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348章 民心聚,国运昌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348章 民心聚,国运昌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天启元年正月十六,晨光斜照进政事殿的窗棂,李震立于主案前,手中握着一卷尚未展开的竹简。殿外传来脚步声,轻而急促,是李瑶。

她步入殿中,手中捧着一册新录的簿册,封皮上写着“民情初录”四字,墨迹未干。她将册子轻轻放在案上,开口道:“昨夜百姓散去前,有人在城门口写下‘官听人话,人守官法’八字,今晨已有孩童在旁描摹。”

李震未应,只将手中竹简放下,目光落在那册子上。他记得昨日定鼎大典上,十万百姓齐声高呼“万岁”,声浪如潮,直冲云霄。可那一声声“万岁”之后呢?若无回应,终成空响。

他抬眼看向李瑶:“民心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今日起,设‘民意听证会’,每月初一,皇城外开议,百姓可自由陈情。”

李瑶略一怔:“百官恐有异议。”

“我知道。”李震声音平稳,“但他们昨日也听见了那声‘万岁’。既然百姓肯喊,我们就得听。”

消息传开,朝中果然波澜起伏。赵德在朝会上进言:“百姓淳朴,然识见有限,若放言无忌,恐有奸猾之徒借机生事,扰乱纲纪。”

李震坐在主位,未动怒,只问:“你可曾听百姓真正说过什么?”

赵德语塞。

李震站起身,缓步走下台阶:“我昨夜巡城,见一老农蹲在坊门边,用碎砖头在地上画田亩图,教孙子算税赋。他算得比户部还细。这样的人,会乱纲纪?还是怕我们听真话?”

殿中无人再言。

初一清晨,皇城外已聚起数百人。青石阶前摆了一张木桌,一张高凳,无仪仗,无鼓乐。李震着常服而来,未带禁军,只李瑶随行记录。

百姓起初迟疑,站在远处观望。有孩童好奇靠近,被大人拉回。一名老吏站在角落冷笑:“这等做派,能成什么事?”

就在此时,一人从人群走出。

他五十上下,粗布短衣,脚上草鞋磨破了边,手里攥着一卷发黄的田契。李震认得他,是陈留来的赵三,归籍农户,分得五亩薄田。

“你上来。”李震招手。

赵三犹豫片刻,还是走上前,在高凳上坐下。他手心出汗,田契捏得皱了角。

“说吧,什么事?”李震坐在他对面,像邻里拉话。

“税……税是轻了。”赵三声音发紧,“可县里小吏还收钱,说是‘纸墨钱’,每户三文。还有‘灯油费’,冬日巡更,摊派到户。”

“可有凭证?”

“哪来的凭证?他们说了就算。”

李震转头:“李瑶。”

李瑶立即提笔记录,字迹清晰。

“还有呢?”李震又问。

“村学建了,好。可教书先生每月只来三天,其余时候锁门。孩子们在门外趴着看,看得眼睛都红了。”

李震点头,未打断。

赵三说完,手还在抖。他以为会惹祸,低着头不敢看人。

李震却站起身,向他拱手一礼。

全场哗然。

“你说的是实情,我谢你直言。”李震声音不高,却传遍全场,“从今日起,凡以‘纸墨钱’‘灯油费’等名目加征者,一经查实,革职永不录用。御史台三日内彻查三十六州,有瞒报者,同罪。”

话音落,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

有人拍手,有人抹泪,一个老妇人拉着身边少年:“听见没?以后没人敢白拿咱们的东西了!”

李震回到木桌后,正要宣布下一位,又见一人缓步上前。

是名妇人,三十出头,蓝布包头,衣袖磨得发白。她怀里抱着个布包,像是怕弄丢。

“你叫什么?”李震问。

“柳娘,城南织坊的。”她声音轻,却稳,“我丈夫死在乱军里,留下这孩子。”她掀开布包一角,露出一张熟睡的小脸。

“我日织八时辰,工坊管两顿饭。可孩子没人看,只能锁在家里,喂点米汤。前些日子,他爬到灶台边,烫了手……”

她说着,眼圈红了,却没哭。

“我来,是想问一声——能不能在坊里设个托幼的地方?我们出钱,官家给个屋子就行。”

殿角传来一声冷哼:“此等琐事,也值得上朝堂议论?”

说话的是位老臣,眉头紧锁。

李震未理他,只问柳娘:“若设托幼所,你愿每月出几文?”

“三文足矣。”柳娘答得干脆,“我们自己管饭,轮流照看,只要有个遮风挡雨的地儿。”

李震转头:“李瑶。”

“已记下。”李瑶翻动玉简,“可先在青州、洛阳、安平三州试点,由工造司改建闲置坊屋,三月内推行。”

李震点头:“准。”

柳娘怔住,随即双膝一弯,就要下跪。

李震伸手扶住:“不必。你是来提建议的,不是来谢恩的。”

她站稳,从怀中取出一块粗布绣的牌子,递上:“这是织坊姐妹们一起做的,写着‘官听民声’。”

李震接过,布面粗糙,针脚歪斜,却一针一线都认真。

他将牌子放在案头,正对阳光。

听证会持续到午后,陆续有百姓上台。有人说井水浑浊,盼配净水器;有人讲村路泥泞,望修石板;还有老匠人提议,官府可设“技工讲堂”,教年轻人修械器。

李瑶一一记录,玉简光纹流转不息。

李震始终坐在木桌后,听得极认真。有人说话结巴,他便等;有人情绪激动,他便缓声安抚。没有打断,没有训斥,只有回应。

日影西斜,人群渐散。临走时,一名少年蹲下,在青石板上刻了两个字——“真话”。

李瑶收起玉简,低声对李震说:“今日共收民情四十七件,可立即推行者十九项,需调研者二十八项。百姓所求,多是小事,却件件关乎生计。”

李震望着空下来的木桌,良久未语。

回宫后,他未入寝殿,径直走向政事殿。案上已摆好“民情录”首卷,李瑶正整理后续流程。

“听证会不能只办一次。”李震说,“要成常制。百姓提了,我们就要办。办不了的,也要回个话。”

“若有人提无理之求呢?”

“那就当堂辩。官民共议,是非自有公论。”

李瑶点头,正要退下,忽听殿外传来喧哗。

一名小吏急步进来,手中捧着一块木牌:“启禀陛下,城门口新立了一块牌子,不知谁写的。”

李震起身:“写什么?”

“写的是——‘官不欺我,我不瞒官’。”

李震接过木牌,字迹粗拙,却有力。他轻轻抚过那行字,转身放于主案正中。

李瑶站在侧旁,见他凝视那木牌,目光深沉。

“明日召集户部、工造司、御史台。”李震开口,“先把‘纸墨钱’这事办了。三十六州,一个都不能漏。”

“是。”

“还有,托幼所的选址,让地方官报上来,我们亲自审。”

“明白。”

李震坐回主位,手指轻叩案角。窗外暮色渐浓,灯火次第亮起。

李瑶正要退出,忽听他低声道:“从前打仗,靠的是谋略、兵马、城池。现在才知道,最要紧的,是这‘真话’二字。”

她停步,未答,只将手中玉简抱得更稳。

殿内烛火微晃,映着案上那块粗布牌子,也映着刚合上的“民情录”。

李震翻开下一页空白竹简,提笔欲书,笔尖悬在半空,迟迟未落。

窗外,一阵风穿过廊柱,吹动檐角铜铃,叮当一声。

他握笔的手微微一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