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七日,一场不期而至的秋雨席卷了淞沪地区,连绵的雨水持续了三天。雨水浇熄了战场的硝烟,却也带来了新的困扰——战壕积水,道路泥泞,补给运输困难,伤员后送更是举步维艰。然而,这场雨也给了精疲力尽的中日双方一个难得的、尽管湿冷难熬的休整期。对于宋希濂和他的三十六师而言,这三天是巩固战果、深化训练、进一步“淬炼”部队的宝贵时机。
真如指挥部,雨中的总结与谋划
雨水敲打着指挥部的铁皮屋顶,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宋希濂召集了旅、团主官及主要参谋人员,召开了一次战地总结会议。会议室内烟雾缭绕,气氛却十分热烈。
“诸位,这几天鬼子被雨困住了,咱们正好喘口气,但也绝不能闲着!”宋希濂开门见山,“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前几天的战斗,好好总结一下!一旅,你们先说说,在罗店方向,咱们的新战术、新装备,到底效果如何?有哪些地方打得好,哪些地方还他妈是窝囊废?”
一旅旅长赵锡田是个火爆脾气,站起来就说:“师座,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咱们的火力密度上来了,特别是那MG34和新的迫击炮,压制效果比老家伙强太多!反坦克火箭筒更是宝贝,鬼子那薄皮棺材(指轻型坦克)现在不敢那么嚣张了!但是——”
他话锋一转:“问题也不少!首先是步炮协同还是不够顺畅,炮兵反应快是快了,但步兵冲锋的时机把握,连排级军官的指挥,还是欠火候!有时候炮火延伸了,步兵没及时跟上,白白浪费了掩护。有时候又冲得太快,被自己的炮火误伤!”
“说得对!”宋希濂重重点头,“还有呢?”
二旅旅长李志鹏补充道:“士兵的单兵技能有提高,但班组战术配合还是生疏。特别是夜间作战和恶劣天气下的战斗,很多新补充的弟兄抓瞎。另外,工事构筑虽然比以前强,但面对鬼子重炮,还是不够看,防炮洞被直接命中的话,里面的人基本就……”
几位团长也纷纷发言,有的提到弹药消耗巨大,后勤压力大;有的指出通信器材在炮火中损坏率高;还有的反映部分军官思想僵化,对新战术接受慢。
宋希濂认真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等大家说得差不多了,他总结道:“好!问题找出来了,就要解决!李慕华参谋!”
“到!”
“你把大家提到的问题,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然后,结合系统……呃,结合我们之前搞到的那几本德式训练手册,还有咱们自己的实战经验,给我搞一套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出来!重点就是步炮协同、班组战术、夜间及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工事快速构筑与加固!方案要具体,可操作!”
“是!师座!”李慕华领命。
“周明远!”
“在!”
“后勤和装备保障你要盯紧!下雨天路难走,但伤员要尽量后送,粮食弹药要保证送到弟兄们手里!损坏的武器,特别是那批新家伙,要组织技术力量抓紧修复!修复不了的,统计好,我想办法再搞新的!”
“明白!我已经安排运输队和担架队加强力量了,工兵营也在抢修道路。”
宋希濂环视众人,语气严肃:“弟兄们,鬼子不会因为下雨就放过我们!这场雨一停,更残酷的战斗肯定就来!我们要利用这几天,把部队的战斗力,再往上提一个台阶!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都给我动起来!”
会议结束后,各旅团主官立刻返回部队,传达精神,组织训练。尽管外面下着雨,但三十六师的各个驻地、甚至利用残破的街巷和建筑,都展开了热火朝天的临战训练。
王大壮连队的雨中训练场
在一片被炸毁的厂房废墟里,王大壮正带着全连进行班组战术演练。雨水顺着残破的屋顶漏下,士兵们浑身湿透,但热情高涨。
“二班!注意掩护!三班,从左边迂回!动作要快!你他妈当鬼子是木头桩子啊?”王大壮浑身泥水,亲自示范战术动作,“看到那个断墙没有?机枪手,假设那里是鬼子火力点!火箭筒小组,你怎么接近?对!利用弹坑,低姿匍匐!爆破手准备!”
另一边,几名从师部派来的、据说“在德国受过训”(系统合理化背景)的教官,正在指导士兵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MG34机枪进行移动射击和火力压制,以及如何快速构筑带有防炮功能的机枪巢。
“这洋玩意儿就是厉害!”一个机枪手打完一个点射,兴奋地说,“比民二四轻便,射速还快!”
“别光顾着爽!”教官严肃地纠正他,“注意点射节奏,控制弹药消耗!还有,转移阵地要快,不然鬼子的炮弹马上就砸过来!”
雨水中,喊杀声、口令声、武器操练声此起彼伏。新老兵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军官们结合实际战例讲解战术要领。这种贴近实战的训练,效果远比枯燥的队列操练要好得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