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五日,子夜。天目山群峰沉睡在浓重的夜色中,万籁俱寂,唯有山风掠过松林的呜咽声。然而,在这片死寂之下,一股凌厉的杀气正悄然凝聚。师部下达的“斩爪”行动命令,如同一道无声的闪电,划破了战前的宁静。目标:日军设在“狮子口”外侧、疑似有德国技术人员协助的炮兵阵地。执行者:侦察突击连连长高天亮率领的“猎影”精锐突击队。
行动前夜,师部岩洞内灯火通明,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一次小范围的绝密作战会议正在召开。参会者仅有宋希濂、周明远、李慕华、高天亮,以及被特意请来、对当地地形了如指掌的游击队长沈青山。
一幅巨大的、根据“戚七”提供的情报和高天亮亲自侦察结果制作的沙盘摆在中央,日军炮兵阵地的每一个火力点、帐篷、甚至哨兵的大致位置都清晰可见。
高天亮手持细棍,声音低沉而清晰:“目标位于狮子口东侧三里的‘鹰嘴洼’,地势略高,射界开阔。驻有日军一个加强炮兵中队,配备四门九二式步兵炮,弹药堆积点在这里。确认有至少三名着非日军制服的外籍人员活动,疑似德国顾问,住在靠西的这个独立帐篷。警戒兵力约一个小队,配备两挺轻机枪,明哨四人,暗哨位置不明,但根据活动规律,可能设在这两处制高点。” 细棍在沙盘上精确点出位置。
“难点在于,”高天亮继续道,“阵地外围有铁丝网和简易壕沟,强攻必然惊动敌人。必须无声渗透,同时解决哨兵,控制关键点。我们的计划是:兵分三路。一路,由我带领尖刀组共六人,从北面悬崖利用绳索潜入,这是敌人防守的盲点,优先解决暗哨和德军顾问帐篷。二路,由副连长杨树根带主力八人,从西面洼地秘密接近,用弓弩和匕首清除明哨,打开通道,直扑炮兵阵地和弹药堆。三路,狙击小组两人,占据这个制高点,提供视野和火力支援,并负责阻击可能增援的日军巡逻队。”
沈青山补充道:“鹰嘴洼后面有条猎人小径,非常隐蔽,得手后可以从那里快速撤离。俺派最好的向导在前面带路。”
李慕华指着沙盘上的撤离路线:“撤退是关键。一旦枪响,附近日军据点最快半小时内就能赶到。你们必须在二十分钟内结束战斗并撤离。我们会安排一营在狮子口方向进行佯动,吸引日军注意力。”
政委周明远神色严肃:“天亮同志,这次任务极其凶险,意义重大。不仅要摧毁火炮,缴获文件,更要力争俘获一名德军技术人员,这对我们了解日军战术乃至国际形势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前提是,必须保证突击队的安全!活着回来!”
宋希濂最后走到高天亮面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如炬:“高连长,全师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了!记住,快、准、狠!如事不可为,以保全队员为第一要务!我在这里,等你们捷报!”
“请师座、政委放心!‘猎影’出击,有进无退!保证完成任务!”高天亮挺直胸膛,低声吼道,眼中燃烧着决死的战意。
子时三刻,突击队出发。二十名队员,全身黑衣,脸上涂着黑灰,装备着加装消音器的冲锋枪、手枪、匕首、弓弩、炸药以及系统兑换的微光夜视仪,如同鬼魅般融入夜色。沈青山派的向导如同山猫,在前面悄无声息地引路。
山路崎岖,荆棘密布。队员们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夜视装备,艰难而坚定地向目标靠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踩落一块碎石。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装备偶尔摩擦的细微声响,淹没在风声中。
一个多小时后,突击队抵达预定攻击位置。高天亮打出分散手势,各小组按计划无声散开。尖刀组借助悬崖阴影和绳索,如壁虎般攀援而上;主力组潜伏在洼地边缘的灌木丛中;狙击小组则像幽灵一样消失在侧翼的山脊后。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漫长如年。高天亮透过夜视仪,紧紧盯着悬崖上方日军哨兵晃动的身影。当哨兵转身的瞬间,他猛地一挥手!
“咻!咻!”两声轻微的弩箭破空声,悬崖上的两名暗哨应声倒地。几乎同时,洼地方向也传来一声闷响和重物倒地的声音——明哨被解决!
“上!”高天亮低喝一声,率先翻上悬崖,尖刀组如利刃般直插德军顾问帐篷!主力组也如脱缰野马,冲向炮兵阵地和弹药堆!
战斗在瞬间爆发,却又被最大限度地控制在寂静之中!
高天亮冲入最大的那顶帐篷,里面一名穿着睡衣的德军顾问刚被惊醒,还没来得及呼喊,就被枪托砸晕。另一名试图拔枪的顾问被紧随其后的队员用匕首解决。高天亮迅速搜查帐篷,果然发现了一个装有德文标注地图、炮术计算手册和一本写满笔记的日记本的公文包!他一把抓起!
与此同时,主力组的战斗更加激烈。杨树根带人冲向炮位,用加装消音器的冲锋枪点射正在炮位旁打盹的日军炮手。另一组队员则将炸药安放在弹药堆旁。一名日军士兵被惊醒,刚喊出半声,就被狙击手远程爆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