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奉天1931:兵王逆旅 > 第37章 夜探北大营

奉天1931:兵王逆旅 第37章 夜探北大营

作者:栖霞关下残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3:34:16

雨丝如织,绵密不绝,将沈阳城笼罩在一片灰蒙蒙的水汽之中。已是第三日了,这座东北重镇被秋雨洗刷得泛着冷光,青石板路上积水成洼,映出昏黄摇曳的灯影。

陈峰站在“同和客栈”二楼的窗前,指尖夹着半截“老刀牌”香烟,烟灰积了长长一截,在风中簌簌欲落。他望着窗外,目光穿透雨帘,落在湿漉漉的街道上。一个黄包车夫披着破旧蓑衣,正拉着车在雨中艰难前行,车轮碾过积水,溅起一片水花。车把手上挂着的马灯随着颠簸晃悠不定,昏黄的光线下,能清晰看见车夫脊背上深色的汗渍——秋雨已带寒意,可这些人跑得比夏日还急,仿佛要将满城的压抑与不安统统甩在身后。

楼下“王记包子铺”尚未打烊,蒸笼里冒出的白汽裹着肉香,混着雨水的潮气袅袅上升,勉强冲淡了空气中若有若无的硝烟味。那是昨日午后,南满铁路附属地附近日军“演习”时,流弹击穿一家绸缎庄门板后留下的焦糊气味,至今未散。

陈峰将烟蒂摁在窗台上的搪瓷缸里,缸底已积了厚厚一层烟油,是他这四十六天来攒下的“战利品”。自从莫名穿越到这个时代,从最初在奉天站被老烟枪从日本浪人刀下救出,到如今能熟练使用“大洋”付账、听懂东北话里的弦外之音,他几乎是用尽全力,将自己往1931年的沈阳城里嵌。

可嵌得越深,心里的焦虑就越发沉重。

桌角摊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盛京时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黑体字印着“万宝山事件解决,日中双方达成谅解”,配图是日本领事馆官员与奉天省政府代表握手的照片。照片上的中国人笑容僵硬,日本人的嘴角却压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陈峰清楚,这所谓的“谅解”不过是日军为“九一八”计划争取时间的缓兵之计——再过十一天,柳条湖的爆炸声将彻底撕碎这虚假的和平,整个东北都将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封皮是磨损的黑色皮革,这是穿越时唯一随身带来的物件。翻开第一页,密密麻麻的钢笔字迹记录着从7月万宝山事件细节,到8月中村事件的日军反应,再到这半个月来日军在北大营周边的演习频率——每一条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像一张逐渐收紧的网,而网中的猎物,正是沈阳城即将面临的命运。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节奏轻缓而特殊,是老烟枪约定的暗号。

陈峰迅速将笔记本塞进枕下,快步走到门前。门外站着的老烟枪身披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头戴旧毡帽,帽檐不断滴着水珠。他手里拎着个油纸包,油渍已将部分油纸浸得透明。

“淋透了?”陈峰侧身让他进来,顺手递过一条干毛巾。

老烟枪接过毛巾,胡乱擦了把脸,露出布满皱纹的面容,眼角那道疤痕在昏黄灯光下格外显眼——那是甲午年与日军交战时留下的,他常说“这疤记着仇,一辈子都忘不了”。“没大事,就是这雨邪性,下得人心里发慌。”他把油纸包放在桌上,展开后是四个冒着热气的肉包子,“王记刚出锅的,你下午说没吃饭,我顺道捎了几个。”

陈峰拿起一个包子咬了一口,肉馅中葱姜味十足,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家常味道。他一边咀嚼,一边看向老烟枪:“日军那边有动静吗?”

老烟枪在桌边板凳上坐下,从怀里掏出铜制烟袋锅,慢条斯理地装着烟丝,动作悠闲却丝毫不耽误说话:“下午我去附属地那边转了转,看见日军的卡车往北大营西边运了不少东西,用帆布盖着,看形状像是弹药箱。巡逻的日军比昨天多了一倍,个个荷枪实弹,如临大敌。”

他顿了顿,点燃烟袋锅深吸一口,烟圈从嘴角逸出,在灯光下缓缓散开:“对了,我还看见佐藤英机了。”

陈峰手中的动作猛然一顿:“他在哪?”

“在‘大和旅馆’门口,与几个穿军装的日本人交谈。”老烟枪的声音压低了几分,眼神中透着警惕,“我离得远,听不清内容,但他神态不似平日沉稳,手老是攥成拳头,像是在等待什么消息。”

佐藤英机。

这个名字如一根尖刺,扎在陈峰心头已半月有余。8月29日那天,他在小西门外的街头,用现代格斗术放倒了三个骚扰林晚秋的日本浪人,当时就注意到街角人力车上坐着个穿西装的日本人,手拿笔记本正盯着他——后来老烟枪告知,那人就是日本关东军情报课少佐佐藤英机,是个“精通中国文化,比豺狼还狠”的角色。

自那以后,陈峰总感觉有双眼睛在暗中窥视。他换了三次住处,每次都选在人流密集之处,可深夜出门时,仍能察觉身后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他明白,佐藤英机已将他列为“可疑分子”,只是尚未摸清底细,才没有动手。

“林小姐那边呢?”陈峰再问,嘴里的包子忽然没了滋味。

老烟枪磕了磕烟袋锅,烟灰飘落在地:“昨天我去林公馆附近的粮栈打听,伙计说林小姐这几日未曾出门,听说与林会长大吵一架——好像是林会长要她参加日本商会的‘亲善晚宴’,她执意不肯,将自己反锁房中。”

陈峰眉头紧锁。林晚秋的父亲林世昌是沈阳商会副会长,与日本商会有生意往来。这半个月来,林晚秋偷偷三次将日军布防图交予他,都是从父亲书房中窃取的。上次见面时,林晚秋说父亲已起疑心,让她近期少与陈峰接触——如今看来,矛盾已浮出水面。

“赵山河那边有信吗?”这是陈峰最关切的事。

提及赵山河,老烟枪面色一沉:“前日我托人给北大营捎信,让他设法与你一见。可昨日回话的人说,赵连长被上级关了禁闭——就因上次你让他递交的‘日军演习异常’报告,他与营长大吵一架,指责营长‘置士兵性命于不顾’,结果被关三日,昨日方才放出,还被警告‘再敢胡言乱语,便革职查办’。”

陈峰手指猛然攥紧,指节泛白。

他早知东北军高层持“不抵抗”态度,可亲耳听闻赵山河因传递预警而被关禁闭,心头仍如巨石压顶般沉重。赵山河是东北军第7旅某连上尉连长,第7旅驻守北大营,是沈阳城周边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可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日军步步紧逼下,竟连备战的权利都没有。

“不行,我必须见到赵山河。”陈峰霍然起身,椅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锐响。

老烟枪吓了一跳,急忙拉住他:“你疯了?北大营现今管得比以前严十倍,门口除了东北军岗哨,还有日军‘观察员’盯着。你一个无通行证之人,进去就是自投罗网!”

“我不能等。”陈峰声音低沉,眼神中是不容置疑的坚定,“距9月18日只剩十一天,赵山河是第7旅中少数愿听我说话之人,我必须与他说清楚,让他提前准备——纵不能使整个第7旅备战,至少也要让他的连队有还手之力。”

“可你怎么进去?”老烟枪急得直拍大腿,“北大营岗哨虽是赵山河的战友,可日军‘观察员’就在旁盯着,他们就算想放你进去,也不敢啊!”

陈峰沉默不语。他知老烟枪所言在理,北大营现下就是“火药桶”,日军眼线无处不在,硬闯绝无可能。他踱至窗边,望着窗外雨帘,脑中飞速运转——现代特种作战中,潜入是最基础技能,可眼下他无夜视仪、无消音器,甚至连像样武器都没有,唯有一把从老烟枪处购来的“撸子”(毛瑟m1910手枪),且仅余五发子弹。

忽然,他的目光落在街对面的“广和木匠铺”上。铺内亮着灯,一个木匠正在刨木,刨花在灯光下飞舞,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迅即被雨水浸透。陈峰眼睛一亮——木匠铺后墙,紧挨着北大营西围墙。

“有办法了。”陈峰转身看向老烟枪,“你可知北大营西围墙那边,夜间可有岗哨?”

老烟枪思忖片刻,道:“西围墙那边是片荒地,平日少有人至,岗哨比正门少,似乎只有两个,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上次与拉货的马车夫闲聊,他说夜间十二点后,岗哨会换班,换班时约有三分钟空隙。”

“三分钟足够。”陈峰点头,心中已有计划,“帮我准备两样东西:一件黑色短褂,一把木工用的凿子,再画张北大营西围墙附近地形图,标出岗哨位置。”

老烟枪望着陈峰,眼中满是忧虑:“你真要从西边翻墙?那围墙有两米多高,上头还有铁丝网,万一失手怎么办?纵使你进去了,北大营那么大,如何找到赵山河的连队?”

“我自有办法。”陈峰拍拍老烟枪的肩膀,“放心,我在部队练过攀爬,两米多的墙不算什么。至于找赵山河,他的连队驻在北大营西北角营房,我只需摸到西北角,必能找到他——别忘了,我手上有他给的‘士兵通行证’,虽是假的,但夜色昏暗,应能蒙混过关。”

那是半月前赵山河偷偷给陈峰的假通行证,上书“第7旅某连士兵李铁柱”,照片是陈峰的,盖着赵山河连队的公章——当时赵山河说“万一你有急事需进北大营,此物或可挡些麻烦”,不想今日果真派上用场。

老烟枪还想劝阻,可见陈峰眼神坚定,终是叹气道:“行,我这就去准备。你等着,一个时辰内回来。”

老烟枪离去后,陈峰将桌上包子吃完,又喝了半壶热水,随即开始检查装备——他将“撸子”别在腰后,用衣摆盖住,笔记本揣入怀中贴身收藏。还向客栈老板借了块肥皂,切成小块装入衣袋——现代特种作战中,肥皂可润滑铁丝网,减少攀爬时的声响。

晚十一时半,老烟枪返回。他带来一件黑色短褂、一把磨得锃亮的木工凿子,还有一张毛笔画成的地形图,上用红笔标出岗哨位置与换班路线。

“岗哨名字我也问来了,一个叫王二柱,一个叫李大海,都是赵山河连里的老兵,为人仗义,就是有些怕事。”老烟枪将东西递给陈峰,又从怀中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几个煮鸡蛋,“拿着垫垫肚子,进去后未必有吃的。”

陈峰接过布包,心头涌起暖意。在这乱世之中,老烟枪这般底层百姓,无惊天动地之能,却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家国大义。

“多谢。”陈峰换上黑色短褂,将地形图折好塞入鞋底——那里最不易被搜到。

“务必小心。”老烟枪送陈峰至客栈门口,雨势已小,化作绵绵雨丝,“若遇险情,就往木匠铺跑,我会在那里接应。”

陈峰点头,未再多言,转身没入雨帘之中。

从同和客栈至北大营西围墙,需穿过三条小巷,约二里路程。陈峰步履迅捷却轻盈,脚步落在青石板路上,几乎悄无声息——这是现代特种部队的“潜行步伐”,能最大限度减少动静。

巷中寂静,唯有偶尔传来的犬吠,及远处日军岗楼中的咳嗽声。陈峰贴墙而行,目光警惕扫视四周,双耳仔细捕捉一切声响——他知日军巡逻队可能随时出现,必须保持最高警觉。

行至第三条巷尾,便是“广和木匠铺”。铺内灯火已灭,唯门缝中透出微光。陈峰绕至铺后,果见一道两米余高的青砖围墙,墙顶缠绕着铁丝网,在朦胧月光下泛着冷光。

他瞥了眼手表,十一时五十分,距岗哨换班尚有十分钟。

陈峰蹲在墙角阴影中,从袋中取出肥皂,用刀切成细条,而后缓缓靠近围墙。他先仔细观察铁丝网结构,发现是最简单的刺铁丝,并未通电——这个时代的局限,日军尚未在北大营围墙安装电网。

他将肥皂条涂抹于铁丝网上,尽量覆盖所有尖刺,而后退后几步,活动手腕脚踝。现代特种部队攀爬训练中,这种两米多高的围墙,他最快十秒内便能翻越。现下虽无专业攀爬装备,半分钟内应能完成。

十一时五十八分,远处传来岗哨换班的脚步声。

陈峰屏息凝神,目光紧盯围墙那端的岗哨位置。他能听见两个士兵的交谈声,一个粗哑,一个尖细,应就是老烟枪所说的王二柱与李大海。

“妈的,这鬼天气,雨下了三天还不停。”粗哑声音道,应是王二柱。

“别抱怨了,赶紧换班,我还等着回去睡觉呢。”尖细声音接话,是李大海。

“你说咱们天天这么站岗,到底图个啥?日军天天在外头演习,营长却不让备战,真打起来,咱们手里的枪能顶用吗?”王二柱语气中满是怨愤。

“别瞎说!小心被‘观察员’听见,革你的职!”李大海急忙制止。

恰在此时,换班的脚步声渐远——岗哨换班的空隙到了。

陈峰抓住时机,猛地冲向围墙。他双手抓住墙顶砖缝,用力一撑,身体瞬间腾空,双脚蹬墙快速上攀。涂了肥皂的铁丝网未刮到衣物,仅用二十五秒,他便翻至围墙另一侧,稳稳落地。

落地的刹那,他迅速蹲下身,隐于墙角阴影中,仔细聆听四周动静。北大营内一片寂静,唯有远处营房传来的士兵鼾声,及风吹树梢的沙沙作响。

他从鞋底抽出地形图,借微弱月光查看——西北角营房约在五百米外,中间需经过一片菜地与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