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满级嬷嬷穿成黑料网红后 > 第36章 古法今用遇瓶颈,柳暗花明现新途

《宣和风骨》的拍摄已近尾声,大部分戏份顺利完成,只剩下最后几场需要精细打磨的文戏和几个大型战争场面的补拍镜头。剧组上下都弥漫着一种即将功成圆满的兴奋与疲惫交织的氛围。

沈清梧的工作重心也逐渐从片场现场指导,转向协助后期团队进行史实细节和服化道画面的审核。与此同时,她与AN.oRANGE合作的“宋韵茶点”项目也进入了关键的产品定型阶段。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顺利的表象下,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悄然浮出水面。这个难题并非来自人事纷争或恶意构陷,而是源于一个纯粹的技术性瓶颈,一个连沈清梧也感到有些束手无策的领域——古代色彩的真实复原。

问题首先出现在《宣和风骨》的后期调色上。李导和摄影指导希望在一些 flashback(闪回) 或表现重要人物心理的蒙太奇段落中,使用一种独特的、带有历史沉淀感的色彩基调,他们称之为“宋瓷之色”或“古画之韵”。然而,无论调色师如何努力,屏幕上的颜色总是显得要么过于鲜艳虚假,要么过于灰暗沉闷,始终无法还原出那种温润、含蓄、内敛却又饱含生命力的古典色彩质感。

“不对,不是这种感觉。”沈清梧看着调色屏幕,眉头微蹙,“宋瓷的天青,不是这种冰冷的蓝灰,它内部是有暖意和层次的。古画历经岁月的黄褐,也不是简单的做旧滤镜,它带着纸绢的肌理和时光的包浆感……目前的数字技术,似乎很难模拟出那种微妙的、物质性的复杂光泽。”

调色师挠头:“沈老师,您说的这种感觉太抽象了……RGb数值和色卡很难定义它。我们尝试了很多种预设和手动调整,都差强人意。”

另一方面,AN.oRANGE的“宋韵茶点”也在包装设计上卡了壳。安总希望产品的整体视觉能体现“宋式美学”,但在选择主色调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设计师提供的方案,不是过于寡淡就是过于艳丽,始终找不到那种高级的、能让人一眼联想到“风雅宋”的独特色感。

“沈老师,您说的‘雨过天青’、‘藕荷’、‘秋香色’、‘暮山紫’……这些颜色名字听起来很美,但具体到 pantone 色卡上,到底是哪个编号啊?”设计师都快崩溃了,“我们找了很多参考,但每个朝代的复原想象图都不一样,根本没有标准!”

沈清梧尝试着依据记忆进行描述,甚至亲手调配了几种水彩色样,但一旦转换为数码色值或印刷油墨,那种手工的、微妙的质感就消失了,变得扁平而缺乏生气。她精通的是色彩的“意”和“理”,却对这个时代精确的色彩复制和工业化再现技术感到陌生。

这是一个她知识体系中的盲区。她能精准地说出宋代某种染料取自何种植物、需要多少次浸染、在何种光线下呈现何种效果,但她无法将这些转化为现代工业认可的标准色号或数字算法。

“我需要查阅一些现代色彩学的资料,尤其是关于传统色数字化复原的技术。”沈清梧对晓芸说,语气中带着一丝罕见的、遇到真正难题时的凝重。

她开始大量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甚至联系了寒山客介绍的一位研究古代纺织品的学者,但得到的多是理论上的支持,具体到技术转化,依然困难重重。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难题,需要历史学者、色彩学家、材料学家和数字技术专家的共同协作。

一时间,项目的两个重要环节都因这个“色彩难题”而陷入了僵局。沈清梧第一次感到,有些东西,并非单凭个人的博学与努力就能立刻解决。时代的鸿沟与技术壁垒,真实地横亘在眼前。

这日晚间,沈清梧独自一人在工作室,对着一堆色卡和古籍图录,试图寻找灵感和解决方案,却收效甚微。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玻璃,更添几分烦闷。

晓芸心疼地看着她,小声建议:“沈老师,要不先休息一下吧?您都看好几个小时了。对了,前几天吴老不是给您发了个邀请吗?说是一个什么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小型论坛,就在明天。听说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参加,也许……去散散心,换换脑子,能有点新思路?”

沈清梧揉了揉眉心。她原本对这种社交场合兴趣不大,但此刻困坐愁城,或许出去走走,听听不同领域的声音,确实不失为一个选择。

“论坛主题是什么?”她问。

“好像是什么……‘传统色彩的当代转化与应用’?”晓芸努力回忆着请柬上的内容。

沈清梧眸光微动。倒是……巧合。

“好。”她做出了决定,“回复吴老,我会准时参加。”

次日,论坛在一家设计酒店的会议厅举行。到场者果然如晓芸所说,三教九流,有穿着考究的建筑师、设计师,也有打扮新潮的艺术家、文创品牌主理人,还有几位像沈清梧这样的学者型顾问。

论坛讨论颇为热烈,但大多停留在理念和概念层面,真正触及技术核心的并不多。沈清梧安静地听着,偶尔在本子上记录几句,心中虽有些启发,但并未找到能直接解决她难题的钥匙。

茶歇时间,众人三三两两交谈。沈清梧无意应酬,端着一杯清茶,走到厅外的露台透气。雨已停歇,空气清新,远处城市轮廓在雨后初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她靠着栏杆,微微出神,思考着那个色彩难题。

“打扰一下,”一个温和而略带磁性的男声在一旁响起,“请问,您是沈清梧沈老师吗?”

沈清梧回过神,转头望去。只见身旁站着一个约莫三十五六岁的男人,穿着合身的浅灰色休闲西装,没有打领带,气质儒雅干净,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明亮而带着一丝探究的笑意。他手中也端着一杯咖啡,姿态从容。

“我是。您是?”沈清梧微微颔首,态度礼貌而疏离。她并不认识此人。

“冒昧了。”男人微笑着递上一张名片,“我叫傅渊,是一名独立色彩设计师,也在美院兼职称职,主要研究方向是传统色彩的数字化与材料学重现。”

沈清梧接过名片。名片设计极简,只有名字、一个工作室Logo和联系方式。但“传统色彩的数字化与材料学重现”这几个字,瞬间抓住了她的注意力。

“傅先生。”她抬起眼,重新打量了一下眼前的男人,“您的研究方向,很有趣。”

傅渊笑了笑,目光扫过沈清梧刚才无意间在笔记本上写画的几个色彩名称和疑问符号:“方才听论坛发言,似乎沈老师对传统色彩的现实应用,也遇到了一些困扰?”

他问得直接,却并不让人感到冒犯,反而有一种同行之间探讨问题的坦诚。

沈清梧心中微动,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傅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傅渊并不介意她的谨慎,倚在栏杆上,看着远处的天空,语气平和地开始阐述:“我认为,复原古色,不能仅仅依赖文献记载或现存文物的褪色样本,更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色卡。它是一个跨学科的、极其精细的过程。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据、文物光谱分析、古代染料\/颜料化学成分检测,再通过特殊的算法模型,模拟其在不同光照、不同载体(如丝绸、纸张、陶瓷)上的显色效果,甚至要考虑岁月氧化带来的微妙变化……最终,才能输出相对准确的数字色值,并指导现代颜料或染料进行调配。”

他寥寥数语,便清晰勾勒出一个严谨而系统的技术路径,这正是沈清梧目前最需要的!

沈清梧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她遇到知音了。

“听起来,傅先生已经进行过不少实践?”她追问。

“有一些尝试。”傅渊语气谦逊,却带着自信,“我的工作室目前正在为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提供色彩复原技术支持。顺便,也和一些品牌合作,尝试将一些失传的、或难以定义的古典色彩,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

他顿了顿,看向沈清梧,目光真诚:“久闻沈老师对宋代文化研究极深,我拜读过您‘梧鸣阁’的几篇文章,深受启发。一直想找机会向您请教关于宋代色彩体系的问题,没想到今天这么巧遇到了。”

他的赞赏恰到好处,不卑不亢,是基于专业层面的认可。

沈清梧看着眼前这个突然出现的、气质干净、谈吐专业且恰好能解决她燃眉之急的男人,心中迅速权衡。

是巧合?还是别有目的?

但无论如何,他提供的思路和技术可能性,是她目前无法拒绝的。

“傅先生过誉。”她沉吟片刻,终于松口,“不瞒你说,我目前确实在几个项目中遇到了传统色彩应用的瓶颈。关于宋代色彩,我或许能提供一些文献和实物描述上的支持。”

傅渊眼中露出欣喜之色:“那太好了!不知沈老师是否方便,论坛结束后,我们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详细聊一聊?或许,我们能找到合作的可能。”

雨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露台上,也映在傅渊温和而自信的脸上。

沈清梧望着他,心中那个关于色彩的难题,似乎终于看到了一丝解决的曙光。

第二十九回,天外知音。

一个新的难题,引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是机缘巧合?还是命运又一次的布局?

沈清梧不得而知。

但她很清楚,这个名叫傅渊的男人,以及他所代表的领域,或许将为她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她微微颔首。

“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