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黄粱一梦:从春秋开始穿越 > 第14章 辗转反秦 李斯闻风

上回说到,会谈司徒博彦,陈平愿见公子扶苏,贰人谋划,劫掠张苍,并反咸阳,约于五日后荥阳启程。

却说秦兵远视,但见船主及来人,与张苍攀谈,然因远离,并未识清人形,言语数语,众人入仓;未得张苍暗示,秦军亦不得妄动,待见船只启动,急趋前行,为时已晚。荥阳本为中转,多有船来,为免混乱,不得强攻,乃反告郡守,并遣士卒,沿河追查。

见秦军异动,韩子众人,神色愤然,怒视张苍。张苍欲以移动,然陈平之剑,近不得免,无得可逃。

韩子开言道:“吾贰人本同门,今张公欲以吾求富贵,实乃心寒;即如此,请陈君斩之,吾等速行避祸。”

陈平本有谋划,以善张苍,然值此盛怒之际,未得能言,方欲有所缓颊,司徒博彦已有开口:“韩子勿怒,张苍在侧,李由或有棘手,且已求安。”

韩子未语,司徒博彦乃出舱,言语船主,入河北上,以避三川,入东郡而求脱。

待反船舱,众人各坐,陈平亦束剑。张苍言于陈平,求告真相。

陈平乃道:“昨日吾等分离,留苍公访郡内陆行,某自清查水道,不知苍公,寻访何处?”

张苍闻其言而明事泄,无以应之,乃复问曰:“陈君与秦人,止于壹面,何以叛之?”

陈平不言,视司徒博彦,待其决断。

司徒博彦视张苍,言道:“苍公亲善右相,有以言说,吾等明之。然依韩子所言,陷同门而得富贵,真荀子之徒同行乎?”

张苍不忍其诘,驳曰:“非也。非荀师之徒是也,实乃公子扶苏,死而复生,韩子亦如是,万分诡谲,无以得信,故访郡守以求真。”

陈平嗤笑:“苍公得真,然吾等就缚,以为抵命,连及公子扶苏,可乎?”

张苍讷讷无言,陈平复出其剑,以为结果。

张苍乃出声曰:“陈君且慢,且容某与公子扶苏壹晤,得偿夙愿而后死,可乎?”

陈平视司徒博彦,司徒博彦视韩子。

韩子乃曰:“同学荀师,尔可不仁,某非不义。李斯之事,某不忍复为,徒笑天下矣。今且恕之,待公子扶苏而决。”

众人议定,商余下反咸阳行程,遂定东行至白马津,纵舟东行,众人北行朝歌,以为筹备,折返咸阳。得闻咸阳,张苍复愕,今胡亥继位,公子扶苏,竟居咸阳,确为奇策,乃复有思。

叁日后,众人至白马,依策而行,穿河内,经邯郸,北上而行。

另说三川郡守李由,得秦军反报,张苍遭劫,随船东行,大为震惊,然荥阳之地,三水汇聚,北有大河,中有济水,南有鸿沟,且地近诸郡,交通发达,壹日得匿,不得其踪。思索再三,事涉公子扶苏,又及秦廷脱犯,乃密遣追踪,另以密函,复至其父,以为禀报,请以示下。

在说李斯,自沙丘筹谋,赐死公子扶苏,囚禁蒙恬,反于咸阳,拥胡亥继位,暂稳右丞。然贰蒙在世,心腹之患,如鲠在喉。又胡亥虽立,然赵高更亲,朝堂诸事,皆有倾侧,虽其迹略显,其恶未彰,然有以忌讳,更损权威,午夜梦回,不得安枕。

二世元年,十月中旬,长子李由,有函件至,言及张苍,探问公子扶苏事。得闻公子扶苏,疑有复生,并有韩子,亦得复生,大为惊愕。以李斯之学,本不信神鬼,得闻此事,更意荒谬,以为托词之事,以为讹信,乃复信李由,以为拘捕,惩戒其事,彻查幕后,以为牵连,尽除其患。

不期前信未发,后函复至,言以张苍遭劫,共犯叁肆,顺水东遁,出三川而不知综。李斯览其信,若有所思。至于张苍,虽为同门,并非同志,偏于儒学,又及阴阳,并非法士,有以照拂,并以庇护,止因同门,说以名声,兼以柱下,不及政见,无有所害。今日遭劫,本亦无碍,然牵连公子扶苏及韩子事,又不得不慎之。

复览其信,发现初访张苍者,并计叁人,其壹齐语,其贰韩语,其叁赵语。其时,始皇一统,虽有书同文之令,然各地语言,不能壹之。以齐韩赵之音,言公子扶苏事,无有其理焉;公子扶苏,本为秦人,自幼习以秦音,纵有母族,亦为楚音,至以博士淳于越,亦为齐音,并无韩赵之关联。以此而观之,自为托名之作。然何以掳掠张苍?且诈张苍出城者,何人?三川之地,有其同伙?有其据守?如此观之,三川若此,其余山东诸郡,无得其事乎?思索再叁,复信李由,搜检驿馆,觅同行者,以便探查;另致信周边诸郡,协调查证,以除其患。

处置完毕,即见公子扶苏事,贰蒙之患,复有所思,遂奏二世,请以速审。赵高闻此,亦为赞同,并以撺掇。其时赵高得胡亥信赖,擢为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居位九卿。胡亥初继,尚未恶行。朝廷上下,并无恶感。

至于冯氏,父为右丞,子为御史,并于三公,煊赫先皇,及待贰世,无有增赏,亦无贬黜,即为保身,并未多事。然因李超之言,独以贰蒙为要,先已遣御史分巡,明以证罪,暗以谋救。今见李斯及赵高,复言此事,事尚未成,亦无得避让,乃以冯劫出言,言以查证未实,请以延期,胡亥本有放纵贰蒙之意,难为于李斯及赵高,今见三公出言,乃以遂下,允以延时,查而后定。

御史之职,位列三公,且有主事,比于贰人,同重朝堂。不得其便,无以更换。李斯及赵高为冯劫所阻,不达其意,乃有所恶,思谋应对。

另说李超,得闻朝议,反见公子扶苏。当得其时,韩子一众,出行未反,得以与商者,惟“孟辙”一人。听闻有碍于贰蒙,乃召与商。

经半载相处,日常相习,公子扶苏,及于“仁政”,略有心得,然及于救人,止以仁术,徒之奈何。李超亦初入官场,自父辈隐退,交情略薄,咸阳之地,尚有余情,至于外地,更为薄弱,欲以言说,亦为困难。三人相觑,对坐愁肠。

公子扶苏乃叹:“治国以仁,有德高尚,偏于小事不及,今日始信,无有万能。”

“孟辙”乃回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以仁,礼也;救人之事,权也;君以仁王,不怨天,不尤人,必有名世者,事以从权,以解其厄。”

公子扶苏无有辩驳,暗思其策。李超闻其言,乃有所思,遂言曰:“昔有信陵君,仁信爱众,终有侯嬴朱亥,襄助其事,今日复之,可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