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唐斩邪司:穿越从仵作开始 > 第112章 鲁地救灾,百姓感恩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青州城墙,沈砚就带着秦风、秦小蛮和护林甲,跟着青州刺史往城西的赈灾点走。

路面干裂得像老树皮,脚踩上去 “咯吱” 响,街边的野草枯得一捏就碎,风一吹就成了灰。

几个面黄肌瘦的流民靠在墙角,怀里抱着空空的陶碗,眼神蔫得像晒蔫的庄稼,连抬头的力气都快没了。

偶尔能看到衙役推着粮车经过,车轮子压过裂缝,留下两道深沟,粮车走得晃晃悠悠,像是随时要散架。

“鲁地大旱三个多月,青州城外的麦田全秃了,城南的河底都能跑马,百姓们挖井挖到十丈深,才勉强能接点浑水。”

刺史叹了口气,马鞭在掌心敲得 “啪啪” 响,“之前忙着跟旱尸、九幽教死磕,没顾上救灾,现在邪祟没了,总算能腾出手救百姓了。”

秦风扛着玄铁刀走在旁边,刀身沾着的泥还没擦干净。

他瞥见路边一个小孩盯着粮车咽口水,口水都快流到衣襟上,忍不住从怀里掏出块肉干递过去:“拿着吃,别跟饿死鬼似的盯着,老子这儿还有不少。”

小孩怯生生地接过,攥着肉干跑回妇人身边,小声喊:“娘亲,是肉干!能咬动的!”

妇人赶紧拉着孩子对着秦风鞠躬,腰弯得快贴到地面:“多谢大人!多谢大人赏饭!”

“老秦,别光顾着当散财童子,咱们得解决根本问题。” 沈砚笑着拍了拍他的胳膊,转头对刺史道,“开仓放粮的事安排得怎么样?修复水渠要多少人手?缺工具还是缺粮,你尽管说。”

“粮仓早备好,就等您一句话!” 刺史眼睛一亮,像是看到救星,“修复水渠要一百个壮丁,我让衙役去流民里喊了,这会儿估计已经在城西水渠边等着了。就是水渠年久失修,有几段堵满了碎石和淤泥,得先清干净才能引水。”

到了赈灾点,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心里一沉 —— 几千流民围着临时搭的粥棚,队伍排了足足两里地。

有的人手里拿着破碗,有的人干脆用树叶当容器,一个个饿得前胸贴后背,连站都站不稳。

几个衙役拿着木勺给流民盛粥,粥稀得能照见人影,往碗里倒的时候还能看到水珠往下滴。

可流民们还是喝得小心翼翼,连碗边都舔得干干净净,生怕浪费一滴。

“这粥比刷锅水还稀!” 秦风大步走到粥棚前,盯着锅里的粥皱紧眉头,“成年人喝三碗都填不饱肚子,你让百姓怎么扛?这不是糊弄人吗?”

负责盛粥的衙役苦着脸解释:“秦大人,不是我们想糊弄,粮仓里的存粮只够撑半个月,要是现在把粥熬稠,后面来的百姓就只能喝西北风了!”

沈砚走到粮仓前,推开仓门 —— 里面的粮食堆得不算少,可大多是陈米,还混着石子、草屑,有的米都发霉发黑了。

他伸手抓了把米,米粒干瘪得像小石子,一捏就碎。

“这些米得先筛一遍,把霉米、杂质挑出去,不然吃了容易闹肚子。” 他把米扔回粮堆,“另外,你赶紧让人去周边州县调粮,青州这点存粮不够,得尽快补上来。”

“已经派人去了!” 刺史赶紧说,“兖州、济州的刺史是我的老兄弟,他们答应调五千石粮食过来,三天内肯定到。就是这三天,得想办法让百姓撑过去。”

秦小蛮突然指着远处的山:“刺史大人,那是不是玉泉山?我们之前在山里的山洞里封了龙脉眼,虽然煞气没了,但山脚下应该有地下水脉,要是能挖井引水,说不定能解燃眉之急。”

“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刺史拍了下大腿,差点跳起来,“玉泉山脚下以前有泉水,后来被煞气熏干了,现在煞气没了,泉水说不定能恢复!”

他对着衙役大喊,“快!带二十个壮丁,拿上铁锹、锄头,去玉泉山脚下挖井!多带点木桶,挖到水就能直接运回来!”

“我跟你们一起去,护林甲的鼻子比狗还灵,能找到水脉的位置。” 沈砚说着,摸了摸趴在肩膀上的护林甲。

小家伙像是听懂了,从他肩膀上跳下来,小爪子在地上扒拉了两下,对着玉泉山的方向 “嘶嘶” 叫,还抬起爪子指了指,像是在说 “那边有水,我闻到了”。

一行人往玉泉山脚下走,刚到地方,护林甲就跑到一块相对湿润的地面,用爪子不停地刨土,土屑溅得满脸都是也不在意。

沈砚蹲下身摸了摸地面 —— 果然比其他地方凉,还能感觉到微弱的潮气,显然下面有水脉。

“就在这里挖!” 他对着壮丁们说。

壮丁们赶紧拿起工具开挖,铁锹铲在地上 “咚咚” 响,溅起的土都是干的。

秦风也没闲着,玄铁刀在手里转了个圈,对着旁边的石头劈去。

“咔嚓” 一声,水桶大的石头被劈成两半,正好能用来砌井壁。

“你们歇会儿,看老子怎么劈石头!” 他笑着说,刀光闪过,一块块石头被劈成合适的大小,有的还被劈成方正的形状,比专门的石匠劈得还规整。

壮丁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叫好:“大人好刀法!比咱们村里的石匠还厉害!”

秦小蛮在旁边画符咒,她掏出几张 “引水符”,用指尖沾了点泉水(从赈灾点带来的),在符纸上一点,符纸瞬间亮起淡蓝光。

她把符纸贴在井壁周围:“这些符咒能引导水脉,让泉水更快涌出来,不用等挖到地下水脉就能见水。”

符咒刚贴好,井里就传来 “滴答” 声。

众人探头一看 —— 井底的泥土里渗出了水珠,水珠越来越多,很快就积成了一小滩水!

“出水了!真出水了!” 壮丁们兴奋地大喊,挖得更卖力了,铁锹铲土的速度都快了一倍。

不到一个时辰,井就挖了三丈深,泉水从井底涌出来,清澈见底,还带着点甜味,用手捧起来喝一口,比深井里的水还清爽。

“太好了!这水甜!比城里的井水还甜!” 刺史激动地掬起一捧水喝了一口,对着衙役大喊,“快!去拿水桶和木管,把水引到赈灾点和附近的村庄,让百姓们都能喝上干净水!要是不够,就多挖几口井,咱们有的是力气!”

解决了水源问题,众人又回到赈灾点。

沈砚看着排队的流民,心里有了主意:“刺史大人,光靠粥棚救济不行,得让百姓们有活干,靠自己的力气挣粮食。修复水渠、清理街道、搭建临时住所,咱们都能用粮食当工钱,这样既解决了救灾问题,又能让百姓们有尊严,不用靠别人施舍过日子。”

“好主意!这才是长久之计!” 刺史拍了拍手,对着周围的流民喊,“愿意干活的百姓听好了!壮丁跟着衙役去修复水渠,每天给两斤米;妇女们帮忙筛米、做饭,每天一斤半米;老人和孩子可以打扫街道、照顾受伤的人,每天一斤米!只要肯干活,就有饭吃!”

消息一传开,流民们瞬间沸腾了。

之前靠救济过日子,大家心里都觉得憋屈,现在能靠自己的力气挣粮食,谁都愿意干。

不到一盏茶的时间,赈灾点就分成了几队:壮丁们扛着工具跟着衙役去修复水渠,妇女们围在粮仓边准备筛米,老人和孩子拿着扫帚开始打扫街道,整个赈灾点都忙碌起来。

秦风被分到了修复水渠的队伍,他扛着玄铁刀跳进渠里,淤泥没到膝盖也不在意。

秦风力气大几下就清理出一大片淤泥,还不忘对着壮丁们喊:“都跟老子学!用劲挖!早点修好水渠,就能引水灌溉,明年咱们就能种庄稼,再也不用饿肚子!谁要是偷懒,老子的刀可不认人!”

壮丁们被他感染,也跟着卖力干活,有的甚至脱了上衣,光着膀子挖淤泥,水渠里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沈砚在粥棚帮忙筛米,手里的镇魂尺轻轻一扫,米里的石子、草屑就被分开,落在旁边的竹筐里,又快又干净。

护林甲蹲在他旁边,小爪子拿着个小木勺,帮着把筛好的米倒进布袋里。

它动作慢,还时不时把米撒到地上,惹得周围的妇女们忍不住笑:“这小怪物真机灵,比我家孩子还会干活,就是有点笨手笨脚的。”

护林甲像是听懂了,对着妇女们 “嘶嘶” 叫了两声,小爪子赶紧把撒在地上的米捡起来,小心翼翼地放进布袋里,模样又认真又可爱。

秦小蛮带着几个懂医术的流民,在赈灾点搭起了临时医棚。

她从布囊里掏出草药,摊在地上给流民们讲解:“这是薄荷草,煮水喝能解暑;这是蒲公英,捣碎了敷在伤口上能消炎;这是马齿苋,既能当菜吃,又能治拉肚子……”

流民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掏出破纸记录,有的干脆跟着秦小蛮去附近的山上采草药,医棚里的气氛十分热闹,再也没有之前的死气沉沉。

到了傍晚,赈灾点的景象已经大不一样。

粥棚里的粥熬得稠了不少,还加了野菜和碎米,闻着就香;水渠已经清理了一半,木管里的泉水顺着水渠流到附近的村庄,孩子们在水渠边欢呼雀跃,有的还用水瓢舀水互相泼洒,笑声传得老远;街道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路边还种上了从玉泉山挖来的耐旱野草,添了点绿色,看着就有生机。

流民们拿着当天挣的粮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的抱着米袋舍不得放下,有的当场就抓了把米闻了又闻,还有的开始商量着明天要多干点活,多挣点米带回家。

之前那个接过秦风肉干的小孩,拿着一串野果跑过来,递给护林甲:“小怪物,这个给你吃,我在山上摘的,可甜了,没有虫子。”

护林甲 “嘶嘶” 叫着,接过野果,还对着小孩挥了挥爪子,像是在道谢,然后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惹得小孩哈哈大笑。

第二天一早,兖州和济州的粮车就到了。

十几辆粮车排在城外,五千石粮食堆在粮仓里,看着就让人安心。

沈砚和刺史商量后,决定把粮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供应粥棚,保证每个流民都能吃饱;一部分发给愿意种秋粮的百姓,还派人去外地买了耐旱的种子,免费发给大家。

“沈大人,您真是百姓的活菩萨啊!” 一个种了几十年地的老农,接过种子后对着沈砚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直不起来,“有了这些种子,再加上玉泉山的泉水,咱们今年秋天就能有收成,再也不用饿肚子,不用逃荒了!”

“大爷,您快起来。” 沈砚赶紧扶起老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度过难关。等秋天收成了,咱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几天,沈砚一行人每天都在赈灾点忙碌。

七天后,水渠彻底修复好了。

当玉泉山的泉水顺着水渠流进麦田时,百姓们都欢呼起来。

老农们蹲在田边,掬起一捧水洒在干裂的土地上,看着水慢慢渗进土里,眼里满是希望:“有水了!咱们的地有救了!明年就能种小麦,就能吃上白面馒头了!”

沈砚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

之前对付旱尸、柳玄时的紧张和疲惫,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又过了三天,沈砚一行人准备离开鲁地,返回长安。

百姓们得知消息后,自发地在城外列队送行,队伍比上次送他们回长安时更长了,从城门口一直排到了十里外。

有的百姓手里拿着刚烤好的麦饼,还冒着热气;有的拿着亲手缝制的布鞋,鞋底纳得厚厚的;有的拿着自己种的野菜,用布包得整整齐齐,非要塞给他们。

之前那个老农,还提着一篮刚成熟的野果,颤巍巍地递给沈砚:“沈大人,这是咱们山上的野果,您带在路上吃,甜得很,能解渴。”

“多谢大家!” 沈砚接过野果,对着百姓们深深鞠了一躬,“咱们后会有期,等秋天收成了,我一定再来鲁地,看看大家的好日子,尝尝大家种的粮食!”

百姓们都激动地鼓掌,有的还忍不住哭了起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沈大人,您一定要再来啊!咱们等着您!等着给您摆庆功宴!”

沈砚一行人骑着马,慢慢往前走。

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有的还跟着马跑,直到青州城的影子看不见了,才渐渐停下脚步,对着他们远去的方向挥手。

秦风回头望了望,笑着说:“没想到咱们在鲁地这么受欢迎,比在长安当差还风光!以后要是有机会,老子还想来这里干活,比斩邪祟痛快多了!”

“那是因为咱们帮百姓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沈砚笑着说,“斩邪护民,不仅要斩除邪祟,还要守护百姓的安宁和生计,让他们能吃饱饭、穿暖衣,这才是斩邪司的本分,才是咱们当差的意义。”

秦小蛮点头:“没错!以后不管去哪里斩邪,咱们都要记得帮百姓们解决困难,不能只盯着邪祟,忘了百姓的死活。”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

沈砚勒住马,回头望了一眼鲁地的方向,然后调转马头,对着众人笑道:“走,回长安!说不定还有新的任务在等着咱们,还有更多百姓需要咱们保护!”

一行人骑着马,朝着长安的方向疾驰而去。

身后的鲁地,在阳光的照耀下,渐渐充满了生机,仿佛已经能看到秋天麦田绿油油的景象,听到百姓们丰收的笑声,闻到白面馒头的香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