漫在整个寨子上空,让人垂涎欲滴。

第一锅出笼时,苏婉端着木盘,走到李震面前。李震摇手,微笑着说:“你先吃。”苏婉点头,夹起一块送入口中。微甜,软糯,玉米的香气中和了土豆的土腥。她咽下,抬头,眼中满是喜悦:“能饱。”李震接过碗,吃了一块,又递给李骁。李骁咬了一口,没说话,转身走向角落——那里坐着几个伤员,是上月守寨时负伤的。他蹲下,把碗塞给其中一人,真诚地说:“你吃。”那人摇头:“你吃。”李骁说:“我吃了。这锅,是你的。”伤员接过,手抖着,咬了一口,眼泪突然滚下来,心中满是感动。

李瑶站在灶边,见人越来越多,便提笔在台账上记:“首餐,供两千三百人,耗薯八百斤,余量足。”她抬头,见李忠还站在田头,怀里抱着那颗大薯,一动不动。她走过去,轻声说:“该入库了。”李忠低头看着薯,眼中闪过一丝哀伤,忽然说:“我儿死那年,饿的。啃树皮,啃到吐血。”他顿了顿,眼中又燃起希望:“这东西……真能活人?”李瑶坚定地说:“能。明年种十亩,后年种百亩。”李忠没再说话,只是把薯轻轻放进竹筐,又用手抚平表面的浮土,像安放一件圣物,心中满是敬畏。

蒸锅不停,一笼接一笼。老人孩子排成长队,碗递过去,盛满,捧着走开。有人边走边吃,烫得直哈气也不放下。一个老农蹲在祠堂前,吃完最后一口,把碗放在地上,忽然跪下,双手抓起一把土,贴在脸上,嘴唇微动,像是在亲吻,心中满是对土地和食物的感激。

李瑶记下:“首餐毕,无争无抢,秩序井然。”苏婉走到李震身边,轻声说:“留种的挑好了,最大的三百颗,存地窖,铺干草。”李震问:“晒场腾出来了吗?”苏婉回答:“腾了。李骁带人铺了竹席,日晒夜收,防潮。”李震点头:“磨粉机明日组装,先试一批。”李瑶递上新台账:“工分结算已清,除病、垦荒、护田三类,共奖粮三百二十斤,午后发放。”

李震接过,翻开,见每户名下皆有明细,红笔勾画,清晰无误。他合上本子,走向晒场。此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晒场上,薯块铺在竹席上,经日晒后表皮皱缩,水分渐失。李骁蹲在边上,用木棍拨动,检查干燥程度。见李震来,他起身:“照你说的,晒三日,再磨粉。”李震问:“磨坊呢?”李骁回答:“李瑶画了图,赵武带人搭架子,明日可装。”李震蹲下,抓起一把干薯片,捏了捏,发出脆响。他抬头:“等粉一出,先做饼,加盐,分给伤员。”李骁应道:“好。”

李忠走来,手里捧着一颗留种种薯,眼中满是虔诚:“这颗最大,我……想供在祠堂。”李震看了他一眼,认真地说:“祠堂供祖宗,不供物。”李忠声音低,带着一丝执着:“不是供它。是供它带来的命。”李震沉默片刻,点头:“可。”

当晚,全寨聚于祠堂前。火堆燃起,火光映照着人们的脸庞,充满了喜悦和温暖。苏婉端出第一锅土豆粉饼,焦黄酥脆,香气扑鼻。李震拿起一块,掰成两半,一半给苏婉,一半递给李忠。李忠没接,而是从怀里掏出那颗种薯,放在香案前。他跪下,磕了一个头,心中满是感恩。

众人静默。李瑶低头,在台账末页写下:“十月十五,薯成,首收五千三百斤,除耗,实储四千一百斤。全寨饱食,无一人饥。”苏婉站在火堆旁,看着老农王五蹲在土里,双手捧土,嘴唇轻触,心中满是感慨。她没说话,只是将手中最后一块饼递给身边的孩子。李骁站在角落,手按刀柄,目光警惕地扫过人群。那些曾为流寇的人,如今低头吃饼,脸上有笑,有泪,有长久未见的安宁。

李震站在祠堂门前,望着晒场上的薯堆。月光下,竹席泛白,干薯如金粒铺陈。他转身,对李瑶说:“明日,开仓放粮,按工分领。”李瑶点头,翻开本子记下。苏婉走来,低声说:“我想试种一批早熟麦,用空间里的种子。”李震思索片刻,说:“等粉磨出来再说。先让人吃饱。”她点头,没再说话,心中却充满了期待。

夜深,月光洒在窗户上。李瑶在灯下核算账目,神情专注。最后一行写完,她合上台账,抬头看向窗外。沼气池的火苗静静燃烧,蓝中带红,跳动平稳。她盯着看了片刻,忽然察觉袖中校徽微微发烫。她不动声色,只将手缩进袖口,指尖触到那枚金属徽章——它正持续升温,像一块烧红的铁片。火苗突然一颤,由蓝转白,随即熄灭,寂静的夜中,似乎隐藏着未知的秘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