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 第161章 医馆新誉传四方

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161章 医馆新誉传四方

作者:书香ok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14:06:05

蓝裙少女的手指松开药箱提手,木案发出轻响。苏婉未抬头,只将手中银针收入瓷瓶,转身掀开里间帘帐。一名老农躺在竹榻上,额头覆着湿布,呼吸粗重,唇色发紫。其子跪在门边,双手交叠压在额前,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三日未进食,痢下如注,脉沉数。”苏婉低声对身旁崔明柔道,“取温盐汤一碗,加黄连素两粒,分四次服。”她掀开老农眼皮,瞳孔略有涣散,又命人取来口服补液盐,亲自调匀水温,一勺一勺喂入其口。

崔明柔执笔记录:辰时三刻,榆县人张五,年六十七,重症痢疾,神昏肢冷。施以补液、清热解毒方,辅以针刺足三里、合谷。观其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湿热下注。

第一夜,老农数次昏厥,苏婉守至五更。第二日清晨,排泄物转稠,神志稍清。第三日午时,老农睁眼,唤出儿子名字。消息传开时,村塾外已聚起十余人,皆为闻讯而来者,有携幼童者,有扶病母者,皆立于门外石阶之下,不敢擅入。

苏婉走出门,人群齐齐低头。一名妇人捧出半袋糙米,颤声道:“我儿昨夜腹痛,听人说这边能治……不敢白求,这点粮,算药钱。”

苏婉接过,交予崔明柔登记入册,只道:“先看人,再谈其他。”

消息如风过野。宁远堡通往第七村的小道上,晨雾未散,已有三五成群的百姓沿路而行。有人背着药篓,有人用门板抬着病人,脚步缓慢却坚定。第七村村口石碑旁,一名老者拄杖坐下,从怀中掏出干粮,掰开一半递给同行少年:“听说这边女子也能行医?莫不是哄人?”

少年望着远处医馆门前飘动的白布帘,道:“昨夜我叔父通宵排队,今早才挂上号。他说,那女医官不收钱,只问病史,开方极准。”

医馆内,药材柜已空出三格。苏婉翻看库存簿,金银花、黄芩、黄连皆告急。崔明柔报:“昨日收治二十七人,今日已逾四十,照此下去,三日之内,药材将尽。”

李瑶踏入门时,正见苏婉在院中查看一口陶缸。缸内温水恒定,几株嫩苗自沙土中探出,叶尖微颤。苏婉伸手轻触叶片,道:“这是空间温棚育的第二批黄芩,再七日可采。今夜再种一棚金银花。”

李瑶点头,将手中纸册递上:“《首例跨县救治实录》已整理完毕,直报司可据此刊发《旬报》。”

苏婉接过,翻至末页,见崔明柔以工整小楷写道:患者张五,经三日救治,热退痢止,今日已能进食稀粥。医者所用之法,非祖传秘方,乃依病症配药,重补液、防脱水,辅以现代药理。凡同类病症,皆可依此法施治。

“就用这个。”苏婉合上册子,“不必夸大,只说事实。”

当夜,直报司密探携数十份《青牛医馆旬报》潜出县城。三日后,宁远、榆县、平阳三县交界处的茶肆、渡口、集市,皆出现张贴的白纸告示。其上列有五则治愈病例,附病症描述、用药清单及患者姓名住址,末尾印有医馆签章。另附防疫十要:饮水必煮、饭前洗手、粪秽远离水源、病患隔离七日等。

流言随之而起。有说医馆暗中投毒,专收贫民试药;有说苏婉乃巫女转世,银针可摄魂;更有士族门客散布:“百人聚于一地,疫气自生,不出十日,必有大疫。”

李瑶在县衙密室展开地图,指尖划过三县边界。她唤来直报司主事,命道:“将《旬报》加倍印发,每份背面加印‘疫气说’谣言全文,再于旁侧批注:‘此言若真,则宁远堡三日来抬走之三十七名康复者,皆应复病。今查无一例复发。’”

主事领命而去。次日,新一批《旬报》出现在各村村口。百姓围聚观看,有人指着批注念出声:“三十七人皆活,谣言不攻自破。”围观者渐散,有人将告示揭下,带回家中贴于墙上。

药材危机仍未解。苏婉率崔明柔和三名医助,在后院连建三座温棚。棚内以石砌槽,填入改良土,每日以空间恒温水浇灌。金银花苗在第七夜开出第一朵黄白小花,花瓣蜷曲,香气清淡。苏婉摘下,放入瓷皿,命人烘干制样。

“这批花可入药。”她对崔明柔道,“明日分装十包,随方赠予重症患者。”

消息传出,求医者更众。第五日清晨,村口小道已排起长队,蜿蜒数百步。有邻县郎中混迹其中,袖中藏纸笔,偷录药方。被崔明柔察觉,报与苏婉。苏婉未加阻拦,只命人多备一份《旬报》,置于诊室门外:“若有疑问,可取此册参详。”

李瑶立于村塾屋顶,望见长队如线,蜿蜒入林。她唤来直报司密探,问:“三县之内,已有多少人传抄药方?”

“平阳已有七村自行熬制黄芩汤,宁远两镇设临时药棚,皆依《旬报》所载之法。”

李瑶下屋,走入静室。她摊开《劝学所章程》,翻至医助科条目,又取出《救治实录》,对照学员名册。良久,她提笔写下:“医助科现有学员二十一人,其中九人已能独立问诊,七人可施针配药。若以三人一组,外派巡诊,可覆盖三县交界十二村。”

她携册入县衙,求见李震。

李震正在批阅田册。李瑶将沙盘置于案上,以小石标记三县交界处的村落:“此处设流动医棚,每旬由苏婉率骨干巡诊一次,其余时间由本地医助驻守。药材由温棚统一供应,药方依《旬报》标准化。一年后,择要地建固定医馆。”

李震凝视沙盘,手指缓缓划过几处标记:“若设医棚,需防士族阻挠。他们不会坐视新政之手伸入邻县。”

“正因如此,才要快。”李瑶道,“百姓已自发前来,民心已动。若我们不接,反失良机。且医助皆出自寒门,无宗族牵连,外派无碍。”

李震沉默片刻,问:“所需人力、药材,可支应?”

“人力有劝学所储备,药材已实现部分自产。若启用空间系统‘药材培育模块’,产量可再增三倍。”

李震终于点头:“准。”

当夜,苏婉在医馆清点药箱。二十一只粗布箱整齐排列,每箱内置银针、药剪、三日用量的黄连素与补液盐,另附一本《简易诊疗手册》。手册由李瑶亲自编纂,图文并茂,列常见病症处理法。

“明日出发的七人,今晚留下。”苏婉道,“我再讲一遍脱水识别与补液剂量。”

崔明柔站在箱前,逐一检查。她打开一只药箱,取出针包,发现其中一枚银针略有弯曲。她取出磨石,低头轻磨。针尖在灯下泛出微光,她吹去碎屑,重新包好。

李瑶走入医馆时,见苏婉正在示范如何用布条为患儿固定腹部。她未打扰,只立于门侧,取出随身册子,记下:“四月廿八,首批七名医助完成培训,明日赴宁远三村设流动医棚。患者等候时间由平均两日缩短至半日。谣言传播率下降六成。”

她合上册子,望向门外。夜风拂过温棚,金银花的香气淡淡飘来。一名刚下课的医助抱着药箱走出,脚步急促,箱角撞上门框,发出轻响。她停下,伸手扶正,继续前行。

李瑶转身走向县衙。直报司密探在途中拦下她,递上一封密报。她展开,见是宁远方向传来:有两名外县郎中在茶肆议论,称“青牛医法,实乃奇技淫巧,然疗效确凿,不可不学”。

她将密报收入袖中,步履未停。

三日后,平阳县城外,一名老妇携孙排队三日,终得入棚问诊。医助查验后,诊断为风寒发热,开方黄芩汤加生姜。老妇接过药包,问:“这药……真不要钱?”

医助点头:“新政医助,不收诊金,药费减免七成。”

老妇眼眶发红,抱着孙子跪下磕头。医助急忙扶起,药箱滑落,箱盖弹开,几包草药散在泥地上。她蹲下拾起,用袖口擦去泥土,重新包好。

同一日,榆县县衙内,一名主簿将《旬报》悄悄藏入袖中。下班归家,他将告示贴于内室墙上,对妻道:“我母若再犯痢疾,便照此方抓药。”

七日后,三县交界处的十二个流动医棚全部设立。苏婉率队巡诊第一站,抵达宁远陈村。村口老槐树下,已有二十余人等候。一名孩童捧着破碗,碗中盛着半碗黄芩汤,仰头饮尽,咂了咂嘴,对母亲说:“不苦。”

苏婉走下马车,医助们迅速打开药箱,摆开诊案。崔明柔铺开《诊疗手册》,放在首位。阳光照在封面上,字迹清晰:**常见病简易治法,依症施药,人人可学**。

一名老农挤上前,递上一张皱巴巴的纸:“大夫,我照这方子熬了药,我老伴好了大半……这方子,能再给一份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